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鹏
- 作品数:18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 青蒿琥酯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及对视网膜脉络膜组织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通过观察青蒿琥酯(ART)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CNV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80只BN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应用532 nm激光机建立CNV动物模型。5组分别灌胃给药14 d,ART低剂量、高剂量组10.08,20.16 mg·kg^(-1)·d^(-1),正常组、模型组、康柏西普组等容积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灌胃,同时康柏西普组予5μL玻璃体腔注射1次。分别在7,14 d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法(FFA)评价CNV荧光素渗漏情况(灰度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CNV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脉络膜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FF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灰度值在7 d及14 d时升高(P<0.01);7 d时与模型组比较,ART高剂量组、康柏西普组灰度值降低(P<0.01);14 d时与模型组比较,ART各剂量组、康柏西普组灰度值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HE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NV厚度值在7 d及14 d时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ART各剂量组、康柏西普组CNV厚度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IF-1α,VEGF表达量在7 d及14 d时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ART各剂量组、康柏西普组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ART对实验性CNV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下调实验性CNV形成早期HIF-1α,VEGF的表达有关。
- 李佳贤张晶魏春秀张红裴超赵芳蔡志鹏
-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双眼埋藏性视盘玻璃疣伴盘周视网膜下出血二例被引量:3
- 2019年
- 例1,患者男,16岁,2016年1月右眼阵发性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飘动,2016年2月在当地医院首诊,诊断为右眼视盘血管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未好转,患者于2016年3月至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就诊。患者既往双眼近视,无外伤史、家族史和全身疾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6;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双眼1.0。眼压右眼14.5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0 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略小,饱满略隆起,边界欠清晰,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未见异常;右眼视盘表面浅层火焰状出血,鼻侧盘周呈暗红色新月状视网膜下出血,伴少量玻璃体积血(图1A)。
- 蔡志鹏刘春晓张红
- 关键词:视网膜下出血视盘玻璃疣双眼最佳矫正视力视盘血管炎
- 不同屈光状态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微循环改变研究
- 2024年
- 目的观察不同屈光状态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微循环特征,评估儿童近视眼的早期改变。方法纳入学校近视筛查后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青少年135例(135只眼),年龄6~11岁。按照屈光度分为正视组29例(29只眼)、低度近视组81例(81只眼),中高度近视组25例(25只眼)。散瞳后,采集学生的等效球镜(SE)度、眼轴(AL)、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体积(CV)、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面积(CCPA)、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指标,比较不同屈光状态学生脉络膜参数差异性,分析AL、SE与脉络膜参数相关性,及脉络膜厚度影响因素。结果(1)脉络膜参数比较:①CT,与正视组相比,低度近视组各区域CT变薄,中高度近视组进一步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整体平均=10.523、F_(中心凹)=11.565、F_(旁中心凹)=10.362、F_(上方)=8.715、F_(颞侧)=8.693、F_(下方)=10.664、F_(鼻侧)=10.645,均P=0.000);②CV,黄斑区0~3 mm范围,与正视组相比,低度近视组儿童整体CV(TCV)及基质CV(SCV)减少,中高度近视组进一步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TCV)=11.216、F_(SCV)=11.847,均P=0.000),而3组L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VI,与正视组、低度正视组相比,中高组近视组各区域CVI均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整体=6.146,P=0.004;F_(中心凹)=6.799,P=0.002;F_(旁中心凹)=6.293,P=0.004;F_(上方)=4.297,P=0.019;F_(颞侧)=6.619,P=0.002;F_(下方)=4.595,P=0.012;F_(鼻侧)=4.027,P=0.025);④CCPA,中高度近视组CCPA较正视组减小(H=8.317,P=0.016),而不同屈光状态其余区域CC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L、SE与脉络膜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黄斑中心直径3 mm范围内,CT、TCV、SCV与SE呈正相关(r_(CT)=0.322、r_(TCV)=0.374、r_(SCV)=0.349,均P=0.000);与AL呈负相关(r_(CT)=-0.451、r_(TCV)=-0.403、r_(SCV)=-0.451,均P=0.000)。CVI与SE呈负相关(r=-0.237,P=0.006);与AL呈正相关(r=0.276,P=0.001)。CCPA、LCV与AL、SE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脉络膜厚度影响
- 张秀清张红蔡志鹏赵芳张津京周剑
- 关键词:儿童脉络膜
-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Angio-OCT的图像分析
- 目的:观察并分析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在血流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Angio-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OCT)和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High-Definitio...
- 张红罗英子蔡志鹏宋柯刘春晓
- 多模式眼底影像随访观察非典型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1例
- 2018年
- 1临床资料李某,女,27岁。左眼前固定黑影遮挡伴闪光感1天,于2017年6月1日首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脉络膜炎”,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口服治疗效果不佳,后自觉症状加重,于2017年6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近日有过度劳累史,双眼高度近视史9年,否认外感发热史及相关眼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8.00DS→1.0),左眼0.1(-8.75DS→0.2)。眼压:右眼12mmHg(1mmHg=0.133kPa),左眼10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玻璃体尘状浮游细胞。眼底检查:右眼呈豹纹状眼底,颞侧弧形斑,余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呈豹纹状眼底,较右眼底颜色略显灰白,视乳头颞侧及黄斑中心凹旁偏鼻下方见黄白色斑点病灶(见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早期黄白色点状病灶处为低荧光.
- 蔡志鹏费永彪管晨阳孟宁杨佳张红庄曾渊
-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光学相干诊断显像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随访观察妊娠期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一例
- 2018年
- 患者女,25岁。因右眼视物不清、眼前固定黑影遮挡伴闪光感3d,于2016年3月11日首诊于我院眼科。高度近视10年。妊娠28周。否认相关眼病史及全身病史。眼部检查:
- 蔡志鹏范立文李迎范洋罗英子庄曾渊张红
- 关键词:光学相干诊断显像
- 基于OCTA技术观察近视眼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灌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近视的高患病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眼球过度扩张引起的机械拉伸,可导致多种眼底并发症以及血管系统的损伤。然而,微血管的异常变化更加隐匿微妙,容易被忽视。因此更有赖于影像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快速、逐层获取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系统图像。本文对既往近视眼底血流灌注改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防控和深入了解近视眼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方向。
- 蔡志鹏李欣张红
- 关键词:视网膜脉络膜局部血流
- 高度近视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变化观察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HM)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HM合并PICC患眼65例65只眼(HM+PICC组)以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单纯HM患者69例69只眼(单纯HM组)、正常健康志愿者65名65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对受检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 测量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区平均、上半侧、下半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间检测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组内黄斑区上半侧与下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区相同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法。结果 HM+PICC组65只眼中, PICC病灶位于视盘周围颞下、鼻下、颞上、鼻上象限者分别为57 (87.7%, 57/65)、25 (38.5%, 25/65)、3 (4.6%, 3/65)、1 (1.5%, 1/65)只眼。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区各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mGCC厚度以及SCP、DCP血流密度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097、51.929、16.253、6.135, 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HM+PICC组黄斑区全层视网膜、mGCC厚度以及除中心凹区外的SCP、DCP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HM组比较, HM+PICC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区DCP血流密度、各区域SCP血流密度和mGCC厚度均明显降低(P<0.05)。HM+PICC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视网膜血流密度以及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上半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6、11.693、6.212、2.936, P<0.01)。Pearson
- 蔡志鹏张红张津京毛博高鹏远
- 关键词:视网膜脉络膜局部血流
- 中医药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案1例兼文献复习
- 2022年
-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随着中老年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视力下降的眼底疾病,此病已经成为老年人主要的致盲性眼病。西医治疗此病无有效治疗方案,而临床实践发现,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在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上有显著的优势,笔者总结临床中医药治疗此病的典型病例,说明通过中医药治疗可以有效延缓老年性黄斑变性发展,提高患者视功能及视觉质量,并通过文献复习,阐述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
- 范立文蔡志鹏郭欣璐
-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
- 双侧弥散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的研究现状
- 2021年
- 双侧弥散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bilateral diffuse uveal melanocytic proliferation,BDUMP)是一种罕见的以双眼弥漫性葡萄膜增厚和良性黑色素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副肿瘤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好发于中老年人,可引起双眼视力逐渐丧失,眼底表现为多发性类圆形斑片状病灶,病灶周围伴橘红色多边形色素性沉着,呈现出长颈鹿斑样改变。多模式影像学技术和实验室免疫学检测可协助诊断。其预后较差,血浆置换疗法联合针对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蔡志鹏张红袁敏立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