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
- 作品数:16 被引量:13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汉江流域上游植被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 2019年
-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在变化环境下其植被的变化会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采用来自MODIS/Terra网站的归一化植被指数遥感影像数据,对汉江流域上游2000—2015年的8月份归一化植被指数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像元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7-8月的平均降水量和7月平均气温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性最强。植被指数与降水呈负相关的区域基本上与气温呈正相关,而植被指数与降水呈正相关的区域基本与气温呈负相关。复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气象因素对植被生长、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人类活动使得植被指数等级变得更加均匀。人类活动表现为抑制植被生长演化的区域占汉江流域上游总面积的45. 92%,人类活动表现为促进植被生长的区域占汉江流域上游总面积的54. 08%,说明有一半以上区域的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气象因素相比,现阶段人类活动对近年来汉江流域上游植被指数的影响十分微小。
- 栾金凯刘登峰刘慧黄强林木李国宝
-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汉江上游
- 环境变化对汉江上游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被引量:25
- 2019年
- 气候和土地利用等环境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对流域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价值。以汉江石泉水文站上游为研究区,采用7种基于Budyko理论的弹性系数法和SWAT模型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设置多种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其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泉水文站年径流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65.3%~68.1%,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31.9%~34.7%,气候变化是近56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情景的模拟显示径流变化主要由降水变化主导。土地利用自然增长情景和极端草地情景使石泉水文站年径流量增加,而退耕还林、极端耕地和极端林地情景使年径流量减少。
- 杨倩刘登峰孟宪萌黄强林木
- 关键词:气候变化SWAT模型汉江上游
- 具有近百年观测数据的径流演变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国内多数流域的径流观测资料只有50多年,限制了径流演变特性的分析。本文使用具有近百年观测的美国Sangamon河上游Monticello水文站1909-2012年的年径流资料,分析出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及趋势性、持续性、突变点和周期。研究结果表明:该水文站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年径流序列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具有正持续性;年径流序列的突变点发生在1922、1931、1942、1952与1967年;年径流序列存在10、23和56年的周期,56年的尺度周期最为显著。56年的周期已经超过了国内多数水文观测数据的长度。
- 刘登峰雷江群黄强林木
- 关键词:径流周期
- 汉江上游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归因分析被引量:8
- 2019年
- 植被对调节流域水文过程、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汉江上游植被变化和驱动因子具有重要价值。采用MODIS/Terra的NDVI数据和Land Cover数据分析了汉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的变化规律,结合气象数据和DMSP灯光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的影响,分析了植被指数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均NDVI介于0.5~0.62之间;同种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年际变化不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DVI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用地、灌丛、常绿针叶林。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影响月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夏季NDVI变化与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关系较大,冬季NDVI变化与气温相关性较高。气温和降水与NDVI年变化的相关系数高于平均灯光强度变化,即年尺度上气象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高于人类活动。
- 杨倩刘登峰孟宪萌黄强林木
- 关键词:NDVI汉江上游植被变化气象因素
- 基于熵权云模型评价法的省级考核断面水质评价与对比被引量:2
- 2022年
- 水环境系统拥有随机性和模糊性,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云模型可以灵活地实现数据和概念的转换,因此逐渐应用在水质评价;水质评价问题本质是一个多属性分类问题,欧式距离可以很好地表征多属性问题,其在水质评价中也开始应用。为比较变权欧式距离法及熵权云模型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优劣性,依托陕西省渭河、汉江、丹江3条主要河流2020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变权欧式距离法和熵权云模型评价法综合评价3条河流40个断面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水质状况良好,70%以上的站点水质达到Ⅲ类水。污染较为严重的断面主要分布在渭河支流,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 马聪聪刘登峰黄强杨志勇潘保柱林木
- 关键词:水质评价水质变化趋势
- 分段线性连续系统中的同宿分岔被引量:4
- 2013年
- 对于平面上分段线性的连续系统研究了同宿轨的存在性及同宿分岔问题.该系统同宿轨的存在性可以归结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一个可见鞍点和一个可见焦点(或中心)组成的系统;另一种是由两个稳定性相反的结点重合于原点组成的系统.本文对第一种情况给出了同宿轨存在的充要条件,并研究了相应的同宿分岔问题.
- 徐斌唐云杨凤红林木
- 关键词:同宿轨同宿分岔
- 近年来汉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分析汉江上游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以揭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为南水北调水源区各县的土地利用制定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基于MODIS的MCD12Q1数据2001、2005、2009、2013年共4期遥感影像,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类型转移、利用程度3个方面对汉江上游整个区域和各县区土地利用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在汉江上游92271.44km^2的范围内,2001-2013年,林地面积增加了13075.4km^2,水域增加了183.66km^2,草地减少了7105.69km^2,耕地减少了6150.45km^2,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不显著。在这3个时期,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草地、耕地和水域主要转化为林地,另外草地和耕地之间还相互转移,城市建设用地主要转移为耕地。各县(区)林地面积均在增加。2001-2005年土地利用的变化量相对较大,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2005-2013年变化量较小,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转移幅度相对较小。汉江上游区域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生态环境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实施生态保护的积极效果。
- 杨倩刘登峰刘慧栾金凯黄强林木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汉江上游
- 1960—2017年山西省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水和气温是主要的气象要素,其变化代表了地区主要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山西省18个气象站1960—2017年的年降水、极端最高(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空间插值法、滑动平均法、Kendall秩次检验、有序聚类分析法、累积距平法、R/S分析法对降水和气温进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突变及持续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降水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经向性,东部地区降水量明显大于西部,气温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性,纬度越高气温越低。58a来降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突变时间分别为1978、1996、1985、1996年,每个站点的突变时间有所不同。山西省未来降水量可能会出现增加趋势,气温出现下降趋势。
- 杨倩刘登峰孟宪萌黄强林木
- 关键词:降水气温突变
- 汉江黄金峡以上流域社会经济-生态-水文的变化规律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系统和水文系统的关系日益紧密并形成一种动态反馈机制,在跨流域调水的水源区综合治理与保护的背景下,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水文也在发生改变。以汉江黄金峡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模型、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经济-生态-水文因子的变化规律,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径流变化量与经济指标主成分、生态因子的关联度。结果显示:总人口在2003年发生突变,反映农业发展的因子——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在2000年发生了由下降到明显下降的变化,其增长率在2004年发生由下降到上升的变化;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因子在2006—2008年间发生了上升到显著上升的变化,其增长率均在生态治理期间呈显著下降趋势;林草地覆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2007年发生由下降到上升的突变;黄金峡的年径流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在1990年发生突变。汉江生态综合治理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的增长具有减速的作用,林草地覆盖率和黄金峡的年径流量分别由治理前的不显著增加趋势变为治理后的显著增加趋势,不显著减少趋势变为不显著增加趋势。黄金峡以上流域的经济发展规模指标、农业发展指标和生态因子与黄金峡的年径流变化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690、0.878、0.539,其中农业发展对黄金峡径流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 魏秀刘登峰刘慧李紫妍黄强林木
-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 近17年陕西榆林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9
- 2018年
- 植被指数是研究区域植被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MODIS/Terra NDVI遥感影像数据,对陕西榆林市2000—2016年8月份NDVI进行像元尺度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榆林有96.44%的区域植被指数是增加的,增加值在0—0.02/a区域面积占榆林的93.63%,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榆林的80.72%。复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气象因素对植被生长、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人类活动使得植被指数等级变得更加均匀。人类活动抑制植被生长演化的区域占榆林总面积的45.04%,主要分布在榆林市最北部的府谷县、榆林市南部及西部的大部分区域;人类活动促使植被指数增加的区域占榆林总面积的54.96%,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区域,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地区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的实施效果较好。
- 栾金凯刘登峰黄强冯九梁林木李国宝
- 关键词:植被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