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帆
- 作品数:6 被引量:56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南岸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和血尿酸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7
- 2016年
- 目的观察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美多巴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拉克索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2(QOL-2)评分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进行评定,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90.0%vs.52.0%,χ~2=55.117,P〈0.05);观察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269.35±80.45)μmol/L vs.(238.64±69.65)μmol/L,t=2.041,P〈0.05],QOL-2评分与UPD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vs.14.0%,χ~2=0.919,P〉0.05)。结论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能够稳定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 马宇金戈姜帆展群岭李兴贵
- 关键词:美多巴帕金森病血尿酸
- 高血压患者双侧颈动脉血流和形态的偏侧差异性分析
- 2017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双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动脉壁厚度的影响差异。方法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2例为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46例为健康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的谷值(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和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对比两组组内左右侧颈动脉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两组组间同侧颈动脉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颈总动脉P(IP=0.019)、R(IP=0.012)及IMT(P=0.043)均为左侧大于右侧,而两侧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健康组左右侧颈总动脉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高血压组双侧IMT、RI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同侧颈总动脉,其中左侧IMT P=0.002,右侧IMT P=0.017,左侧RI P=0.023,右侧RI P=0.024,同时左侧PI高于健康组(P=0.011),而两组间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影响左侧大于右侧。
- 姜帆卢柳西姜中碧田梦婕金戈李兴贵展群岭
- 关键词: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内-中膜厚度
-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康复的应用进展被引量:6
- 2017年
- 卒中后肌张力障碍在卒中后2周~6个月发病率20%左右,主要表现为卒中后痉挛,给患者造成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影响患者的步态和日常生活功能,甚至是痉挛性疼痛,严重制约着患者的功能康复[1-2]。而瘫痪肢体的功能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是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正确的评估康复疗效,成为神经康复中的重要工作。
- 姜帆卢柳西姜中碧田梦婕李兴贵展群岭
- 关键词:脑卒中肌张力障碍康复肌电图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与同侧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下简称颈动脉斑块)的分布与同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34例颈动脉系疾病导致脑梗死的患者左、右侧颈动脉斑块数量、大小、位置及性质,并比较斑块检出率、双侧颈动脉斑块致同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左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55.97%)显著高于右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4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左侧颈动脉斑块较右侧更大(t=2.267,P=0.025);位于颈动脉干左侧的斑块(35/84)较右侧多(1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1,P=0.032)。左侧颈动脉斑块致同侧大脑半球脑梗死发生率(61.11%)较右侧(48.1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颈动脉斑块易发于左侧,左侧颈动脉斑块致更多同侧脑梗死发生。
- 姜帆卢柳西姜中碧田梦婕金戈李兴贵展群岭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
- 颈部动脉迂曲与脑缺血事件首次发病年龄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迂曲与脑缺血事件首次发病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首次发病的缺血性卒中(A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35例为脑缺血组,非脑缺血事件患者33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完成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别测量2组颈内动脉(ICA)C1段和椎动脉(VA)V1段的迂曲指数(TI)。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颈部动脉TI与脑缺血事件首次发病年龄的关系。结果:在脑缺血组中,R-ICA C1段(rs=0.301,P<0.001)、L-ICA C1段(rs=0.299,P<0.001)、R-VA V1段(rs=0.382,P<0.001)和L-VA V1段(rs=0.374,P<0.001)的TI均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与男性均呈负相关。在对照组中,颈部动脉TI中仅有R-VA V1段与年龄呈正相关(rs=0.415,P=0.016),与性别均无明显相关。结论:在脑缺血事件患者中,首次发病年龄越大,则颈部动脉越迂曲,尤以女性患者较明显。颈部动脉迂曲不能导致脑缺血事件的首次发病年龄提前。
- 张余展群岭陈亮姜帆王军伟刘丽李兴贵金戈
- 表面肌电对卒中后患者上肢肌张力障碍的定量评价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肌张力障碍的评价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并建立表面肌电参数与改良的Arthworth量表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的量化区间。方法:应用表面肌电对脑卒中后上肢MAS评分≤Ⅲ级的患者患侧上肢被动运动时肱二头肌的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RMS)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 electromyography,iEMG)进行评估,并对不同MAS分级的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卒中后患者上肢的痉挛MAS分级程度与肱二头肌被动活动的RMS(P<0.01)和iEMG(P<0.01)相关,除MAS的0级和1级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级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用于定量分析部分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的程度。
- 姜帆杜煜唐潞皎何鑫李兴贵展群岭
- 关键词:表面肌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