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骨折
  • 3篇股骨
  • 2篇疗效
  • 2篇老年
  • 2篇关节
  • 1篇带线
  • 1篇带线锚钉
  • 1篇动力髋
  • 1篇动力髋螺钉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延长术
  • 1篇移位型
  • 1篇移位型股骨颈...
  • 1篇愈合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置换术
  • 1篇治疗老年人
  • 1篇治疗肱骨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尹博
  • 9篇周君琳
  • 5篇刘洋
  • 5篇单磊
  • 4篇李一汉
  • 4篇田庆显
  • 3篇赵会
  • 3篇陆铁
  • 2篇刘清和
  • 2篇杨铁军
  • 2篇赵彦瑞
  • 1篇刘洋
  • 1篇崔向丽
  • 1篇刘丽宏
  • 1篇刘清河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北京医学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肩肘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3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及抗凝治疗分析被引量:38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抗凝治疗方案,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抗凝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诊治的536例老年(≥60岁)髋部骨折。对纳入的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可疑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是否多处骨折、是否合并恶性肿瘤病史、高脂血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吸烟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糖尿病史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参照最新指南评价抗凝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结果共纳入203例,其中术前并发DVT 53例。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前是否长期卧床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DVT的防治,但是剂量疗程有所不同。结论合并高脂血症、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骨折前长期卧床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骨折前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24 h则是有利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抗凝方案基本符合指南推荐,但合理性仍有待改进。
郭梦园崔向丽刘丽宏尹博单磊
关键词: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3年随访疗效比较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2例65岁以上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病例,其中47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总结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早期并发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价中短期治疗效果。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手术时间(38.9+9.1)min,明显短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的(62.7±10.1)min;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术中出血量为(381.4±79.5)ml,明显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的(478.5±118.6)ml;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术后引流量(124.3±26.1)ml,明显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138.2±1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8%,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为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年,术后1年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及优良率(77.1%vs.7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术后3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组Harris评分及优良率(51.4%vs.38.3%)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两种术式各具优缺点,近期效果基本相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期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赵会周君琳刘清和陆铁尹博单磊刘洋李一汉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股骨颈骨折
钩钢板治疗不稳定尺骨远端骨折合并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202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钩钢板治疗不稳定尺骨远端骨折合并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31例不稳定尺骨远端骨折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疗效评估包括患者腕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快速臂肩手障碍评分(quick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Q-DASH)和Mayo腕关节评分,通过术后X线评估桡骨高度、尺骨变异、掌倾角、尺偏角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共3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5±3)个月。最终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平均掌屈为(49±7)°、背伸(45±6)°、旋前(81±4)°、旋后(79±5)°,握力为(19±6)kg。临床评分为良好至优秀,平均Q-DASH评分为(14±9)分,Mayo腕关节评分为(87±7)分。结论钩钢板是不稳定尺骨远端骨折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理想选择,通过早期康复锻炼可以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恢复。
冷昆鹏孟钰童刘洋尹博周君琳
关键词:钩钢板桡骨远端骨折
计算机模拟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骨折的愈合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干预,主要分为机械刺激因素和生物刺激因素。为了更好地研究骨折愈合这一过程,人们开发出了多种计算机模型对骨折愈合进行模拟,包括力学刺激模型、生物刺激模型、力学生物刺激模型,而后逐步完善为多尺度模型。但是无论哪种计算机模型在临床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缺陷。为此,本文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受到的刺激因素和已开发的计算机模型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计算机模拟骨折愈合的临床使用提出有益的启示。
何远铭丁小方尹博周君琳
关键词:计算机模拟骨折愈合
卵圆钳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跟腱断裂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介绍卵圆钳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本院使用这种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患者23例。术中触及断端,行纵向小切口,用卵圆钳分别深入近侧与远侧腱鞘,夹持跟腱断端,腰穿针经皮穿过跟腱和卵圆钳,从对侧穿出皮外,然后将缝线穿过腰穿针,于不同平面各缝合3针,所有缝线置入成功后,抽出卵圆钳,将缝线两端引入小切口。跖屈位,使跟腱断端对合,打结完成缝合,最后闭合小切口。[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腓肠神经损伤。手术时间(42.82±6.88) min。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无跟腱再断裂。AOFAS评分由术后3个月(91.57±4.22)分,增加至术后6个月的(97.22±2.32)分;ROM由术后3个月(32.57±2.46)°增加至术后6个月(43.13±2.94)°。[结论]卵圆钳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技术微创、安全、可靠,并易于学习。
赵彦瑞刘洋尹博李一汉郭蒙周君琳
关键词:跟腱微创
不同带线锚钉固定方法治疗急性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带线锚钉固定方法治疗急性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14年5月,采用5.0mm带双线锚钉治疗41例急性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其中23例采用两枚锚钉置于骨折近端,采用kessler缝合于髌韧带,...
赵会周君琳刘清和杨铁军田庆显尹博刘洋单磊李一汉
关键词:髌骨下极骨折带线锚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维新分型的可靠性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通过比较股骨转子间传统骨折分型与三维新分型的一致性,探讨新分型的可靠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治疗的1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的X线片和CT影像资料,6名骨科医生作为观察者对上述患者分别采用Evans分型、Jensen分型、AO分型和新分型进行分型。1个月后将原有的18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重新编号,再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型。比较基于X线片和CT不同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卡帕(Kappa)系统。结果Evans分型、Jensen分型、AO分型、新分型X线片的观察者间卡帕(Kappa)值分别为0.54±0.03、0.53±0.03、0.45±0.03、0.63±0.02,CT的观察者间Kappa值分别为0.49±0.03、0.49±0.03、0.44±0.04、0.63±0.03。X线片的观察者内Kappa值分别为0.53±0.02、0.54±0.03、0.44±0.04、0.65±0.02,CT的观察者内Kappa值分别为0.52±0.03、0.52±0.03、0.41±0.02、0.64±0.03。基于X线片和CT,新分型的观察者间、观察者内Kappa值均高于Evans分型、Jensen分型和AO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相比,新分型可靠性强。
尹博周君琳何远铭田庆显单磊郭蒙冷昆鹏赵彦瑞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折分型
一种特殊类型的Maisonneuve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报道一种特殊类型的Maisonneuve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例Maisonneuve损伤患者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34~61岁,平均45.3岁;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初始X线片表现为踝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后复查X线及CT显示复位良好无合并踝关节骨折,故急诊漏诊,门诊复查后显示下胫腓联合分离。所有患者均采用恢复腓骨长度、固定下胫腓联合及修复三角韧带的方法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患者术后功能。结果41例患者术后获12~1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10~185 d,平均149.3 d。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2~96分(平均90.5分);其中优3例,良1例。结论临床表现为踝关节后脱位且不伴有明显踝关节骨折的Maisonneuve损伤临床上易漏诊,对单纯踝关节后脱位的患者复位后结合体格检查需要拍摄胫腓骨全长X线片明确诊断。一旦确诊,需行手术治疗。通过修复踝关节三角韧带及稳定下胫腓联合的方法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尹博周君琳刘洋贾佳霖何远铭
关键词:踝关节脱位关节不稳定性
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的选择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的特点、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高龄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32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
田庆显陆铁尹博赵会周君琳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V-Y延长术在后入路经肱三头肌瓣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V-Y肌腱延长术在后入路经肱三头肌瓣治疗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63例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病人,经后入路肱三头肌瓣途径,对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修复肱三头肌腱关闭伤口时,实验组共3...
杨铁军周君琳刘清河田庆显李一汉刘洋单磊尹博陆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