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凡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延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角膜
  • 3篇干眼
  • 2篇滴眼
  • 2篇滴眼液
  • 2篇眼液
  • 2篇眼症
  • 2篇视网膜
  • 2篇术后
  • 2篇内障
  • 2篇网膜
  • 2篇干眼症
  • 2篇白内障
  • 2篇OCT
  • 1篇毒性
  • 1篇断层扫描
  • 1篇眼底
  • 1篇眼底造影
  • 1篇眼合
  • 1篇眼睑
  • 1篇翼状胬肉

机构

  • 9篇延安市人民医...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爱尔眼科医院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高凡
  • 7篇王彦荣
  • 4篇顾莉莉
  • 3篇王琦
  • 2篇张俊霞
  • 1篇李梅
  • 1篇刘洋
  • 1篇吴栋
  • 1篇王霞
  • 1篇白雪
  • 1篇孙炜

传媒

  • 2篇贵州医药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16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1 d观察所有患者角膜情况,根据角膜是否发生水肿分为角膜水肿组和角膜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将有差异项目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结果168例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21例(12.5%);未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147例(87.5%)。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灌注液类型、角膜内皮细胞数以及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黏弹剂残留情况、年龄、入院时眼压、前房深度、超声乳化时间以及灌注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Emery晶状体核硬度IV级、年龄较大、前房深度较浅以及灌注时间较长是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结论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引发角膜水肿的因素较多,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能评估角膜水肿的发生情况,尽早实施预防,降低角膜水肿发生率。
胡文静高凡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角膜水肿
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早期应用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3g/L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术后早期角膜上皮愈合及局部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90眼原发性单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毕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A组(研究组)术毕立即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次日给予3g/L玻璃酸钠滴眼液及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1次/晚),术后7d取下角膜接触镜;B组(常规用药组)常规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1次/晚);C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3g/L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观察并比较各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眼部疼痛评分情况。结果:A组术后6h,1、3d疼痛评分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7d,三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d,三组均无完全愈合者;术后2d,A组的角膜上皮愈合率显著高于B组(P=0.015),而A组和C组及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A组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率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早期应用3g/L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以加快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减轻局部疼痛,显著改善患眼局部舒适度。
高凡顾莉莉王彦荣王琦
关键词:翼状胬肉软性角膜接触镜
连续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连续q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26例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阿托品组60例与遮盖组66例,遮盖组采用连续全遮盖法治疗,阿托品组给予阿托品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最佳矫正视力、电位潜伏期、波幅。结果:两组治疗期间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遮盖组与阿托品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和88.3%,遮盖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托品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都高于治疗前,且遮盖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也明显高于阿托品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电位潜伏期都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而波幅明显增强(P<0.05),且遮盖组治疗后的潜伏期明显短于阿托品组,而波幅显著强于阿托品组(P<0.05)。结论:连续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促进神经元的兴奋性。
王琦郭长梅孙炜王彦荣顾莉莉李梅张俊霞高凡
关键词:阿托品安全性有效性
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23年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近视青少年168例(336眼),按治疗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4例(168眼)。两组入选者均佩戴角膜塑形镜,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0.01%阿托品滴眼液,观察两组视力情况、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瞳孔直径。结果两组入选者在治疗前后视力情况、屈光不正、眼轴、角膜曲率均无差异,治疗后角膜曲率均出现增长,但两组之间无差异,治疗前两组亮瞳、暗瞳直径无差异(P>0.05)。治疗后眼轴增长幅度小于对照组,屈光不正低于研究组;治疗后两组瞳孔直径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良好,瞳孔直径增加,控制屈光度,对角膜形态无负面影响,值得应用。
高凡白雪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青少年近视疗效安全性
4~13岁儿童干眼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延安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儿童干眼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8例延安市区4~13岁儿童,对其行眼部专科检查及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干眼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参与调查的318例儿童分两组,每组159例,其中总的干眼患病为18.9%,其中9~13岁儿童与4~8岁干眼患病无统计学差异(22.6%vs15.1%,χ^2=2.958,P=0.089)。患有干眼的儿童临床症状以瞬目异常最常见(80%),其次为畏光(30%)、视物模糊(20%)、眼痛(10%)。回归分析结果为:每日使用视频终端3h以上、屈光不正、长期暴露在有风环境下以及过敏性结膜炎是该地区儿童干眼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人群中合并干眼的人数较多,其发生与长时间使用视频终端设备、屈光不正等因素相关。此现象应引起家长及医疗机构重视,应加强预防儿童干眼发生相关知识的宣传。
高凡王彦荣刘洋
关键词:干眼患病率
间接检眼镜、眼B超、OCT及全视网膜镜对视网膜裂孔的早期诊断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经A/B超、验光检查诊断为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及高度近视的974例患者,分别采用间接检眼镜、眼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全视网膜镜(125°或165°)行眼底检查,对比各种方法对早期视网膜裂孔的检出率及不同检查方法对于早期检出视网膜裂孔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974例(1008眼)玻璃体混浊或PVD患者视网膜裂孔检出眼分别为:眼B超160眼、OCT42眼、间接检眼镜71眼、全视网膜镜65眼,检出率分别为15.9%、4.2%、7.0%及6.4%。统计学分析显示间接检眼镜与全视网膜镜早期视网膜裂的检出率大致相同(P>0.05);检测灵敏度,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01)和OCT(P<0.001),眼B超高于OCT(P<0.001)。特异度OCT高于眼B超(P<0.001)和间接检眼镜(P>0.05),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5)。结论在检出视网膜裂孔方面,间接检眼镜具有最高的灵敏度,OCT具有最高的特异度;眼B超的误诊率最高,特异性较低。全视网膜镜(或间接检眼镜)是早期查找视网膜裂孔的有力工具,应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及广泛应用。
高凡张蓓王彦荣吴栋顾莉莉
关键词: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59例(51.8%),女55例(48.2%),单眼90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高凡王霞顾莉莉王彦荣
关键词:梅毒脉络膜视网膜炎眼底造影
光脉冲联合眼睑边缘热敷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所致干眼症患者OSDI评分、泪液中IL-13、IL-10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探究光脉冲联合眼睑边缘热敷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所致干眼症患者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液中白介素(IL)-13、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68例MGD所致干眼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人工泪液处理,对照组于此基础上给予眼睑边缘热敷,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光脉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时的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与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评分(PMS),治疗前、治疗8周时取两组患者泪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并比较泪液中IL-13、IL-10水平。结果 OSDI评分、BUT、泪河高度和PMS评分在组间、时间与交互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OSDI评分、PM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UT、泪河高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泪液中的IL-13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IL-10水平明显上升,且治疗8周研究组患者泪液中IL-13水平为(10.03±2.45)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16±3.27) pg/mL,IL-10水平为(3.51±0.86)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4±0.83)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光脉冲联合眼睑边缘热敷能明显改善MGD所致干眼症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泪膜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泪液炎症有关。
张蓓刘欣瑶高凡张俊霞王琦王彦荣
关键词: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症
人工泪液治疗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1
2018年
目的探讨人工泪液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症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泪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SIT)水平及干眼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IT为(13.12±2.74)mm·(5 min)-1,BUT为(9.83±1.91)s,治疗后2周、4周的干眼症评分分别为(1.43±0.80)分、(0.86±0.51)分;对照组治疗后的SIT为(9.63±1.90)mm·(5 min)-1,BUT为(7.61±1.62)s,治疗后2周、4周的干眼症评分分别为(2.92±1.21)分、(1.64±0.82)分;治疗后观察组BUT、SI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与第4周,观察组干眼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泪液治疗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高凡张蓓王彦荣
关键词:人工泪液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干眼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