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云良

作品数:52 被引量:9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2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6篇吸虫
  • 9篇水牛
  • 8篇虫病
  • 6篇伊氏锥虫
  • 6篇锥虫
  • 5篇沼泽型水牛
  • 5篇克隆
  • 5篇华支睾吸虫
  • 5篇基因
  • 4篇食蟹猴
  • 4篇细胞
  • 4篇进化分析
  • 4篇寄生
  • 4篇贝斯
  • 3篇电镜
  • 3篇电镜观察
  • 3篇原虫
  • 3篇内转录间隔区
  • 3篇转录间隔区
  • 3篇系统进化分析

机构

  • 36篇广西大学
  • 20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广西百色农业...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广西兽医研究...
  • 2篇上海出入境检...
  • 1篇广西水产研究...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西柳州畜牧...
  • 1篇余姚市禽畜病...
  • 1篇桂林市疾病预...
  • 1篇隆安县疾病预...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寄生虫...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西农垦金光...

作者

  • 51篇石云良
  • 29篇黄维义
  • 17篇李健
  • 14篇张为宇
  • 12篇杨益超
  • 7篇蒋智华
  • 6篇周庆安
  • 5篇郑小龙
  • 5篇韦海艳
  • 5篇阳玉梅
  • 4篇万孝玲
  • 4篇杨磊
  • 4篇区方奇
  • 4篇张伟尉
  • 4篇全琛宇
  • 4篇张羽
  • 4篇代华龙
  • 3篇吕国丽
  • 3篇陈明
  • 3篇何国声

传媒

  • 6篇中国寄生虫学...
  • 6篇广西畜牧兽医
  • 4篇应用预防医学
  • 3篇动物医学进展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中国兽医杂志
  • 2篇中国预防兽医...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动物检疫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农业生物...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年份

  • 5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7
  • 3篇2006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罗非鱼源Ia和Ib血清型无乳链球菌可溶性蛋白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前期研究表明,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Ia和Ib血清型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疫苗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力,为了从蛋白分子水平探讨其免疫原性差异的原因,在提取罗非鱼Ia和Ib血清型无乳链球菌可溶性蛋白后应用二维差异凝胶电泳(two dimension-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分析其表达差异蛋白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这些差异蛋白,并使用DAVID生物学数据库预测经鉴定后获得的蛋白功能。结果表明:在2D-DIGE电泳上,Ia和Ib两种不同血清型无乳链球菌具有167个表达差异蛋白点,对这些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获得32种蛋白,这些蛋白主要与氧化还原反应、代谢与能量前体物产生、糖代谢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主要参与糖解和糖异生作用、丙酮酸代谢与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对蛋白功能的预测表明,GAPGH、半胱氨酸合成酶和锰依赖性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能与免疫和疫苗研发相关。本研究首次证实,罗非鱼Ia和Ib血清型无乳链球菌存在较多的表达差异蛋白,部分表达差异蛋白的功能与免疫和疫苗研发相关,这可能与链球菌免疫原性有直接关系,但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
石云良李莉萍王瑞梁万文甘西黄婷李健黄维义陈明
关键词: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可溶性蛋白
横川后殖吸虫与扇棘单睾吸虫双重PCR鉴别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定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和扇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taichui)的双重PCR方法。方法从Gen Bank中获取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以及与其同源性较高的虫种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并优化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双重PCR法。将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与17个相关虫种一起进行PCR扩增,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ITS1扩增产物经p MD19-T载体进行TA克隆获得质粒,并将质粒进行梯度稀释,检测其敏感性。应用新建的双重PCR法鉴定从47副猫内脏和40副犬内脏中收集的吸虫,检测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结果新建的双重PCR法能扩增出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的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648 bp和279 bp,不与钩棘单睾吸虫、华支睾吸虫、心形咽口吸虫、次睾属吸虫囊蚴、外睾属吸虫囊蚴、藐小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弗氏棘口吸虫、似锥低颈吸虫、全冠属吸虫、重盘属吸虫、异尖属线虫、东方次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瓦氏瓦生吸虫、背孔属吸虫和宫脂属线虫的DNA发生交叉扩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表明,应用该双重PCR法,2类吸虫DNA的最低检测值分别为1.49×10-1pg和1.14×10-1pg。对来自猫内脏和犬内脏的吸虫检测表明,该方法能够区分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并且不与猫、狗中其他的吸虫DNA发生交叉扩增。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双重PCR法可用于快速鉴定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
梅雪芳李树清康羊群石云良黄腾飞陈志飞黄维义
关键词:双重PCR
食蟹猴体内瓦氏瓦特松吸虫ITS序列测定及其种系发育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对分离自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瓦氏瓦特松吸虫(Watsonius watsoni)进行初步形态学观察.测定其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ITS)序列,并分析其基于ITS2序列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将从食蟹猴中分离的瓦氏瓦特松吸虫用盐酸卡红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学特征。PCR扩增吸虫的ITSl与ITS2序列并测序:运用在线序列比对工具Clustal W2.将测序结果与ITS2数据库上部分同盘类吸虫及人兽共患吸虫致病种的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应用MEGA4.0软件,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分析。结果盐酸卡红染色后显示,瓦氏瓦特松吸虫各形态特征符合经典的分类学描述。PCR测序后获得ITS1、ITS2序列,提交GenBank后获得登录号分别为KC763806、GU999987,其中ITS2长度为295bp,(G+C)含量为52.20%。基于ITS2建立的系统发生树显示,其与同归属于同盘总科腹盘科的野牛平腹盘吸虫(Homalogaster paloniae)、人拟腹盘吸虫(Gastrodiscoides hominis)构成自展值为95%的拓扑分支。结论测定了瓦氏瓦特松吸虫ITS序列.获得了基于ITS2的系统发生树。
李健全琛宇石云良李雯雯张鸿满何国声黄维义
关键词:食蟹猴
广西南宁地区片形吸虫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包括ITS1、5.8S和ITS2及其侧翼序列)、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Ⅰ(NADⅠ)、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序列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epck)多重PCR初步鉴定广西南宁地区采集的片形吸虫的种类。方法于南宁市某屠宰场采集11头感染片形吸虫的牛肝脏,分离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获得虫卵。提取片形吸虫成虫的基因组DNA,PCR扩增ITS+、NADⅠ和COXⅠ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并结合pepck基因多重PCR鉴定虫种;提取部分片形吸虫的虫卵基因组DNA,PCR扩增ITS+序列并测序;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共获得151条片形吸虫成虫,ITS+序列扩增产物长964bp,仅NN20-2为Fh型,与GenBank中瑞士肝片形吸虫(登录号:MK321602)的同源性为100%;NN17-11、NN20-9和NN20-14携带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序列特征,属于Fg/Fh杂合型,序列图谱上特定变异位点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NN17-11为Fg∶Fh=1∶1,NN20-9和NN20-14为Fg∶Fh=1∶5;其余147个样本是Fg型,可细分为19个亚型,其中NN4-1等100个虫体与GenBank中越南巨片形吸虫(登录号:MN970009)的同源性为100%,其余虫体中共出现14个变异位点,多为双峰。线粒体基因NADⅠ和COXⅠ序列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535bp和438bp,分别有34、22个变异位点,细分为28、21种单倍型,所有虫体的NADⅠ和COXⅠ均属于巨片形吸虫类群。pepck PCR产物电泳显示NN17-11、NN20-2、NN20-9和NN20-14等4个虫体出现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条带,其它样本只有巨片形吸虫的单条带。虫卵的ITS+序列结果显示,ITS-Fh型片形吸虫NN20-2成虫有1个虫卵(1/30)转变为Fg/Fh型;巨片形吸虫NN20-3成虫有5个虫卵(5/30)呈现Fg/Fh型,其余虫卵与母体基本一致。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片形吸虫种群以纯种�
何婷周岩程娜石云良唐梦婷许学年
关键词:片形吸虫虫种鉴定PEPCK
鹿槽盘吸虫在广西黑山羊小肠内的发现被引量:2
201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天然草地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8%。近年来,全区大力发展饲养本地小型草食兽——黑山羊,现已初见成效。众所周知,蠕虫病危害黑山羊的生长发育,降低经济效益,因此了解黑山羊蠕虫病的流行种类是合理防治该病的基础。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预防兽医教研室将兽医寄生虫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调整,以本地黑山羊为蠕虫学完全解剖法的试验对象,以期能在因地制宜授课的同时获得详尽的虫种感染情况。
全琛宇杨磊李健石云良黄维义
关键词:兽医寄生虫学吸虫草地面积喀斯特地形蠕虫病
广西沼泽型水牛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被引量:2
2007年
本研究克隆了广西沼泽型水牛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基因,并构建了水牛IFN-γ原核表达质粒。从健康沼泽型水牛静脉无菌采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用刀豆素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培养13 h后,提取细胞总RNA,用水牛IFN-γ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水牛IFN-γ成熟肽编码区cDNA序列,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RT-PCR产物电泳可见约457 bp大小目的片段。经过限制性酶切分析,测序证实克隆得到的基因序列正确。将IFN-γ成熟肽编码区基因片段切下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ET-mIFN-γ。PCR、双酶切电泳和序列测定结果均证实已插入约457 bp的IFN-γ基因片段。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水牛IFN-γ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的表达,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为35 ku,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3.6%。
张为宇郑小龙阳玉梅黄维义石云良
关键词:沼泽型水牛Γ-干扰素基因克隆原核表达
奶牛附红细胞体的分类鉴定及诊断方法的建立被引量:7
2006年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确定奶牛附红细胞体(E.wenyoni)的分类学地位及建立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诊断方法。本研究通过利用原核生物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分离得到的奶牛附红细胞体(广西株,E.wenyoni-GX)进行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测序,并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诊断引物,建立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的PCR诊断方法。结果扩增出长约1.5kbp的奶牛附红细胞体的16S rRNA基因片段;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与常见支原体、细菌及原虫无交叉反应,能检测奶牛附红细胞体最低DNA量为0.145fg。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建议将奶牛附红细胞体这类血营养菌划归入支原体科、支原体属;同时,所建立的PCR诊断方法是特异、敏感、快速的,可应用于临床检测。
陈明黄维义张为宇韦家周石云良周春明张诗新张宇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RRNA基因PCR克隆系统发育进化树
扫描电镜观察猴体内寄生的蛇舌状虫属若虫及基于其18S rRNA基因的种系发育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运用扫描电镜观察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体内分离的蛇舌状虫属若虫虫体表面的超微结构,并基于其18S rRNA序列分析其分子种系发育关系。方法将从食蟹猴分离的蛇舌状虫属若虫用戊二醛与锇酸双固定法,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体表超微结构。PCR扩增若虫18S rRNA基因并测序;运用序列比对软件ClustalX 1.83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所有已登录的孔头舌虫目(Porocephalida)内部虫种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并使用MEGA 4.0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种系发育树进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示,若虫呈圆柱状,前段略粗,末端变细。腹环由前向后逐渐增宽,至12~13腹环时趋于等宽,腹环与腹环之间,在前半段连接紧密,在后半段有一定间隔。头部腹面正中为口,呈圆形,口稍上方两侧各见一对钩,钩几乎在同一平行线上。两外侧钩的正下方,头胸部最后一节胸环上各有一个对称的大型感觉乳突,紧接的第一节腹环靠中线处有一对呈对称的大型感觉乳突,腹环数目由此算起共29个腹环(末端有2个腹面未连接的不完整腹环不计算在内)。若虫全身布满类圆形的感觉乳突,但在头部背面与末节腹面未见有此类乳突出现。末端腹面有一块状隆起上可见肛门开口。参照文献,暂将该若虫定为串珠蛇舌状虫(Armillifer moniliformis)的若虫。PCR测序后获得18S rRNA部分基因序列,长度为1 836 bp,提交GenBank后获得登录号为HM048870。种系发育树显示其与尖吻蝮蛇舌状虫(A.agkistrodontis)和腕带蛇舌状虫(A.armillatus)构成自展值为95%的分支。前两者又构成一个独立的自展值为75%的分支。结论自食蟹猴体内分离的蛇舌状虫属若虫暂定为串珠蛇舌状虫若虫。
李健石云良施维方芳周庆安李雯雯何国声黄维义
关键词:若虫RRNA
水牛白细胞介素-2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根据GeneBank上发表的牛IL-2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以ConA刺激培养9h、17h的沼泽型水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从总RNA中扩增出水牛IL-2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扩增片段约为724bp,分离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经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以及核苷酸测序结果显示,克隆的水牛IL-2基因与GeneBank上发表的序列同源性为99·8%。
陈忠伟阳玉梅黄维义郑小龙代华龙石云良张为宇
关键词:沼泽型水牛淋巴细胞IL-2测序
广西某猴场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感染情况调查
2019年
了解广西猴类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感染情况,为诺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的防控提供依据。采集广西某猴养殖场猴血样600份,其中食蟹猴330份,獄猴270份,巢式PCR扩增田鼠巴贝虫、诺氏疟原虫的18SrRNA基因,检测感染情况。测序PCR扩增阳性产物,BLAST比对分析,鉴定虫种。结果显示,共16份血样田鼠巴贝虫扩增阳性,感染率为2.7%(16/600),其中食蟹猴13份,感染率为3.9%(13/330);猫猴3份,感染率为1.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份阳性PCR产物序列与田鼠巴贝虫序列(GenBank登录号:KC904078.1)一致性最高,为99.9%0未检测到诺氏疟原虫阳性血样。广西的猴中输入性诺氏疟原虫的定殖风险较低,田鼠巴贝虫的感染率较高。
王子玥杨益超陈智平石云良
关键词:诺氏疟原虫巢式PCR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