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秋玲

作品数:10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航天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类风湿
  • 4篇类风湿关节炎
  • 4篇关节炎
  • 4篇风湿
  • 4篇风湿关节炎
  • 2篇血栓
  • 2篇结缔组织病
  • 2篇静脉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类风湿关节炎...
  • 2篇发病
  • 1篇单抗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免疫球...
  • 1篇蛋白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 1篇血清

机构

  • 10篇航天中心医院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丁秋玲
  • 5篇汤晓菲
  • 2篇于孟学
  • 1篇温宏峰
  • 1篇赵春霞
  • 1篇田俊萍
  • 1篇张熙洋
  • 1篇杨静
  • 1篇张仲臣
  • 1篇崔斌
  • 1篇郝晓琳
  • 1篇祖琳娜

传媒

  • 3篇北京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免疫...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合理用药...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压氧疗在结缔组织病相关皮肤溃疡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皮肤溃疡是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较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溃疡尤其是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指端溃疡愈合缓慢,易形成慢性或难治性溃疡,其治疗面临挑战。高压氧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通过提高组织氧分压及氧含量,具有抗炎、抗菌及刺激血管生成等作用,促进伤口愈合。大量临床研究支持HBOT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潜在疗效,推动HBOT成为慢性皮肤溃疡辅助治疗的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HBOT逐渐应用于CTD相关皮肤溃疡的治疗中,已有较多成功个案及系列报道。因此,HBOT在风湿免疫领域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但尚需开展更多临床及基础研究,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本文将对HBOT在CTD相关皮肤溃疡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汤晓菲赵春霞丁秋玲张阳李永红田美伊王育梅刘坚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皮肤溃疡高压氧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危险因素
2024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2015年5月至2021年9月住院R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伴随疾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炎症指标、类风湿因子、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及治疗方案等,并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患者进行分组,应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筛选RA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A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RA患者322例,DVT发病率为9.6%(31/322);DVT组患者的中位年龄、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using 28 joints, DAS2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高于无DVT组[64(54,71)岁vs. 50(25,75)岁,P<0.001;5.2(4.5,6.7)vs. 4.5(4.5,5.0),P<0.001];DVT组患者高血压、慢性肾脏病、3个月内骨折或手术史、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高于无DVT组(P均<0.001);DVT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于无DVT组(P=0.009,P=0.004),而D-二聚体水平及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于无DVT组(P<0.001);DVT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高于无DVT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3,P<0.001)、慢性肾脏病(OR=7.955,P=0.005)、3个月内骨折或手术史(OR=34.658,P=0.002)、DAS28-ESR(OR=1.475,P=0.009)以及激素的使用(OR=5.916,P=0.003)是RA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DVT发病率明显增高,除年龄、慢性肾脏病、3个月内骨折或手术史等传统危险因素外,DAS28-ESR增高和激素的使用也是RA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汤晓菲李永红丁秋玲孙卓张阳王育梅田美伊刘坚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
Schnitzler综合征进展为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1例
2023年
患者男性,46岁,2015年5月开始反复出现发热和皮肤荨麻疹,先后被诊断为结节性红斑、结缔组织病和炎症反应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标志物显著增加,皮肤活检示嗜中性粒细胞性荨麻疹。甲泼尼龙片、硫酸羟氯喹片、白芍总苷胶囊、依巴斯汀片治疗无效。之后检查发现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骨髓穿刺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未见异常,诊断为嗜中性荨麻疹性皮病、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Schnitzler综合征。给予硼替佐米治疗无效,之后给予托珠单抗治疗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1年后患者出现腰骶部明显疼痛,核磁共振示腰椎多发病变及压缩骨折,骨活检提示小B细胞淋巴瘤,骨髓免疫表型显示为单克隆B细胞和单克隆浆细胞,诊断为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化疗。
胡影田美伊丁秋玲刘坚
关键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荨麻疹
神经白塞病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附12例报告)
2018年
目的分析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s disease,NB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航天中心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月12例NB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 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诊断NBD时的年龄16~55岁,平均(30±12)岁;均有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的基本临床表现;口腔溃疡11例,生殖器溃疡7例,眼部病变5例,针刺反应阳性5例,结节红斑5例,发热4例。83%(10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BD其他系统首发表现之后平均(52±31)个月。神经系统症状以肢体无力(7例,58%)、头痛(6例,50%)、肢体活动障碍(5例,42%)、感觉障碍(4例,33%)、视力下降(3例,25%)等最为常见。9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检查,3例存在脑脊液压力升高(33%)。MRI可见长T1或等T1、长T2的异常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病灶可累及半球(50%)、脑干(25%)、小脑(8.3%)、脊髓(8.3%)、颅内静脉窦(8.3%))等多个部位。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好转9例(75%),病情反复3例(25%)。结论 NBD临床表现多样,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肢体无力、头痛、感觉障碍为主要症状,需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经积极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丁秋玲张阳汤晓菲崔斌杨静于孟学刘坚
关键词:白塞病神经白塞病
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摄食抑制因子-1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摄食抑制因子-1(nesfatin-1)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56例(UACR<30 mg/24 h)、早期DN组39例(UACR 30~300 mg/24 h)、临床DN组31例(UACR>300 mg/24 h),同期体检健康者63例为对照组。检测4组血清galectin-3和nesfatin-1及血肌酐等指标水平,Spearman法分析血清galectin-3和nesfatin-1与病程及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早期DN组、临床DN组血清galectin-3[(8.55±2.96)、(10.62±3.63)μg/L]、nesfatin-1[1.64(1.17,2.01)、1.89(1.61,2.32)ng/L]均高于对照组[(5.92±1.29)μg/L、0.92(0.53,1.36)ng/L]、单纯糖尿病组[(6.43±1.69)μg/L、1.21(0.89,1.46)ng/L](P<0.05),且临床DN组高于早期DN组(P<0.05),对照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alectin-3与血肌酐呈正相关(r=0.562,P<0.001),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526,P<0.001);血清nesfatin-1与病程、血肌酐呈正相关(r=0.238,P<0.001;r=0.597,P<0.001),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573,P<0.001)。结论 DN患者血清galectin-3和nesfatin-1水平升高,且其升高水平可反映肾功能损伤程度。
张熙洋丁秋玲温宏峰田俊萍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半乳糖凝集素-3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静脉血栓抗凝效果的比较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静脉血栓抗凝效果。方法对6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分别进行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合并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及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病情特殊性,普通肝素更适合于ICU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
祖琳娜丁秋玲
关键词:抗凝
膝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的MRI及超声表现分析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总结中晚期活动性膝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及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MRI及超声表现。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于航天中心医院住院的中晚期活动性膝RA患者30例和症状性膝OA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MRI及超声检查,分析两组膝关节滑膜、骨髓水肿、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等病变的差异。结果 MRI检查显示,RA组膝关节滑膜炎发生率显著高于OA组(86.7%比25.0%, P <0.05),髌骨、股骨及胫骨骨髓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OA组(P <0.05);两组半月板、软骨病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关节超声检查显示,RA组滑膜平均厚度显著高于OA组[(5.4±2.3)mm比(2.6±1.3)mm,P <0.05],滑膜增厚及滑膜内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均显著高于OA组(P <0.05)。结论膝关节MRI及超声对中晚期活动性膝RA及OA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是滑膜炎及骨髓水肿程度的判断对RA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汤晓菲丁秋玲孙鹏飞佟颖于孟学刘坚
关键词: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磁共振成像超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干眼特征与其活动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本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干眼的发病特点,并对干眼的严重程度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的发病机制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眼提供诊疗帮助。方法收集笔者医院风湿免疫科经临床确诊的2014年3月~2016年12月住院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眼患者48例,同期就诊于眼科门诊的非类风湿关节炎干眼患者(单纯干眼组)50例和正常志愿者5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评分、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干眼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并同时采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类风湿活动度相关的指标。依据干眼BUT、SⅠt、FL客观检测指标,对干眼严重程度分级,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强度分级采用DAS28积分方法。对研究对象间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指标、干眼指标、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强度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OSDI、SⅠt、BUT、FL的检查结果比较,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单纯干眼组SⅠt、BUT低于正常对照组,OSDI、FL高于正常对照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与单纯干眼组比较,BUT低于单纯干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高于单纯干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DI、SⅠt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与单纯干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风湿活动性指标ESR、CRP、RF检查结果比较,单纯干眼组、正常对照组ESR、CRP、RF低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干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中BUT与ESR、CRP、RF均呈负相关(P<0.05),FL与ESR、CRP、
郝晓琳刘坚朱婧宿梦苍丁秋玲张仲臣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干眼发病特点活动度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2024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外周血白细胞中影响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关键调控因子,为类风湿关节炎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GEO公共数据集,根据DAS28和ΔDAS28变化将患者分为响应组与非响应组,使用R语言寻找两组的DEGs,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关键基因,同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构建Lasso回归模型预测甲氨蝶呤疗效。结果响应组与非响应组的基因表达轮廓存在明显差异,共发现71个DEGs,网络度值分析筛选出16个关键基因;差异基因功能主要体现在抗原提成、细胞杀伤、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应用CCL5、EOMES、LAG3、KLRG1、KLRC2基因构建Lasso回归模型,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值为0.83,在验证集的AUC值为0.67。结论本研究发现了预测甲氨蝶呤治疗效果的关键基因,并阐述了其潜在耐药机制,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张阳王荣荣丁秋玲汤晓菲王育梅田美伊孙卓刘坚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甲氨蝶呤生物信息学疗效
肺功能检查在结缔组织病肺受累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CTD)相关的肺动脉高压(PAH)、间质性肺病(ILD)的肺功能表现。方法:对110例CTD患者肺功能进行分析,包括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0/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一氧化碳弥散系数(DLCO/VA)。将对象分为4个亚组:PAH组(26例)、ILD组(35例)、PAH和ILD组(15例)、对照CTD组(34例)。结果:对肺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TLC、FVC、FEV1.0、DLCO、DLCO/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分析,PAH组与对照组之间TLC、FVC、FEV1.0、DLCO、DLCO/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H组和IL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H合并ILD组与ILD组比较,TLC和FV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DLco异常率最高。结论:CTD肺受累患者以弥散障碍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PAH和ILD二者在肺功能方面表现无显著差异,当ILD合并PAH时,与单纯ILD比较,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加重更明显。
丁秋玲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肺功能间质性肺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