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倩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性疾病
  • 2篇系统性红斑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细胞
  • 2篇狼疮
  • 2篇红斑
  • 2篇红斑狼疮
  • 2篇发热
  • 2篇风湿
  • 2篇风湿性
  • 2篇风湿性疾病
  • 2篇白细胞
  • 1篇待查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炎
  • 1篇多动脉炎
  • 1篇信号
  • 1篇信号传导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小板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国际...
  • 4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西藏自治区人...

作者

  • 8篇郭倩
  • 5篇石连杰
  • 4篇徐婧
  • 3篇李记
  • 2篇高辉
  • 2篇张学武
  • 2篇苏茵
  • 2篇章丽娜
  • 1篇孙宇晶
  • 1篇顾文
  • 1篇马晓旭
  • 1篇武丽君
  • 1篇沈海丽
  • 1篇徐丽玲
  • 1篇朱蓉
  • 1篇郭乾育
  • 1篇叶华
  • 1篇胡永玮
  • 1篇赵金霞
  • 1篇杨月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新成立风湿免疫科5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和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通过对新成立的三级医院风湿科住院患者病种和临床特征分析,了解我国当前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的疾病谱分布和患者的一般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住院时长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床位共22张,累计出院2229人次,非重复住院患者共计1236例。年龄(51.14±16.74)岁,其中≤65岁患者947例(76.62%),女∶男=1.81∶1。主要病种构成:类风湿关节炎占25.29%,干燥综合征占11.30%,系统性红斑狼疮占8.59%,痛风占8.43%,骨关节炎占7.65%,脊柱关节炎占5.70%,其他如炎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症等病种占比均<3%。年住院人次持续增长(56、282、542、595、752),但重复住院患者占比随之增加,于建科第3年新收治住院患者数增速减缓并呈现相对下滑。住院时长以炎性肌病最长[(19.79±11.86)d],系统性硬化症次之[(16.54±8.48)d]。因病情需要重复住院的患者比例类风湿关节炎为8.64%,炎性肌病和系统性硬化症分别为32.14%和34.60%,均显著高于前者(均P<0.001)。结论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年龄多<65岁,女性居多,关节炎性疾病仍是主要住院病种,住院天数偏长和因病情需要重复住院的是炎性肌病和系统性硬化症。
梁冬宾陶丽华徐婧郭倩李记石连杰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住院患者疾病谱构成比
Semaphorin 3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Semaphorin 3A(Sema3A)的水平,分析Sema3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0例SLE患者、50例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患者、19例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HS)患者及15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血清中Sema3A的水平,收集患者及健康对照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为患者的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活检结果。根据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减少是否缓解,将SLE患者分为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组(41例)、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缓解组(28例)及SLE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01例)。根据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将SS患者分为SS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8例)及SS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32例)。将28例进行骨髓穿刺活检的SLE患者,根据骨髓象结果从骨髓增生情况方面将其分为骨髓增生正常组(19例)和增生减低组(9例),从巨核细胞成熟方面将其分为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组(8)和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组(20例)。比较各组Sema3A水平差异,并分析各组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及不同骨髓象间血清Sema3A的水平。结果:(1)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HC显著降低[(3.84±2.76)μg/L vs.(6.96±2.62)μg/L,P<0.001],SS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亦较HC显著降低[(4.35±3.57)μg/L vs.(6.96±2.62)μg/L,P<0.001],HS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HC也明显降低[(5.67±2.26)μg/L vs.(6.96±2.62)μg/L,P=0.041]。(2)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较SS患者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2.76)μg/L vs.(4.35±3.57)μg/L,P=0.282],SLE患者血清Sema3A水平与HS患者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4±2.76)μg/L vs.(5.67±2.26)μg/L,P=0.006]。(3)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组Sema3A水平显著低于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缓解组[(1.28±1.06)μg/L vs.(3.83±2.65)μg/L,P<0.001]和SLE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组[(1.28±1.06)μg/L vs.(4.87±2.60)μg/L,P<0.001],而SLE合并血小板减少
郭倩马晓旭高辉石连杰钟昱超谢琳峰邵苗张学武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第515例间断发热—乏力—下肢水肿—小肠穿孔
2020年
本文报道1例以间断发热、乏力起病,后期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查多种免疫指标异常,初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的中年男性患者,经足量糖皮质激素及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后发热改善,但低蛋白血症难以纠正,住院期间患者突发急腹症,后证实为小肠穿孔,术后病理提示为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终诊断为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模拟结缔组织病。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如出现不能用本病来解释的病情,要高度警惕淋巴瘤可能。原发于小肠的淋巴瘤发生率较低,临床症状具有隐匿性,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郭倩徐婧章丽娜李胜光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发热待查
难治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结节性多动脉炎一例
2018年
患者男,20岁,主因“四肢疼痛伴发热1个月余,左足发凉、麻痛、青紫2周”于2016年3月24日收住我科。1月余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四肢疼痛,伴黄疸、高热,
邹雅丹高辉郭倩杨月章丽娜徐婧石连杰李记张婧张学武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结节性多动脉炎四肢疼痛
慢性炎症性关节炎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发生率及不同筛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 了解慢性炎症性关节炎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情况,并对比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和QuantiFERON-TB Gold(QFT)在该人群中筛查LTBI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或反应性关节炎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炎患者,共149例,记录性别、年龄、既往有无结核感染史、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有无陈旧钙化灶,TST结果、QFT结果、检查前用药史、后续生物制剂应用及随访情况。 结果 慢性炎症性关节炎患者中TST阳性率18.2%(14/77),QFT阳性率27.1%(26/96),两种方法一致性一般。以QFT结果诊断LTBI患病率22.9%(22/96)。TST在50岁以下人群阳性率高于50岁以上人群,但QFT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FT中M-N值在50岁以上人群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均降低。64例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炎患者,TST或QFT阳性者中2例预防性抗结核后加用生物制剂,14例未抗结核治疗直接使用生物制剂。随访3~24个月,均未出现活动性结核病病例。 结论 慢性炎症性关节炎患者LTBI患病率与既往报道风湿病患者LTBI患病率一致,高于一般人群。在50岁以上慢性炎症性关节炎患者中,尤其是服用免疫抑制剂人群,QFT相较TST更适合用于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筛查。
刘羽佳徐婧郭倩李记孙宇晶石连杰
关键词: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
白细胞介素2信号通路相关分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被引量:1
2016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证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转录因子与细胞因子表达以及抗原呈递等异常或缺陷在SLE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导致包括皮肤、肾、肺、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关节肌肉等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
郭倩陈绪勇苏茵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基因表达调控信号传导
疑难病例析评第428例 反复黄疸-贫血-白细胞下降-发热
2018年
患者男,52岁。主诉反复黄疸伴乏力10个月。于10个月前无诱因出现乏力和巩膜黄染,伴腹痛和尿色加深变黄,无发热和白陶土样大便。于当地辗转多家医院住院治疗,最初查血常规大致正常,转氨酶及胆红素明显升高(具体不详),腹部CT提示胆石症伴急性胆囊炎和脾大,给予抗感染和保肝治疗。
郭倩石连杰李胜光
关键词:白细胞下降发热黄疸贫血
硫酸羟氯喹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长期安全性的调查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临床实践中硫酸羟氯喹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长期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的调查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对风湿免疫科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入选明确诊断并持续服用羟氯喹超过3个月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详细记录羟氯喹的累积剂量及持续时间,同时记录其相关长期不良反应,并分析比较口服羟氯喹治疗超过3个月的患者用药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86例风湿免疫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SLE 505例(57.0%)、RA 210例(23.7%)、SS 80例(9.0%),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57例(6.4%)、系统性血管炎12例(1.4%)、MCTD 10例(1.1%)、炎性肌病7例(0.8%)及SSc 5例(0.6%)。在886例患者中181例(20.4%)发生过1种或1种以上不良反应,其中以皮肤黏膜(110例,12.4%)和眼部病变(71例,8.0%)最常见,其他不良反应依次涉及消化系统(27例,3.0%)、神经系统(19例,2.1%)、肌肉骨骼系统(10例,1.1%)及心血管系统(8例,0.9%),但仅有54例(6.1%)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24例患者因症状缓解再次加用羟氯喹。886例患者中140例(15.8%)在治疗过程中曾停用羟氯喹,除了因不良反应停药外,还有12例(1.4%)因病情缓解停药,74例(8.4%)患者为自行停药;按照服用羟氯喹的累积剂量分为3组,分别为<500 g、500~1 000 g、>1 000 g,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82,P=0.041),以>1000 g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37.1%)。本研究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实践中羟氯喹已经在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但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仅为6.1%,并与累积剂量有关,持续应用过程中应及时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钟华徐丽玲白明欣张志毅沈海丽朱蓉武丽君赵金霞李洋郭乾育鲁芙爱罗增白玛央金罗莉胡永玮郭倩顾文叶华苏茵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病人安全硫酸羟氯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