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宇琛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信仰
  • 1篇异化
  • 1篇知识产权
  • 1篇知识产权问题
  • 1篇事类
  • 1篇内在逻辑
  • 1篇妻子
  • 1篇文艺
  • 1篇乡村
  • 1篇乡村生活
  • 1篇逻辑
  • 1篇脉络
  • 1篇孟姜女
  • 1篇孟姜女故事
  • 1篇民间文艺
  • 1篇教育
  • 1篇教育回归
  • 1篇故事

机构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委党校
  • 1篇爱知大学

作者

  • 4篇王宇琛
  • 1篇周星
  • 1篇张举文

传媒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社会治理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国王妻子型故事研究——以孟姜女故事类型分析为例
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数字故事博物馆”的子课题内容、同时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数据库”合作项目的子课题。   本文主要以孟姜女故事类型分析为例,研究国王...
王宇琛
关键词:孟姜女故事民间文艺故事类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内在逻辑和传承机制被引量:10
2017年
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一方面推动了民俗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并促使民俗学家介入到非遗评估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为中国民俗学家与国际同行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了解中国的非遗实践是了解中国民俗和文化传承及转换机制的必要一步。关于非遗的研究不仅仅是针对"传统"或者"政治"的研究,更是探索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和表象图景背后内在逻辑的一种尝试。
张举文周星王宇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以中国非遗实践为基础构建新理论
2018年
目前,围绕非遗主题的讨论主要还是结合非遗保护政策、实践以及非遗具体事象展开的。在宏观层面,主要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辨析,非遗保护实践和政策的相关思考,法律和知识产权问题等;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也显示出越来越多样和细分的态势,例如非遗的开发与产业化(以旅游最为突出)、非遗传承人研究.
王宇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问题概念辨析
乡村教育回归乡村生活的脉络与路径——以河阳小学百年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2021年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乡村日常生活重新出现在乡村学校的教学话语体系中。本文使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乡村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历史脉络与逻辑脉络。在中国社会快速变革的一百年中,乡村小学和乡村社会在异化与回归之间往复震荡、曲折发展,逐渐完成了对原有村校断裂关系的扬弃,在文化层面重新建构起学校和乡村互融互通的对话性关系。这段历史轨迹背后的动力机制是现代性扩张带来的脱域和反思性的兴起。
王宇琛
关键词:乡村生活异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