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兴华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胃癌
  • 2篇细胞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凋亡
  • 1篇毒性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炎症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毒性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张兴华
  • 3篇马洁
  • 2篇袁伟
  • 1篇任洪智
  • 1篇张运
  • 1篇张运
  • 1篇严晓伟
  • 1篇黄洁
  • 1篇李莉
  • 1篇李莉
  • 1篇李莉
  • 1篇李莉
  • 1篇赵晨
  • 1篇邢洁
  • 1篇黄捷英
  • 1篇唐万燕
  • 1篇蒋豪
  • 1篇岳冰
  • 1篇徐建青
  • 1篇张兴华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癌症进展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199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静脉艾司洛尔治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309例多中心研究)被引量:40
1996年
多中心观察室上性心律失常309例。国产艾司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共225例,总有效率为74.6%,其中49例随机分组与进口艾司洛尔比较;另35例随机分层与美托洛尔比较,总有效率相接近。国产艾司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窦性心动过速时,艾司洛尔的治疗反应最佳,异位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中,约1/3病例用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一般可使心室率减慢。大多数患者对国产艾司洛尔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个别患者出现恶心、胸闷、出汗、心悸。低血压发生率为4.0%。
游凯严晓伟任洪智蒋豪任洪智郭静萱蒋豪李志善沈潞华郭静萱黄洁陈珏张京范徐建青李志善邵建华张福春邵建华邵建华李莉张运
关键词:艾司洛尔心律失常安全性
上皮基质相互作用蛋白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上皮基质相互作用蛋白1(epithelial stromal interaction 1,EPST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该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克隆形成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筛选出在人的胃癌组织中比相应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选取EPSTI1作为候选基因来进一步研究。对人的胃癌细胞进行稳定敲降EPSTI1基因后,应用Celigo细胞计数的方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应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及Caspase3/7活性实验检测胃癌细胞凋亡能力的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EPSTI1在不同分期的胃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TCGA数据结果显示EPSTI1在32对人的胃癌组织中比癌旁组织高表达。体外细胞学功能试验表明:敲降EPSTI1可以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AGS和SGC-7901)的增殖及克隆形成,敲降EPSTI1可以激活胃癌细胞(AGS和SGC-7901)的Caspase3/7活性并促进其凋亡。临床标本检测发现:EPSTI1在Ⅲ/Ⅳ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结论EPSTI1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并且抑制其凋亡,在胃癌的进展中起到了促癌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胃癌的一个新靶点。
马肖张兴华汪毅解亦斌
关键词:胃癌凋亡
溃疡性结肠炎中B细胞对巨噬细胞趋化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观察B细胞与巨噬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展过程中在结肠组织中的浸润比例变化,探讨两种细胞间趋化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经典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zoxy-methane/dextran sodium sulfate,AOM/DSS)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获取不同疾病阶段小鼠外周血及结肠组织,利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免疫细胞比例,利用real-time PCR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CCL2)。结果随着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疾病进展,结直肠组织中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比例逐渐增加,而当B细胞缺乏时,巨噬细胞的浸润会明显减少。B细胞是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CCL2的重要来源之一。结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展过程中,B细胞可通过上调表达CCL2趋化巨噬细胞至结直肠组织。
张兴华邢洁孙灿张希王拥军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B细胞巨噬细胞
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总结新型胃癌———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6月于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现的20例胃底腺型胃癌病例,对临床表现、内镜特点、治疗及病理特征做了归纳和总结。结果胃底腺型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白光内镜下表现为一种发生于胃底(65%)及胃体中上部(35%)正常胃底腺之上的黏膜下肿物样肿瘤,放大内镜下表现为渐进式由正常胃底腺黏膜逐渐过渡至腺管开口消失、“白区”异常鲜明以及血管异形型明显的病变区域,在超声内镜下表现为主体位于黏膜肌层的低回声占位,黏膜表层高回声似乎完整未中断,与黏膜下层分界欠清。病理方面,可见病变浅层有小凹上皮分布,深层见不规则的、相互融合的腺体,病变向深层延伸,突破黏膜肌层向下生长,部分侵犯黏膜下层。该型胃癌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pepsinogen(主细胞)和H/K-ATPase(壁细胞)区分为主细胞型、壁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临床上以主细胞型(76.5%)及混合细胞型(23.5%)多见。胃底腺型胃癌恶性度较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有效完整切除肿瘤。结论胃底腺型胃癌是一种容易漏诊的新型胃癌,需要内镜医生借助放大胃镜、超声胃镜来加强识别能力,基层医院可借助病理活检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可取得良好预后。
张兴华岳冰孙灿张澍田
关键词:放大胃镜超声胃镜病理特征
聚乙二醇修饰的柔红霉素脂质体治疗白血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柔红霉素(DNR)脂质体(PL-DNR)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薄层水化法和主动载药法制备PL-DNR,测定理化指标,进行体外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分析PL-DNR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利用L1210荷瘤鼠白血病模型评价PL-DNR的体内抑瘤效果.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分析药物对小鼠的心肌毒性.结果 PL-DNR粒径大小为(110±10)nm,包封率为94.21%.体外增殖抑制实验显示,PL-DNR的抑瘤能力随实验时间延长逐渐增强.体内药效学实验显示,PL-DNR抑瘤效果明显,PL-DNR组和DNR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433.71±234.77) mm3和(1 293.77±381.26)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DNR组和DNR组的瘤重分别为(0.66 ±0.29)g和(1.25 ±0.4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毒性实验显示,PL-DNR组和DNR组小鼠的心肌组织中位凋亡细胞阳性指数分别为13.83%和42.67%(P<0.05).结论 与柔红霉素相比,PEG修饰的柔红霉素脂质体可提高原药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对心肌的毒副作用.
张永明张兴华唐万燕马洁
关键词:柔红霉素脂质体白血病荷瘤鼠药物毒性
R etronectin和CD3mAb联合培养CD56^+细胞用于治疗胰腺癌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CD56+细胞体外富集培养的扩增效率和对JF305胰腺癌细胞系的杀伤效果,评价这种MHC非限制性杀伤效应细胞作为新型过继免疫治疗细胞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D56磁珠富集系统分离出外周血中CD56+细胞,分别验证CD3mAb和Retronectin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CD3、CD16和CD56表达情况,MTS法检测体外杀伤胰腺癌细胞JF-305的效果。结果磁珠系统能够有效的富集CD56+细胞,CD3mAb和Retronectin联合应用可使细胞的增殖倍数明显提高,且培养后细胞对于JF-305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结论 CD3mAb和Retronectin联合培养CD56+细胞的方法能够提高细胞的增殖效率和杀伤活性,具有良好的临床细胞治疗应用前景。
张兴华袁伟赵晨马洁赵平
关键词: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IL-17A和G-CSF在炎症相关结肠癌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索在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CAC)发展过程中IL-17A和G-CSF的调控关系。方法采用氧化偶氮甲烷和葡聚糖硫酸钠联合诱导建立CAC动物模型,得到了从结肠炎发展到结肠癌三个阶段的小鼠模型(分别为AD1、AD2、AD3),免疫组化检测各阶段小鼠结直肠部位IL-17A和G-CSF表达;重组小鼠IL-17A体外刺激流式分选得到的结直肠上皮细胞,实时PCR和ELISA方法检测G-CSF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AC模型经历了从隐窝病灶—腺瘤—腺癌疾病发展过程,与人CAC病程相似。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7A和G-CSF在CAC小鼠结直肠部位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IL-17A作用于小鼠结直肠上皮细胞,G-CSF在处理组转录(10.34±0.8)ng/ml和蛋白表达水平(3.5±0.24)ng/ml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转录(0.94±0.04)ng/ml和蛋白水平(0.05±0.008)ng/ml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随着小鼠CAC的发展,IL-17A和G-CSF在结直肠组织中均上调表达,且体外实验证实IL-17A促进了结直肠上皮细胞G-CSF表达。
刘建成张兴华袁伟王晓童马洁
关键词:结肠炎结肠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