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作品数:9 被引量:33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金属学及工艺 更多>>
不同坡面角度碎石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设计并完成比例1∶100的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坡面角度为35°、45°、55°,在满足相似律的条件下,输入不同频率X,Z双向正弦波,研究碎石土斜坡动力响应规律和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高程对地震波具有放大作用;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放大效应强于竖直向;随着坡面角度增大,水平向或竖直向加速度峰值高程放大效应先增强后减弱,45°时最显著;坡体下部水平向加速度峰值随高程缓慢上升,坡体上部快速上升;竖直加速度峰值在整个高程内上升,无明显分界;随频率增大,坡体内同一高程水平向加速度峰值变大,竖直向加速度峰值先增大后减小,25 Hz时高程放大效果最明显。PIV结果表明坡度为45°,频率为25 Hz时,坡肩水平向运动最剧烈。碎石土斜坡易发生坡肩破坏。 梁双庆 苏立君 王洋关键词:地震 动力响应 一种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属于防灾减灾工程领域。所述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壳(1),形状记忆合金圈(2),滑槽(3),梭形爪(4),损耗层(5)和活动杆(6),装置整体呈杆柱状;外壳内部有与滑槽... 刘传正 蒋先刚 王洋 江兴元文献传递 泥石流龙头的形成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2017年 泥石流龙头的高度反映了泥石流的规模,是防治工程的重要参数之一。陡峻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丰富的水源构成了泥石流发生的三大要素,同时也是影响泥石流龙头高度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均质沙及宽级配沙进行水槽实验,探究泥石流运动过程中龙头高度与沟道物质级配、流量、坡度之间的关系,提出泥石流龙头高度随流量、坡度、平均粒径、细沙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利用回归分析方法,采用水流功率的概念,建立了泥石流龙头高度计算模型,并采用其他科学家的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可为预测不同条件下泥石流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王洋 崔鹏 王兆印 梁双庆关键词:泥石流 两相泥石流运动过程中固体颗粒的分选 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人工配制沙样,共进行了105组室内水槽试验,通过改变沟道物质组成、坡度及流量,研究泥石流颗粒物质分选规律。结果表明:泥石流龙头颗粒的分选性随砂粒含量、坡度、流量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为了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定义分选比(R)为水流功(W)与泥沙颗粒水下重力(G')的函数;试验结果揭示出泥石流龙头颗粒物质的分选性随W0.5/G'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建立并验证了描述泥石流龙头分选性的模型。 王洋 崔鹏 王兆印 梁双庆关键词:分选 震后降雨型碎石土斜坡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19年 地震作用改变了碎石土斜坡岩土体的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导致震后降雨诱发滑坡的数量和规模有明显的增大趋势。现有关于地震和降雨对碎石土斜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多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分析的方法,缺乏验证手段。地震和降雨的耦合作用对滑坡的影响机理极其复杂,无法定量分析地震和降雨因子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汶川地震灾区震后降雨型碎石土斜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并辅以人工降雨和坡顶加载手段,分析了震后降雨型碎石土斜坡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施加地震作用的斜坡表面及内部易形成裂缝,坡体结构上部振松、下部振密,导致坡体上部降雨入渗速度快,饱和区域扩大,岩土体强度下降,滑坡体增重,渗透力增大,坡体稳定性下降。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时斜坡的稳定性要小于地震或降雨单独作用的稳定性。随着地震强度或降雨强度的增大,碎石土斜坡的稳定性呈下降趋势。当地震强度为0或0.1g时,降雨强度为100 mm/h较无降雨时,斜坡极限承载力下降的比例要远大于地震强度为0.2g或0.4g时。即当地震强度较小时,降雨对震后碎石土斜坡稳定性的影响要大于地震强度较大时。研究基于物理模型试验,定量分析了地震和降雨对碎石土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可为震后降雨型碎石土滑坡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 苏立君 梁双庆 梁双庆关键词:降雨 极限承载力 一种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属于防灾减灾工程领域。所述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壳(1),形状记忆合金圈(2),滑槽(3),梭形爪(4),损耗层(5)和活动杆(6),装置整体呈杆柱状;外壳内部有与滑槽... 刘传正 蒋先刚 王洋 江兴元一种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属于防灾减灾工程领域。所述高耗能大变形缓冲装置的主要构成包括:外壳(1),形状记忆合金圈(2),滑槽(3),梭形爪(4),损耗层(5)和活动杆(6),装置整体呈杆柱状;外壳内部有与... 刘传正 蒋先刚 王洋 江兴元文献传递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1—2017年载文作者及被引情况分析 2019年 目的:对2011—2017年间《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载文作者及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载文作者的国家、机构分布、被引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结果:得到载文量和被引量的时间分布、作者的国家地区和所属单位分布、核心作者的数量及被引情况。结论:《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的发文数量及出版周期合理;作者国际化程度高,不同国家科研水平参差不齐,论文被引情况有差异,全面反映山地科学领域的国际研究状况;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作者、作者群。从编辑的角度对期刊的作者来源与被引情况进行论证,以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王洋关键词:MOUNTAIN 载文 中国科学院地学类SCIE收录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选择8种中国科学院地学类SCIE收录期刊,基于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2011—2018年的基础数据,对其出版周期、载文量、作者国家分布、读者国家分布等指标进行了8年的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分析表明,8年间,中科院SCIE收录的地学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出版周期缩短,载文量增加,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从作者的国别分布来看,部分期刊发表中国境内的论文及中外合著论文居多,国际论文较少,不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作者国际化分数(FAI)和国际化指数(IAI)均与期刊影响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期刊作者的国际化水平越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大。中国科学院地学类期刊必须立足本土,保证国内论文的质量,提高作者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王洋关键词:中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