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洪霞

作品数:14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白血
  • 7篇白血病
  • 6篇造血
  • 6篇造血干
  • 6篇造血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6篇干细胞移植
  • 5篇造血干细胞移...
  • 5篇造血干细胞移...
  • 5篇细胞移植治疗
  • 5篇疗效
  • 5篇干细胞移植治...
  • 4篇难治
  • 3篇再生障碍性贫...
  • 3篇障碍性贫血
  • 3篇治疗复发
  • 3篇贫血
  • 3篇重型
  • 3篇重型再生障碍...

机构

  • 14篇郑州市第三人...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海南省人民医...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河南省肿瘤医...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4篇马洪霞
  • 9篇陈蕾
  • 9篇董秀娟
  • 6篇赵晓武
  • 5篇焦雪丽
  • 5篇杨静
  • 3篇朱趁红
  • 2篇雷平冲
  • 2篇孙静
  • 2篇陆泽生
  • 2篇张乐萍
  • 2篇江倩
  • 2篇金洁
  • 2篇陈苏宁
  • 2篇林丽娥
  • 2篇苏丽
  • 2篇郑方圆
  • 1篇吴书一
  • 1篇朱焕玲
  • 1篇林海

传媒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药业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9篇2016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与小剂量化疗用于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疗效。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27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观察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进行临床治疗,包括静脉滴注15 mg·m-2·d-1到20mg·m-2·d-1的地西他滨(治疗时间为第1天到第3天)和2 mg高三尖杉酯碱(第1天到第8天)以及20mg阿克拉霉素(第1、3、5、7天),同时皮下注射25 mg阿糖胞苷q12h(第一天到第8天),观察分析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化疗治疗,该组患者中完全缓解者18例,占从体的66.7%,部分缓解者4例,占总体的14.8%,无效者5例,占总体的18.5%,化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5%,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结论采用地西他滨与小剂量化疗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较为常见),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马洪霞陈蕾焦雪丽董秀娟
关键词:白血病地西他滨小剂量化疗
地西他滨联合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不同化学治疗(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复发难治性AML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地西他滨联合减量FLAG(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2.79%和16.28%,优于对照组的58.14%和18.60%,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19,0.08;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32.68±4.36)个月和(19.74±3.18)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1.05±2.05)个月和(18.32±2.34)个月,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5.84,10.04;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减量FLAG方案治疗和联合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AML的临床疗效相当,为该病恩环类化疗药物累积超量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化疗方案。
马洪霞
关键词:地西他滨FLAG方案CAG方案
FL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白血病38例疗效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近期疗效与远期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FLAG方案(氟达拉滨30mg/m2,第1-5天;阿糖胞苷1.0g/m2,第1-5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ug/k...
董秀娟杨静焦雪丽苗真马洪霞陈蕾苏丽孙静赵晓武
关键词:FLAG疗效
文献传递
CD34+造血干细胞阳性富集方法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赵晓武董秀娟熊灵军吴书一韩利杰马洪霞刘文刚陈蕾朱趁红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研究目的:探讨纯化的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多病种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拓宽纯化的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领域。方法: 造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后,应用C...
关键词: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移植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为特征,骨髓造血微环境内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异常扩增和激活可能是重要原因。MDSC细胞扩增与激活导致自然杀伤细胞、CD8+T细胞功能低下与耗竭,并募集炎症细胞及因子,导致MDS患者遗传异常的进一步积累,致使MDS疾病进展。肿瘤环境炎症因子的积累诱导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造血干、祖细胞上的表达和MDSC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过表达,PD-1/PD-L1的相互作用导致MDS造血祖细胞的凋亡和无效造血。靶向MDSC的试验及临床研究证实,纠正或逆转MDS免疫失调的骨髓微环境是恢复有效造血功能的治疗策略。
李新刚马洪霞魏旭东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微环境免疫疗法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探讨allo-PBSCT治疗重型再障的适应症选择及合并症防治策略。方法:患者,男,19岁。自2008年9月发病,经检查确诊为重型再障—Ⅰ型。服用泼尼松、雄激素及中药等治疗,效果不佳。于2009年6月给予抗人胸腺球蛋...
董秀娟杨静朱趁红马洪霞陈蕾赵晓武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探讨allo-PBSCT治疗重型再障的适应症选择及合并症防治策略。方法:患者,男,19岁。自2008年9月发病,经检查确诊为重型再障—I型。服用泼尼松、雄激素及中药等治疗,效果不佳。于2009年6月给予抗人胸腺球蛋...
董秀娟杨静朱趁红马洪霞陈蕾赵晓武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文献传递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依据病程分为慢性期组(80例)、加速期组(10例)、急变期组(10例)。均采用TKI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2.0%,细胞遗传学缓解(MCy R)率为76.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 R)率为73.1%,分子学缓解(MMR)率为47.9%。慢性期组有效率为80.0%,加速期组有效率为60.0%,急变期组有效率为30.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组、加速期组、急变期组总生存率(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慢性期组明显长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临床需重视病情的评估,对不同药物剂量进行选择,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
马洪霞陈蕾焦雪丽董秀娟王娴静赵晓武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
伊马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儿童身高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评估伊马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儿童身高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对诊断时年龄<18周岁、接受伊马替尼治疗至少3个月的CML儿童或其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受访者伊马替尼治疗前后身高的变化。主要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差积分值(HtSDS)以及标准差积分的差值(△HtSDS),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38例受访者符合标准并被纳入研究,男性138例(58.0%),初诊时中位年龄11.0(1.4~17.9)岁,青春期前93例(39.0%),至填写答卷时,中位年龄15.0(2.0~34.0)岁,中位伊马替尼服药时间28(3~213)个月。受访者填写答卷时HtSDS(-0.063±1.361)较治疗前HtSDS(0.391±1.244)显著下降(P<0.001),71.0%的患儿出现身高增长减慢。青春期前服药者治疗后HtSDS下降显著(P<0.05),而青春期开始后服药者HtSDS变化不明显(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服药初始年龄较小(偏回归系数为0.122,B=0.572,t=10.733,P<0.001)和服药时间较长(偏回归系数为-0.006,B=-0.211,t=-4.062,P<0.001)是伊马替尼抑制身高增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伊马替尼引起CML-CP儿童身高增长障碍,服药初始年龄越小、服药时间越长,伊马替尼对身高的影响越明显。
郑方圆张莉张利强刘兵城孟力金洁刘会兰孙自敏林丽娥雷平冲竺晓凡马洪霞陆泽生江华赵艳红林海张雄杨赣萍朱焕玲陈苏宁游泳黎纬明白庆咸赵谢兰李振宇沈晓梅张乐萍江倩
关键词:儿童伊马替尼白血病髓系慢性身高
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远期疗效随访
董秀娟焦雪丽陈蕾马洪霞杨静冯四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