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剂量CT在颅脑-颌面部外伤联合扫描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前瞻性探讨16排螺旋CT颅脑-颌面部联合扫描,不同扫描参数在外伤中的应用效果并降低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60例颅脑-颌面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20例/组),在不同扫描参数下行多排螺旋(MSCT)检查。A组:扫描层厚10mm,重建层厚1.25mm和5mm;B组: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mm;A、B两组均采用轴位扫描、16通道、2i、200mAs;C组:对照组(常规颅脑+颌面部扫描);A、B、C3组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记录扫描时间(T)、CT剂量指数(CTDIvol)、Z轴范围(L)、剂量长度乘积(DLP)。由2位有经验的CT技师采取双盲法从图像噪声(IN)、对比-噪声比(CNR)两方面分析轴位、重建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图像质量两两比较。结果A、B、C3组扫描时间(T)分别为12s、22.8s、18.53s,有效剂量(ED)分别为2.05mSv、2.19mSv、2.61mSv;A/C、B/C、A/B的CTDIvol值分别是48.34%、54.40%、88.85%;A/C、B/C、A/B每两组之间的DLP值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C3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组的扫描参数行颅脑-颌面部外伤联合扫描能满足诊断要求,既缩短了检查时间,又降低了辐射剂量,是最佳剂量扫描参数。
- 付传明王开华陈义加陈伦刚龚晓虹陈文熊寅吴文强
- MSCT对腹膜后寄生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腹膜后寄生胎MSCT轴位图像及后处理图像的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病检查方法的认识。方法:2例临床可疑诊为腹膜后寄生胎患儿先行MSCT平扫,再将原始薄层图像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轴位、MPR、VR、MIP影像学特征。结果:2例轴位图像示中上腹见一混杂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其内见液体、脂肪、骨骼和软组织密度影,后处理图像示脊柱、骨盆及部分四肢影像。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对腹膜后寄生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特别是VR可以直接提供寄生胎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 付传明吴德红龚晓虹许鉴陈伦刚徐霖熊寅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寄生胎腹膜后
- 不同对比剂流率在脑CTP检查中灌注值的影响
- 目的 探讨使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在脑CTP 检查中灌注值的影响效果。方法 方法 30 例健康志愿者分成3 组,每组10 例,分别使用5、6、7 ml/s 的注射流率进行脑灌注CTP 检查,用大脑前动脉和上矢状窦进行标记和...
- 熊寅
- 关键词:灌注
- MSCT和DR在骶椎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比
- 目的:比较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和多排螺旋CT(MSCT)在骶椎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并评价对临床治疗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骶椎骨折患者的DR和MSCT资料。
- 熊寅
- 关键词:数字X线摄影X线计算机
- 降低辐射剂量在下肢CTA中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不同的螺距(Pitch)与不同的球管旋转速度(s/r)优化搭配在下肢CTA中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前瞻性选择2012年至2013年间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螺距与不同球管旋转速度优化搭配随机分为3组(n=30),A组:螺距0.516、0.6s/r;B组:螺距0.984、0.8s/r;C组:螺距1.375、1s/r;均采用相同的kV、mAs、注射速率、对比剂量及浓度行对比剂追踪手动触发扫描。扫描结束后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利用率(Dose)及扫描时间(To-time)。将3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扫描时间采用方差检验(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平均扫描时间分别为(30.30±0.54)s、(21.30±0.44)s、(19.30±1.48)s,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扫描时间最短;DLP分别为(4002.35±71.56)mGy·cm、(2106.25±62.14)mGy·cm、(1534.08±106.50)mGy·cm,3组之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ED分别为68.06mSv、35.81mSv、26.08mSv,B组比A组的每位患者ED降低了47.37%(32.23/68.04),C组比A组的每位患者ED明显降低了61.67%(41.96/68.04)、C组比B组降低了27.17%(9.73/35.81),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组在腹主动脉远端、双侧髂外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处的平均CT值为300.35Hu、302.49Hu、307.09Hu,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节段数均具有较好一致性;3组的Dose分别为94.94%、95.61%、95.61%。结论:3组的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但螺距1.375、1s/r搭配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付传明吴德红徐霖陈伦刚王忠平熊寅
- 关键词:下肢动脉图像质量螺距
- 推进GCP工作,丰富医院管理内涵
- 2016年
- 落实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是一项法规性较强的研究工作,在医院推进此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国家的新药开发,也能丰富医院综合目标管理的内涵,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 熊寅张澈熊奎
- 关键词:GCP
- 注射流率对婴儿心脏大血管CTA成像的影响
- 目的:比较不同注射流率下婴儿心脏大血管CTA成像的影响,选择满足诊断、操作上相对安全的对比剂注射流率。方法:将24例婴儿心脏大血管CTA扫描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接受西门子AS128层CT扫描,对照组(10例)为...
- 熊寅
- 关键词:对比剂婴儿先天性心脏病
- IVP联合MSCT平扫在输尿管梗阻病变中的价值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P)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在输尿管梗阻病变中检查的价值。方法:将临床疑诊为输尿管疾病患者首先行IVP检查,从IVP检查中选出输尿管梗阻患者40例再行MSCT平扫为研究对象,将原始资料传至AW 4.2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对比单纯IVP及IVP+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在输尿管梗阻检查中的定位、定性准确性。结果:IVP+MSCT确诊38例,诊断率95%(38/40);单纯IVP确诊27例,诊断率67.5%(27/40),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IVP与IVP+MSCT在输尿管梗阻定位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IVP+MSCT平扫对输尿管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更准确,并且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既省时省力,又节约检查费用。
- 郑全增付传明陈伦刚徐霖吴德红熊寅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输尿管梗阻尿路造影术
- 一种肘部固定夹板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肘部固定夹板,包括夹板本体,夹板本体为5面封闭的长方形盒体,其中的顶部一面开口,夹板本体的长方形盒体内底部两端分别安装有弹簧,弹簧上方固定安装有肘托板,肘托板为弧形板,中部下凹,两端边缘为弧形,夹板本...
- 汪令生汪令成李爱霞周选民刘超付传明张海波熊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