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文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病理
  • 3篇超声
  • 2篇实验教学
  • 2篇淋巴
  • 2篇教学
  • 2篇病理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聚糖
  • 1篇性病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特征
  • 1篇预后
  • 1篇增殖
  • 1篇肉瘤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腮腺
  • 1篇上皮
  • 1篇上皮-间质转...

机构

  • 1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深圳市龙华区...

作者

  • 11篇吴文婷
  • 5篇解娜
  • 4篇黄幼生
  • 3篇翁阳
  • 2篇王敏健
  • 2篇刘玉
  • 2篇张艺馨
  • 1篇丁莉利
  • 1篇罗志飞
  • 1篇杨丞
  • 1篇陈曼玲
  • 1篇陈明净
  • 1篇王明华

传媒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肿瘤影像学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影像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记录231例腮腺肿块超声特征(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回声分布、液化、钙化、后方回声、血流分级及血流模式),按照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经单因素分析选出与腮腺恶性病变相关的变量,用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相关指标评价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腮腺恶性病变主要特征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钙化;良性病变主要特征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明显钙化,这些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腮腺恶性病变的AUC为0.835、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88.1%、准确性为85.3%、阳性预测值为60.7%、阴性预测值为93.1%。结论以边界、形态和钙化三项超声特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腮腺恶性病变具有较高价值。
陈开良黄利刘玉袁振亚吴文婷
关键词:腮腺恶性病变超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24例年轻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一组年龄≤40岁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nasal type,ENKT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年龄≤40岁ENKTL病例共24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D20、CD3、CD5、CD56、TIA-1、Granzyme B和Ki-67在ENKTL中的表达,应用EBER原位杂交检测EBV表达,同时收集临床数据,分析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本组年龄≤40岁的ENKTL病例中,患者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9岁,男女比为2∶1。免疫表型:CD20、CD5(-),CD3、CD56、TIA-1和Granzyme B(+),Ki-67增殖指数30%~95%,EBER原位杂交肿瘤细胞均阳性;肿瘤原发部位主要位于上呼吸道,尤其多见于鼻腔及鼻咽部;中位生存期21个月,预后与病变部位(鼻或鼻外)、是否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及是否接受治疗相关。结论本组≤40岁ENKTL病例具有与其他年龄组相似的临床病理特征,伴有较高的HBV感染率,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预后与病变部位(鼻或鼻外)、是否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及是否接受治疗相关。
王明华罗志飞陈明净吴文婷郑艺菲袁振亚翁阳
关键词:HBV感染预后
舌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为世界卫生组织头颈部肿瘤分类(第5版)中新增的肿瘤类型。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左舌部的GLI1基因改变的间叶性肿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复习。
解娜解娜黄幼生翁阳
关键词:舌肿瘤GLI1间叶性肿瘤病理组织学
淋巴结硅胶性肉芽肿超声特征及其诊断效能
2021年
目的观察淋巴结硅胶性肉芽肿(SGL)的超声特征,评价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5例(24枚)SGL及25例(25枚)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HL)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对比观察其超声特征,分析超声对SGL的诊断效能。结果SGL与HL病灶横径、边界、淋巴门、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暴风雪”征(前界清晰、后缘模糊的高回声团)、血流分级及血流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长径及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超声发现21枚淋巴结内出现“暴风雪”征,均提示SGL,并与术后病理一致。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根据术前超声声像图出现“暴风雪”征诊断SGL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7.50%(21/24)、100%(25/25)、100%(21/21)、89.29%(25/28)及93.88%(46/49)。结论“暴风雪”征是SGL特征性超声表现,有助于诊断SGL。
陈开良黄利刘玉袁振亚吴文婷
关键词:淋巴结肉芽肿超声检查硅胶
数字病理教学平台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数字病理教学平台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扫描典型病例数字切片,制作大体数字标本,构建数字切片、大体标本网络学习平台。选择2012级、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均在大学第五学期开设病理学理论及实验教学,2012级学生采取传统玻璃切片实验教学模式(对照组),而2013级学生的实验课采用数字切片实验教学及数字病理网络平台自学模式(实验组)。问卷调查2013级学生对数字病理教学的满意程度;统计对照组及实验组学生病理标本考核成绩,评价两组教学效果。结果问卷调查显示,与传统教学比较,66.4%~83.2%的实验组学生认为采用数字切片教学丰富了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期末病理标本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13.080±1.79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12.554±1.463)分,P=0.000]。结论数字病理教学平台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切片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式,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解娜黄幼生张艺馨王敏健吴文婷翁阳
关键词:实验教学病理学数字切片
慢病毒shRNA沉默Rac1表达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促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TCGA数据及qPCR法分析Rac1基因在胃癌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慢病毒包装Rac1 shRNA沉默胃癌MGC-803细胞Rac1基因表达;CCK-8、细胞克隆实验检测Rac1基因表达沉默前、后胃癌细胞增殖、克隆能力的变化情况;q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Rac1基因沉默前、后EMT标志物、ERK1/2及p-ERK1/2表达变化。结果与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Ra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P<0.05),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相关(P<0.05)。应用慢病毒沉默MGC-803细胞Rac1表达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c1干扰组细胞增殖、克隆能力显著下调(P<0.05);胃癌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Snail、MMP-9表达下调,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Rac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TNM分期有关;下调Rac1基因表达后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EMT,可能与阻断ERK1/2磷酸化有关。
张艺馨黄幼生解娜周晓明王敏健吴文婷郑艺菲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RAC1ERK1/2
miR-29b靶向调控SP1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miR-29b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与SP1的靶向关系。方法选取卵巢癌细胞株SKOV3、正常人卵巢表面上皮细胞HOSEpiC作为研究对象,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将质粒分别转染SKOV3细胞,分为NC组(未进行任何处理)、miR-NC组(转染miR-NC)、miR-29b组(转染miR-29b-mimics)、si-NC组(转染si-NC)、si-SP1组(转染si-SP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P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miR-29b、SP1基因mRNA表达水平,生物信息预测miR-29b与SP1的靶向作用关系,荧光素酶实验验证。结果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miR-29b表达低于HOSEpiC细胞(P<0.01)。48h和72h时,与NC组比较,miR-29b组、si-SP1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与NC组比较,miR-29b组、si-SP1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提示SP1为miR-29b的靶基因。结论miR-29b在卵巢癌细胞中低表达,miR-29b过表达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其机制与调控SP1有关。
杨洁林叶飞郑小妹吴文婷陈曼玲
关键词:SP1卵巢癌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高频超声表现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DFSP)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59例DFSP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结果:59例患者中,发生于躯干34例,四肢19例,头部6例。50例位于皮肤及皮下层,9例位于皮下层,与皮肤层不关联。44例边界清晰,15例边界不清。40例形态规则,19例形态不规则。肿块最大径0.5~10.0 cm,纵横比均<1。39例后方回声增强,20例后方回声无改变。12例内回声均匀,47例内回声不均。40例内部回声呈低回声背景下,见各种形状(点状、短线状、片状及裂隙状)高回声镶嵌;16例内部呈低-弱回声;3例内部呈高回声。血流Adler分级:0级1例,Ⅰ级8例,Ⅱ级25例,Ⅲ级25例。所有患者均未见液化、钙化及淋巴结转移。结论:DFSP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陈开良吴文婷
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超声声像图
基于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云班课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开展研究,以2019级口腔医学本科班作为试验组,采用基于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师主讲的教学方法。对2组的实验考核、期末理论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问卷调查学生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实验切片考核平均成绩(60.79±19.28)分,优于对照组平均成绩(55.23±17.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63.51±11.09)分,与对照组平均成绩(61.64±9.74)分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试验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整体满意度为80.30%。结论基于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较大帮助,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师主讲的实验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索。
解娜解娜吴文婷吴文婷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过程性考核实验教学
GPC3、HSP70和GS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诊断意义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高分化肝细胞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对30例高分化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硬化组织、15例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及其病灶旁肝组织分别行GPC3、HSP70和GS抗体标记,分析这些抗体在高分化肝细胞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PC3和HSP70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83.3%,但在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癌旁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均阴性表达,高分化肝细胞癌GPC3和HSP70的表达阳性率与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S在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主要是中央静脉周围和硬化结节周围肝细胞染色、呈条带状染色分布,在w-HCC中主要呈弥漫阳性表达或完全阴性,在FNH主要呈较大范围的"地图样"表达。GS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中的分布范围与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肝硬化结节和正常肝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PC3、HSP70和GS有助于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及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但GS染色在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分布有一定交叉性,因此在诊断高分化肝细胞癌时应审慎判读GS染色结果。
丁莉利杨丞吴文婷
关键词: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热休克蛋白70谷氨酰胺合成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