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大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蛋白酶
  • 3篇胰蛋白酶
  • 3篇息肉
  • 3篇临床病理
  • 3篇淋巴
  • 3篇类胰蛋白酶
  • 3篇肥大
  • 3篇肥大细胞
  • 3篇肥大细胞类胰...
  • 3篇病理
  • 2篇盆腔
  • 2篇盆腔淋巴
  • 2篇盆腔淋巴结
  • 2篇子宫
  • 2篇子宫内膜
  • 2篇子宫内膜息肉
  • 2篇淋巴管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绍兴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翟翠静
  • 7篇陈伟东
  • 6篇王翠芝
  • 5篇张红凯
  • 5篇张冬梅
  • 4篇罗静
  • 3篇冯向东
  • 3篇邵汇琳
  • 1篇谭延国
  • 1篇刘淑梅
  • 1篇刘红刚
  • 1篇丁瑞恒
  • 1篇张岩
  • 1篇魏建国
  • 1篇王英
  • 1篇胡景
  • 1篇杜海燕
  • 1篇田野

传媒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2016年《...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MCT、MCC和c-kit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由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间质及成熟的厚壁血管构成,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或不孕,EP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1-2].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急慢性过敏反应的经典效应细胞,并在各种非过敏性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C作为子宫内膜的局部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脱颗粒方式参与调节子宫内膜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和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mast cell chymase,MCC)是MC内预先合成的主要丝氨酸蛋白酶,可促进组织增生及血管形成,其中MCT能特异性反映MC的激活.MC表面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其中干细胞因子(SCF)受体c-kit(又称CD117)是MC表面调控其功能的重要受体,与配体SCF[3]结合后可增强MC的增殖、分化和趋化能力.研究发现,良性鼻息肉、结肠息肉及生育期妇女EP组织中存在高水平过度活化的MC,推测其可促进息肉的形成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生育期妇女EP组织中MCT、MCC和c-kit的表达情况,探讨MC和c-kit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邵汇琳
关键词:C-KIT生育期妇女息肉组织MCTMCC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
原发于盆腔淋巴结的淋巴管肌瘤病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原发于盆腔淋巴结的淋巴管肌瘤的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组织学显示右髂内和左腹股沟淋巴结内平滑肌样细胞增生并呈束状排列,伴脂肪化生。增生的细胞形态善良,某些具有上皮样细胞特点,含丰富的嗜酸性胞浆,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增生的细胞SMA(弥漫+),HMB-45(灶性+),CK(AE1/AE3)(-);内衬淋巴管内皮细胞D2-40(+),CD34(-)。结论原发盆腔淋巴结的肺外淋巴管肌瘤比较罕见,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
翟翠静张红凯罗静邵汇琳陈伟东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盆腔淋巴结
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半定量检测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抗原(Hp-Ag)检测的半定量方法,探索Hp-Ag半定量检测结果与胃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菌量的关系,并就其诊断效能与其他Hp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方法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仪测定Hp阳性者条带的灰度值作为半定量的依据;纳入363例消化内科患者和体检健康者,探讨测定其粪便Hp-Ag半定量检测、胃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法、13C呼气试验、血清Hp抗体(Hp-Ab)检测对Hp的检测效能、Hp-Ag半定量检测灰度值与胃组织菌量的关系,以及Hp在各年龄段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检出情况等。结果粪便Hp-Ag半定量检测与胃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法对Hp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Ag半定量检测灰度值与胃组织切片染色镜检法Hp菌量具有相关性(r=0.898,P<0.05);Hp-Ag半定量检测对H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13C呼气试验(53.97%vs.34.92%,P<0.05)。Hp-Ag半定量检测与Hp-Ab检测对Hp的检出率相当,且二者互补性极强,联合检测可将检出率从48.38%、50.18%提升至63.53%。>40~60岁人群中Hp检出率最高,达到54.55%。结论粪便Hp-Ag半定量检测,由于其简便、快捷、通量大,可较好地反映Hp的菌量,其性能不逊于其他“金标准”方法,值得应用推广。
杜金龙罗瑜谭延国张岩胡景刘淑梅杜海燕唐春燕董一红田野李卓敏翟翠静陈伟东边洪禹王英丁瑞恒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活动性胃炎
GATA3、SOX10及p16联合应用在三阴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GATA3、SOX10和p16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3例(病例来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33例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例来自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TNBC[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6.9(29~82)岁]及50例非TNBC[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5.3(40~82)岁]组织中GATA3、SOX10及p16的表达。探讨这3种抗体的表达对TNBC的诊断价值。结果TNBC中GATA3和SOX10阳性率分别为58.5%(31/53)和75.5%(40/53)。TNBC患者组织中SOX10阳性率明显高于非TNBC患者(P<0.05)。22例GATA3阴性表达的TNBC病例中,有17例SOX10阳性(77.3%)。TNBC中p16表达41.5%(22/53)明显高于非TNBC 4%(2/50),且与SOX10共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SOX1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大于GATA3,SOX10的敏感度高于p16,但特异度略低于p16,SOX10的AUC大于p16。GATA3与SOX10联合应用及SOX10与p16联合应用时的AUC均高于二者单独应用时(P<0.05)。GATA3、SOX10及p16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组织学3级及基底样型TNBC中SOX10的表达率明显增加,p16在基底样型TNBC中阳性率也明显增加,二者的共表达率增加。结论SOX10与p16在TNBC中表达率明显增加,SOX10是诊断TNBC的可靠标志物,是对GATA3的补充。p16是否为与TNBC预后有关的标记物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张冬梅翟翠静冯向东王翠芝裘锦芳魏建国
关键词:乳腺肿瘤三阴性乳腺癌GATA3P16免疫组化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及类糜蛋白酶(MCC)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E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0例患者标本,其中绝经前EP组和绝经后EP组各35例,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和绝经后正常萎缩性子宫内膜组各25例。采用Max VisionTM/H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中MCT及MCC阳性的肥大细胞(MCs)数量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绝经前、后EP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中MCT和MCC阳性的MCs计数均值分别为高倍镜下(11.82±5.24)个和(2.94±2.20)个、(4.18±2.32)个和(2.18±1.52)个、(2.19±1.80)个和(0.49±0.60)个以及(0.35±0.32)个和(0.19±0.26)个。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绝经前、后EP组MCT和MCC阳性的MCs数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在EP组中,MCT阳性的MCs数量在绝经前高于绝经后(P<0.05),而MCC阳性的MCs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中,MCT和MCC阳性的MCs数量在绝经前均高于绝经后(P<0.05)。结论肥大细胞(MCs)的过度活化以及伴随的炎症性损害可能是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形成及发展的原因。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
关键词: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子宫内膜息肉
思维导图及CPC在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被引量:4
2018年
临床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对基础病理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其内容繁杂、难以记忆,需要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画思维导图和CPC两种教学模式的联合应用,既可对基础医学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和横向巩固,又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翟翠静王翠芝张冬梅陈伟东冯向东罗静
关键词:临床病理讨论
肥大细胞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11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s)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117(CD11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EP40例(观察组)和正常萎缩性子宫内膜40例(对照组)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标本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β2(TPSB2)、类糜蛋白酶-1(Chy-1)及CD117染色阳性的MCs数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绝经后观察组TPSB2、Chy-1和CD117阳性的MCs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2组中CD117阳性的MCs数量分别与TPSB2和Chy-1阳性的MCs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 MCs的过度活性及伴随的炎症性损害可能是绝经后EP形成及发展的原因,CD117及其配体干细胞因子促进了MCs的增殖与分化,具体机制需更进一步的探讨。
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
关键词: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
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 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EBV感染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1例成年人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血清铁蛋白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可溶性CD25明显升高,血清EBV DNA定量检测升高,肝肾功能、凝血、血脂等均异常.骨髓涂片示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脾切除标本示脾脏体积增大,结构破坏,白髓萎缩,红髓增生,但不形成肿块,髓索及髓窦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2、CD5、CD7较多细胞阳性,CD4、CD8部分细胞阳性,CD56、Granzyme B、TCRαβ散在细胞阳性,CD20、TCRγδ阴性,Ki-67约40%细胞阳性.原位杂交示EBER阳性.结论 成年人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及多器官受累,形态学上以轻~中度异型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诊断上要综合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EBV感染情况.
王翠芝刘红刚翟翠静罗静冯向东
关键词:EB病毒成年人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T淋巴细胞噬血细胞综合征原位杂交
原发盆腔淋巴结淋巴管肌瘤病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1例原发于盆腔淋巴结的淋巴管肌瘤的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组织学显示右髂内和左腹股沟淋巴结内平滑肌样细胞增生并呈束状排列,伴...
翟翠静张红凯罗静邵汇琳陈伟东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盆腔淋巴结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