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一经发表(1967[1972])便成为现代民俗学的经典文章之一,对此后关于民俗与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也确立了作者在当今民俗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作者首先系统地概括总结了过去有关对民俗和民俗学的定义,指出了其中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民俗学的定义所存在的不足,强调提出民俗的交际进程(communicative process),创造性地提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artistic communication in small groups)为民俗的核心。这个定义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道尔逊(Richard Dorson)在1972年把该文作者和亚伯拉姆斯(Roger Abrahams)、邓迪斯(ALan Dundes)、鲍曼(Richard Bauman)等一同称为“承启关系派”。这一学派现仍是美国民俗学界的主流。再如,舒梅克(Scboemaker)主编的《日常生活中的民俗》(The Emergence of Folklore in Everyday Life),1990,是一本颇受欢迎的教材,该书即以此定义为核心。作者的该文和“承启关系中的‘承启关系’”(原文“Context,in Context”载于《西部民俗》,52(April,1993):209-226.)对民俗的承启关系研究发挥了导向性作用。虽然文中的个别看法至今仍有争议,但其历史性地位已为民俗学界所公认。原文“Toward a Definition of Folklore in Context,
本文是民俗纪录片《山鹰之行》(The Flight of the Condor)的叙事词,讲述"非遗"概念如何从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一封信开始,发展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故事,成为至今广为使用的政治、学术和民间话语,并在文尾提出一个关键的学术和伦理问题。该片由沃尔迪玛·哈福斯特和制片人艾纳斯多迪尔(Aslaug Einarsdóttir)合作完成,是哈福斯特的最新专著《制造非物质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老鹰之歌"和其它故事》(Making Intangible Heritage:El Condor Pasa and Other Stories from UNESCO,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的核心一章的内容。该片配有多种字幕,并将于2018年底免费开放(中文片名:山鹰之行)。本文有助于对"非遗"的国际和历史背景的深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