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燕

作品数:8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非物质文化
  • 4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叙事
  • 2篇遗产
  • 2篇联合国教科文...
  • 2篇旅游
  • 2篇民俗
  • 2篇教科文组织
  • 2篇公约
  • 2篇国教
  • 2篇《保护非物质...
  • 1篇叙事研究
  • 1篇影视
  • 1篇中国声音
  • 1篇声音
  • 1篇特刊
  • 1篇专辑
  • 1篇旅游业
  • 1篇梦境
  • 1篇庙会

机构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韩国东国大学

作者

  • 8篇沈燕
  • 2篇彭牧
  • 1篇王均霞
  • 1篇任敦姬

传媒

  • 5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我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口头叙事研究中的阐释冲突被引量:1
2017年
我们可以把一个个人叙事表演看成是同时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意义建构活动。它建构了思维主体(thinking subject)和被叙述事件(the narrated event)(她自己的生活经验)之间以及思维主体和叙述事件(narrative event)(她"假定对一个受众有展现交际能力的责任"之间的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对民俗学者而言,我们将我们的阐释立足于其上的模式(patterns)能够被证明是植根于"原始"叙事的,但我们的目的是指明某些特征,或在叙事和更大的文化形态之间建立关联,这有时与叙事者的意图可能并不一致。特别是对女性主义者来说,这种阐释权威的问题更为突出。女性主义学者必须注意由我们的框架产生的多元的、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意义,或用新的方法对口头叙事进行语境化。通过将田野对象视为我们研究成果重要的首位观众,它将重构传统意义上信息的单向流动,即从信息提供者到学者再到学术界,同时也将有助于更为慎重地去商讨研究中的阐释权威问题。
沈燕王均霞
关键词:叙事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过程与越南的实践经验被引量:1
2017年
由于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足、理解有偏差,越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和信息单薄而不成体系。目前,越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缺少科学依据、专业人员短缺、管理者决定一切、数据僵化等问题。但近20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积极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越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
沈燕彭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被引量:12
201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后来确保其通过的各种努力,其间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的界定与演变、相关重要会议的召开等。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起草《公约》文本的过程中,韩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其"人间国宝"项目的提出与实践。除韩国外,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积极进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这导致了"亚洲转向"的出现。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项目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有待解决。
爱川纪子沈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描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存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政策与实践的差异。本文也解释了当前流行的文件即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若干特征及其形成的逻辑。例如,2003年的《公约》特别强调地方社区、群体以及个人在认定、记录和促进各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程中的作用。
任敦姬沈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在国际民俗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亚洲民族学》杂志推出“中国民俗研究”特刊
2016年
2015年11月,名为“中国民俗研究”(Chinese Folklore Studies)的《亚洲民族学》(Asian Ethnology)特刊(第74卷第2期)在日本名古屋出版。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国内外学者的精诚合作下,由李靖、彭牧和杜博思(Thomas David DuBois)担任特约编辑的特刊终于付梓发行。
沈燕
关键词:民俗研究民族学特刊民俗学声音
浅谈古镇的叙事与梦境--以'乌镇模式'为例
乌镇一直给人以时光静止、世外桃源之感。这种作为现代性他者的存在一直是吸引游客前往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乌镇印象的来源,其实是源于开发者对乌镇的叙事。正是这种叙事的光晕,打造了乌镇旅游的奇迹。但这样的梦境之下,亦需要我们冷静下...
沈燕
关键词:叙事梦境影视
《剑桥中国研究》推出“日常生活中的北京”专辑
2016年
作为剑桥研究协会(Association of Cambridge Studies)主办的学术期刊,《剑桥中国研究》(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致力于通过对高质量的有关中国的研究之传播来促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从而助力于中西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期刊最初名为《剑桥研究》(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创办于2005年,并于2006年正式发行第一期。最初,期刊的内容只关注教育领域,很快期刊内容扩展到中国的经济、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2014年,期刊易名为现名,著名的人类学家。
蔡加琪沈燕
关键词:CAMBRIDGE民俗旅游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连以赋权社区被引量:5
2016年
文化旅游景点通常被视为是在促进乡愁,在那里,游客们被带回到过去,观看文物或历史古迹。它们往往被展示为传统仪式或艺术表演的静态意象。这种文化的商品化可能不是非常本真的,对民间艺术家来说,他们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微不足道。印度社会组织banglanatak dot com发起了"为生活的艺术"(Art for Life)倡议,旨在增加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农村和地方社区的生活选择,一个成功的策略是将艺术家的村庄发展为文化旅游景区。本个案研究讲述了卷轴画家村Naya、Fakiri歌手村Gorbhanga和住着桑塔尔(Santhal)原住民的Tunta村,这些村庄都位于印度东部。在这些村庄中,游客们与艺术形式的实践者即活着的遗产进行互动,享受到一种民间艺术传统的真实经验。艺术家社区已经有能力创新旅游产品和管理旅游服务。节日已成为推进新旅游景点的重要工具,村落也已成为教育旅游目的地。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平均月收入大幅提高,同时社区的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文化旅游给妇女和年轻人提供了体面的工作机会。本文指出:旅游发展策略可以复兴遗产,增强社区认同感和自豪感,给当地社区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使社区成员拥有并管理旅游业而非成为旅游业的低端工作人员。
Ananya Bhattacharya沈燕彭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赋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