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荣
- 作品数:6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宝鸡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比较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4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6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采取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气指标与机械通气参数变化,观察2组息儿所需的给氧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87.88%(2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3.64%(2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5.28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3 d后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对照组[(4.02±1.01)kPa vs.(6.05±1.28)kPa],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氧分压(PaO2)、pH值高于对照组[(455.24±25.21)mmHg、(12.03±3.13)kPa、(8.97±1.21)vs.(406.02±27.18)mmHg、(9.07±1.36)kPa、(8.01±1.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52、7.627、4.983、6.553,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频率(F)、呼气末正压(PEEP)、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吸入氧浓度(FiO2)指标明显比对照组低[(36±7)次/min、(3.21±0.55)cmH2O、(16.98±3.01)cmH2O、(7.98±2.01)cmH2O、(0.37±0.04)%vs.(40±8)次/min、(3.82±0.76)cmH2O、(19.04±3.62)cmH2O、(9.87±2.88)cmH2O、(0.48±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5、2.162、2.514、3.135、5.399,P〈0.05)。观察组患儿的给氧时间、CPAP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2.23±2.41)d vs.(15.31±2.37)d,(4.02±1.03)d vs.(6.06±1.31)d,(18.45±4.81)d vs.(24.11±6.61)d],但观察组患儿所需的治疗费用(3.14±0.27)万元明显比对照组(2.60±0.21)万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明显差异(t=5.235、7.032、3.977、8.948,P〈0.05)。结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采取肺�
- 齐荣李园唐瑾杨劲威
-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盐酸氨溴索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 清热化瘀汤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疗效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汤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及对主要症状积分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8)和单一组(n=48),单一组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联合组予以清热化瘀汤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单一组(83.33%)(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高热不退、两目红赤、斑疹布露、烦躁不安、颈淋巴结脓肿)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两组IL-6、TNF-α、CRP、SII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两组CD4^(+)、CD4^(+)/CD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显著优于单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化瘀汤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主要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并提高免疫功能,安全可靠。
- 王瑛齐荣蔡敏
- 关键词:川崎病清热化瘀汤丙种球蛋白症状积分炎症因子
- 磷酸肌酸钠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研究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对新生儿窒息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将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250 mg/(kg·d)溶于30 mL的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将注射用磷酸肌酸钠0.5 g溶于30 mL的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治疗后,两组CKMB、CTnT、CK和LD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F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可以提高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疗效,有效改善心功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齐荣薛小卫李园
- 关键词: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心肌损伤
- 经鼻双相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鼻双相正压通气(Bi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诊治80例接受PS治疗的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BiPAP联合PS给药)和对照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联合PS给药],各40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工作参数(FiO_(2)、PEEP)、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有创呼吸支持率、无创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结果】治疗后,FiO_(2)、PEEP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且对照组6 h、12 h、24 h、48 h工作参数FiO_(2)、PEEP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24 h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h有创呼吸支持率、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12 h、24 h观察组PaO_(2),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低于对照组时10.0%(4/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联合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临床效果优于NCPAP联合PS,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李园齐荣唐瑾梁宽程雨嘉马春利
- 关键词:正压呼吸肺表面活性剂
- 降钙素原与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败血症新生儿。对所有患儿按病原菌分组:革兰氏阴性(G^-)菌组37例,革兰氏阳性(G^+)菌组41例,真菌组22例;按新生儿危重评分组:非危重组41例,危重组28例,极危重组31例;按脏器受累程度分组:无脏器功能障碍组35例,单一脏器功能障碍组26例,多脏器功能障碍或休克组39例;按预后分组:死亡组7例,存活组93例。所有患儿在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当天在其不同部位采集双份血进行培养检测,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生化、C反应蛋白(CRP)、PCT及血常规等检查,在24小时内根据患儿的最异常检测值对其进行新生儿危重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菌组PCT、CRP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均高于G^+菌组和真菌组(t=3.874~73.243,均P<0.05)。不同新生儿危重评分组CRP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43~63.224,均P<0.01)。不同脏器受累程度组CRP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7~89.432,均P<0.05)。死亡组PCT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t=86.618,P<0.0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患儿NLR、CRP、PCT与新生儿危重评分均有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43、-0.436、-0.462,均P<0.01)。结论相对于NLR和WBC、CRP等指标而言,PCT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脏器受累程度、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等具有更高的评估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 李园齐荣程雨嘉唐瑾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降钙素原
- 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6
- 2016年
- 目的观察分析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经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氨茶碱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观察患儿的PCO2、Pa O2检测值,患儿呼吸暂停的发作次数、发作时间、症状消除时间,并对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PCO2、Pa O2检测值均有所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暂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为5%,对照组不良反应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在治疗患儿呼吸暂停方面效果优于氨茶碱,且不良反应小,临床值得推广。
- 齐荣李园
- 关键词:氨茶碱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