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 作品数:11 被引量:126 H指数:6 供职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临床管理优化项目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压变异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过程中血压波动幅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期间的血压管理,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在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198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73例,年龄22-91岁,平均年龄(67.6±12.8)岁。根据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监测静脉溶栓开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化水平,评估指标包括均值(mean)、极大值(max)、极小值(min)、极差(max-min)、标准差(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SV)等。在各基线资料的校正下,釆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压参数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溶栓前NIHSS分值、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平均溶栓前收缩压(S0)、平均溶栓前脉压(P0)以及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最大收缩压(Smax)、收缩压连续变化(SSV)、最大收缩压连续变化(SSVmax)、舒张压最大值(Dmax)、舒张压连续变化(DSV)、最大舒张压连续变化(DSVmax)等为影响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发病至治疗时间短、溶栓前NIHSS评分低、溶栓前收缩压值低,溶栓过程中连续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率低为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静脉溶栓预后与溶栓开始时的收缩压、脉压及溶栓过程中血压变异率直接相关。血压的变异率越大,即血压的波动越明显,对预后越不利。维持稳定的血压有助于改善预后。 姜一 张永巍 吴涛 邓本强关键词:血压变异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症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脑卒中组(NIHSS评分<4分,n=50)和中重度脑卒中组(NIHSS评分≥4分,n=30);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n=74)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n=6)。收集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外周血炎症指标[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与轻度脑卒中组相比,中重度脑卒中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43.3%(13/30)vs 18.0%(9/50),P=0.014],NLR较高[2.81(1.93,5.97)vs 2.01(1.64,3.37),P=0.028]。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83.3%(5/6)vs 23.0%(17/74),P=0.007],但两组间MLR、NLR、PLR、SII、SI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重度脑卒中AIS患者外周血炎症标志物NLR较高。 王丽君 张萍 呼延梅华 杨洁 沈红健 沈芳 陈蕾 吴雄枫 刑鹏飞 姜一 张敏敏 朱宣 袁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炎症标志物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比较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LAA、SAO、CE、其他明确病因(SOE)和不明原因(SUE)组。比较不同病因组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早期有效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出血转化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OAST病因分型是否为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38例AIS患者入组,其中LAA组140例(26.0%)、SAO组233例(43.3%)、CE组98例(18.2%)、SUE组58例(10.8%)、SOE组9例(1.7%)。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早期有效的AIS患者共210例(39.0%),其中LAA组56例(40.0%)、SAO组85例(36.5%)、CE组41例(41.8%)、SUE组26例(44.8%)、SOE组2例(22.2%),各组间早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443例(82.3%)AIS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其中LAA组108例(77.1%)、SAO组201例(86.3%)、CE组82例(83.7%)、SUE组45例(77.6%)、SOE组7例(77.8%),各组间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36例(6.7%)AIS患者治疗后有出血转化,其中LAA组10例(7.1%)、SAO组11例(4.7%)、CE组11例(11.2%)、SUE组3例(5.2%)、SOE组1例(11.1%),各组间出血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病因分型不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病因AIS患者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朱宣 张敏敏 沈红健 沈芳 陈蕾 姜一 袁绘 张永巍 吴涛 邓本强关键词: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出血转化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5 2016年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h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张敏敏 吴雄枫 陈蕾 姜一 朱宣 张永巍 吴涛 邓本强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烟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成年患者的HR-MRI管壁成像特征比较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烟雾病(MMD)和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S-MMS)成年患者大脑中动脉(MCA)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探讨HR-MRI在MM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确诊的MMD和AS-MMS成年患者各2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及危险因素(发病形式、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既往卒中史)。采用3.0T HR-MRI对各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行管壁增强扫描。分析两组患者MCA的血管内径和外径、管壁厚度、管壁信号强度、增强效应和MCA附近微小血管结构及重构指数等特征。采用ROC曲线分析MCA外径对MMD和AS-MMS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MMD组和AS-MMS组患者的年龄及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组患者的MCA外径较AS-MMS组减小[(2.70±0.44)mm vs(3.31±0.54)mm,P<0.05],MCA管壁厚度增厚[(1.99±0.32)mm vs(1.39±0.57)mm,P<0.05]。AS-MMS组患者发生MCA管壁局灶性信号增强现象较MMD组更常见(50.00%vs 33.33%,P<0.05)。与AS-MMS组比较,MMD组患者MCA多为阴性重构(79.17%vs 25.00%,P<0.05),平均重构指数降低(0.86±0.12vs 1.05±0.21,P<0.05),且MCA附近微小血管结构发生率升高(83.33%vs 24.17%,P<0.05)。ROC曲线显示以3.13mm为MCA外径界限值时,鉴别诊断MMD和AS-MMS的敏感度为90.7%,特异度为64.0%。结论 HR-MRI对MMD和AS-MMS的鉴别有重要意义。MMD的MCA管壁皱缩,多呈阴性重构,血管外径常<3.13mm,呈同心圆增厚,增强无强化或呈同心圆强化,且MCA附近更常见微小血管结构。 张萍 吴涛 张永巍 方亦斌 李强 陈蕾 朱宣 张敏敏 姜一 邓本强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动脉粥样硬化 大脑中动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假卒中的临床特点及鉴别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假卒中的临床特征及其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静脉溶栓、明确诊断假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静脉溶栓患者212例,明确假卒中患者7例(3.3%),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精神心理障碍和痴呆病史对鉴别假卒中具有重要价值,头颅MRI、血管评估、脑电图、血液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假卒中的最后诊断。结论少数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最后诊断为假卒中,患者病史结合头颅MRI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陈蕾 朱宣 张萍 张敏敏 姜一 邢鹏飞 张永巍 吴涛 邓本强关键词: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基线特征和血管内治疗后结局比较:DIRECT-MT研究亚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的结局。方法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孤立颅内动脉闭塞LAA型卒中患者(颅内闭塞组)和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的串联闭塞LAA型卒中患者(串联闭塞组)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组63例,颅内闭塞组45例。颅内闭塞组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高于串联闭塞组[77.8%(35/45)vs 52.4%(33/63),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39/44),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31/63)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31/63)(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史、心房颤动史、吸烟史、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行静脉溶栓、侧支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24/45)vs 41.9%(26/62),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42/45)vs 77.4%(48/62),P=0.026],但术后24~72 h血管再通率低于串联闭塞组[57.1%(24/42)vs 77.2%(44/57),P=0.034],最终梗死体积小于串联闭塞组[20.1(0.3,65.3)mL vs 34.5(19.9,124.6)mL,P=0.025]。术后NIHSS评分、90 d欧洲五维五水平量表评分和巴塞尔指数评分为95或100分的患者比例等其他次要结局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90 d内的死亡率、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5~7 d时其他血管区域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新流域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 朱宣 张敏敏 邢鹏飞 姜一 沈红健 张磊 呼延梅华 袁绘 吴雄枫 张永巍凝血功能改变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与非COVID-1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炎症指标及凝血功能,探讨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2月5日于我院接受治疗且完善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其中COVID-19患者75例(COVID-19组)、未发生COVID-19患者112例(非COVID-19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炎症和凝血功能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OVID-19组的NLR[3.62(2.31,6.71)vs 2.64(1.87,5.04),P=0.014]、D-二聚体[0.70(0.32,2.27)mg/L vs 0.37(0.27,0.76)mg/L,P=0.001]、FIB[4.21(3.26,5.17)g/L vs 3.25(2.77,3.87)g/L,P<0.001]高于非COVID-19组,淋巴细胞计数[1.40(1.03,1.71)×10^(9)/L vs 1.61(1.09,2.21)×10^(9)/L,P<0.05]低于非COVID-19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既往脑卒中史(OR=5.430,95%CI 1.538~19.175,P=0.009)、D-二聚体(OR=1.425,95%CI 1.104~1.840,P=0.007)及FIB(OR=2.405,95%CI 1.683~3.437,P<0.001)是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VID-19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炎症和凝血功能的血清生物标志物NLR、D-二聚体、FIB水平升高。COVID-19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高凝状态相关。 呼延梅华 陈蕾 袁绘 杨洁 姜一 吴涛 邓本强 张永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转诊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救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转诊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救治效果的影响,并对影响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LVO患者。按患者的就诊模式分成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或其他交通工具从发病地点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从其他医院转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就诊模式,并对其中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31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95例(61.7%),转诊组121例(38.3%)。与直接就诊组比较,转诊组患者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的患者比例低(χ~2=4.549,P=0.033;χ~2=29.319,P<0.001)。转诊组患者的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和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T)均长于直接就诊组[239(168,238)min vs 85(55,170)min,Z=1.779,P<0.001;397(306,472)min vs 285(214,364)min,Z=6.779,P<0.001],短期治疗有效率和预后良好率均较直接就诊组差[52.9%(64/121)vs 64.1%(125/195),χ~2=3.903,P=0.048;46.3%(56/121)vs 57.9%(113/195),χ~2=4.806,P=0.043]。预后良好组患者为169例(53.5%),预后不良组为147例(46.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小、高脂血症比例少、桥接治疗比例高[(64.2±12.8)岁vs(69.9±11.9)岁,t=4.095,P<0.001;0.6%(1/169)vs 6.1%(9/147),χ~2=7.848,P=0.005;70.4%(119/169)vs 13.6%(20/147),χ~2=102.975,P<0.001]。预后良好组中直接就诊的患者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66.9%(113/169)vs 55.8%(82/147),χ~2=4.086,P=0.043],并且ODT、ORT均短于预后不良组[106(59,214)min vs 184(91,281)min,Z=3.997,P<0.001;308(226,389)min vs 350(267,453)min,Z=2.99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接治� 张敏敏 李子付 李强 陈蕾 朱宣 姜一 吴涛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邓本强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转诊 预后 品管圈活动在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流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价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品管圈,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缩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121例于我中心行机械取栓桥接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的AIS患者,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因素,拟定现状改善品管圈干预措施。另外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在我中心行相同治疗的95例AIS患者,实施问题解决型品管圈干预措施,评价和分析应用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药物中断时间为133(110,175)min,序贯治疗时间为367(183,496)min,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45.5%(55/121)。根据柏拉图80/20法则,造成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为等待外出CT检查时间长(36.4%,20/55)、等待CT判读结果时间>60min(27.3%,15/55)、护士不知晓患者口服药物时间(20.0%,11/5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药物中断时间为38(25,71)min,序贯治疗时间为257(210,298)min,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7.4%(7/95),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分别有3、2例患者在序贯治疗7 d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序贯治疗7 d内均无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应用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能够规范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流程,可以缩短患者药物中断时间,精确口服药物桥接时间,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姜一 沈芳 吴雄枫 张敏敏 张永巍 于龙娟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序贯治疗 替罗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