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健
- 作品数:20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动物脊髓活体成像固定观察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物脊髓活体成像固定观察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观察装置包括底座、夹持部件和观察部件,其中:所述底座两侧分别设置有立柱;所述夹持部件包括上夹持面和设于所述上夹持面底部两侧的的立柱,所述上夹持面设置有上下...
- 张鸿祺马永杰翟志超任健于嘉兴肖忠新邵鹏张智萍洪韬
- 文献传递
- 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预警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预警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3月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共64例,术中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对神经功能进行监测,并以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80%作为预警标准预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McCormick分级作为"金标准",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运动诱发电位波幅降低≥80%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多模态监测的灵敏度为75%(15/20)、特异度78.57%(33/42),阳性预测值为62.50%(15/24)、阴性预测值86.84%(33/38)。结论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运动诱发电位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有效预测术后新发神经功能缺损,运动诱发电位预警标准以波幅降低≥80%为宜。
- 李晓宇张鸿祺凌锋胡鹏任健
- 关键词:血管畸形脊髓诱发电位
- 脊柱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诊疗专家共识被引量:2
- 2022年
- 海绵状血管畸形(CM)或称为海绵状血管瘤,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软组织和骨内。其中脊柱脊髓CM多见于青壮年,致残率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脊柱脊髓CM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专家组根据国际、国内脊柱脊髓CM的诊疗现状制定了《脊柱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对脊柱脊髓CM流行病学、遗传背景、自然病程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及推荐,旨在为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肿瘤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柱脊髓病学组张鸿祺刘忠军贾文清任健王奔田安
- 关键词:脊柱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
- 一种显微血管吻合深部训练的万向操作板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训练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微血管吻合深部训练的万向操作板。该显微血管吻合深部训练的万向操作板包括:操作板、升降组件、透明罩、角度调节机构和底座;所述透明罩盖在底座上,透明罩上设有器械操作孔;所述器...
- 张智萍马妍许文龙任健
- 荧光显影技术在岩上窦区硬膜动静脉瘘术中鉴别正常岩上静脉的临床应用
- 2020年
- 目的 探讨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外科治疗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术中鉴别保护正常岩上静脉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治疗的10例岩上窦区硬膜动静脉瘘的病例资料,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辨别正常的岩上静脉.术后行影像学复查,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0例患者中,6例术中发现伴发正常岩上静脉,均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加以辨别保护.10例病例均经术后随访血管造影证实瘘口离断,术后无新发并发症.术后随访mRS评分:7例0~1分,2例2分,1例3分.结论 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伴有正常引流功能的岩上静脉,术中需保留;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有助于分辨并保护岩上静脉,防止该静脉损伤而引起并发症.
- 孙力泳任健李静伟何川叶明李桂林李萌张鹏张鸿祺
-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岩上静脉
- 动脉瘤夹不同夹闭时间对兔颈总动脉管壁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不同夹闭时间对兔颈总动脉管壁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60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分别夹闭颈总动脉30 min和60 min,每组各30只,分别取动脉瘤夹夹持部位颈总动脉标本30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血管壁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一次性使用动脉瘤夹夹闭30 min和60 min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均可见中层弹力板形变和内皮细胞脱落,夹闭时间60 min组血管壁出现局部坏死伴发炎性反应,甚至管壁破裂。夹闭30 min组和夹闭60 min组血管壁总体损伤程度(U=324.00,P=0.045)和重度损伤率[0%(0/30)比20.0%(6/30),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夹闭时间60 min比30 min对血管壁的损伤更重,术中应注意缩短夹闭颈动脉时间。
- 宋刚白雪松张智萍王旭李龙马永杰任健焦力群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损伤
- 颅内动脉瘤测量参数与智能测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8年
-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后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至关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动脉瘤形态学参数评估。既往报道提出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的形态学参数有动脉瘤最长径(D)、动脉瘤纵横比(AR)、动脉瘤尺寸比(SR)、动脉瘤长宽比(D/W)及动脉瘤入射角度(IA)等。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现阶段测量金标准是3D-DSA重建后人工测量,但由于最优视图选取等导致测量结果存在局限。自动化智能测量用分离动脉瘤、重建载瘤动脉等方式,可以使动脉瘤测量更加精确,从而在智能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动脉瘤形态学参数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
- 耿介文李传捷马永杰任健张鸿祺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智能测量
-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有效性、复发率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确诊的38例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SDAVF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5.3±6.8)岁。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30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8例)。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复发风险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中,22例(73.3%)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13.3%)术后临床症状加重,4例(13.3%)术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该组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者2例(6.67%),其中硬膜外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1年影像随访均未见复发。血管内栓塞治疗组中,5例(62.5%)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12.5%)术后临床症状加重,2例(25%)症状好转后又加重至术前水平,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复发后转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该组患者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两组在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0.266,P=0.790 3),而在复发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211,P=0.004 2)。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式。显微外科手术较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复发率低,但并发症相对较高。
- 卞立松张鸿祺任健李静伟叶立双李桂林何川马永杰王志潮
- 关键词:动静脉瘘外科手术
-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高流量复杂髓周动静脉瘘一例被引量:4
- 2015年
- 患者 男,21岁,因排尿困难5年,伴下肢麻木无力及疼痛2周于2014年10月2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5年前出现排尿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炎"并予以抗生素等,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右侧为著)。2周前突发后背部剧烈疼痛并向右下肢放射,上述症状迅速进展并出现截瘫。入院时体格检查示:第11胸椎平面以下感觉丧失,双上肢肌力、肌张力Ⅴ级,双下肢肌力0级并且肌张力降低,跟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
- 李静伟何雪峰杨帆任健李桂林
- 关键词:髓周动静脉瘘高流量脊髓血管畸形弹簧圈栓塞
- 中美两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通过简介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为代表的中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及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异同点,探索中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养制度的改进策略。
- 李桂林任健马永杰张鸿祺
- 关键词: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