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爽爽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动力输送对冰岛大气臭氧急剧日变化的影响
- 冰岛位于大西洋暖流进入北极的通道上,洋流输送的热量在此释放,秋冬季节大气臭氧含量往往发生剧烈日变化。本文利用AIRS臭氧总量及廓线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等方法,考察动力输送对冰岛臭氧剧烈日变化的影响作用。论文内容主要由三...
- 韩爽爽黄富祥夏学齐
- 关键词:臭氧总量NAO
- 文献传递
- 2015年12月末北极地表爆发性增温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被引量:2
- 2016年
- 北极地表天气尺度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往往是由于强烈的大气环流或洋流将低纬度热量输送到北极造成的.2015年12月29日发生的北极地表温度达到0℃以上的爆发性增温事件,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本文利用AIRS获得的多种遥感资料,监测弗拉姆海峡上空大气温度、水汽和臭氧的急剧变化.卫星遥感监测表明,水汽和温度从27日开始出现明显增加,29日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回落和振荡,直到1月2日都维持在12月平均值以上;与此同时,大气臭氧则呈现相反的变化,从27日开始显著减少,29日达到极小值,然后开始回升和振荡,到1月2日才回复到12月平均值附近.水汽变化主要发生在从地表到100 hPa高度,29日水汽在400 hPa高度最大增幅达到12月平均值的6倍;温度变化主要发生在从地表到250 hPa高度,29日地表温度达到0℃以上.臭氧总量的变化速度快、幅度大,与26日相比,29日臭氧总量减少102 DU达到12月平均值1/3以上;臭氧垂直廓线变化主要发生在400~5 hPa高度,与27日相比,29日臭氧垂直廓线在此高度层内的减少量占臭氧总量减少量的80%~90%.利用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气团后向轨迹追踪,分析表明造成此次地表爆发性增温事件的作用机制是,北大西洋低压风暴将大量低纬度温暖、潮湿的空气快速输送到北极,导致低层温度和水汽含量的急剧增加,同时大气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输送,配合大气从低层向高层的垂直运动,导致对流层上部到平流层中上层臭氧分布的急剧变化,从而造成臭氧总量和垂直廓线的急剧变化.此次典型个例的卫星遥感监测表明,天气尺度的动力输送造成北极地区热量、水汽和臭氧的快速剧烈变化.
- 黄富祥任素玲韩爽爽孙冷张艳惠雯
- 关键词:LAGRANGIAN
- 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 本文基于1979-2012年臭氧总量的卫星遥感数据,考察了太平洋上空0-15?、15-30?和30-45?三个纬度带臭氧总量变化特征及长期趋势,并对各纬度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总量随着纬度带的升高而增...
- 韩爽爽黄富祥陈希夏学齐
- 关键词:臭氧总量SOLARQBOENSO对流层顶高度
- 文献传递
- 北大西洋涛动引起冰岛冬季臭氧急剧日变化
- 北大西洋涛动NAO(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是影响北大西洋中低层大气输送的一种重要气候模式。冰岛所在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大气臭氧的急剧变化,成为这种大气经向输送的有效指示物。本研究利用 2003...
- 黄富祥韩爽爽惠雯
- 关键词:北大西洋涛动
- 北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本文基于1979—2014年臭氧总量的卫星遥感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臭氧总量数据序列进行模拟计算,考察了北太平洋上空臭氧总量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地区大气臭氧总量长期变化呈现减少趋势,但是减少速率随季节和纬度带表现出差异性,在各纬度带臭氧峰值季节臭氧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在0°—15°N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夏秋季节并在8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率约为0.2DU/a;15°—30°N亚热带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春夏季并在5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速率约为0.22DU/a;而在30°—45°N中纬度地区臭氧高值出现在冬春季并在2月达到峰值,峰值月份臭氧年均下降率0.75DU/a.在臭氧分布年平均态基础上,影响臭氧总量分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臭氧损耗物质(EESC)、太阳辐射周期(Solar)、准两年振荡(QB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其中,EESC导致臭氧损耗效应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在从低到高的三个纬度带损耗最大值分别为11DU、16DU和66DU;Solar增强导致臭氧增加,在三个纬度带的增加效应最大值分别为16DU、17DU和19DU;QBO@10hPa和QBO@30hPa对臭氧影响幅度基本在±10DU内波动,只有QBO@10hPa对30°—45°N区域的影响作用达到14DU,值得注意的是QBO影响作用随着纬度变化存在相位差异,在0°—15°N区域臭氧变化与QBO呈现相同相位,而在15°—30°N和30°—45°N区域臭氧变化与QBO呈现相反相位;ENSO对各个纬度带臭氧影响幅度也在±10DU内,ENSO影响作用在不同纬度带也存在相位差异,臭氧总量变化在0°—15°N、15°—30°N区域与ENSO相位相反,在30°—45°N区域与ENSO相位一致.
- 韩爽爽黄富祥陈希夏学齐
- 关键词:北太平洋臭氧总量SOLARQBOENSO
- 北疆暴雪发生条件的卫星遥感监测被引量:3
- 2018年
- 利用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大气温度和水汽两种遥感产品,结合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2015年12月10 12日和2016年3月2 3日两次暴雪天气冷、暖气团及水汽的来源地、输送路径进行监测分析,并对冬季和春季暴雪发生条件、降雪强度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北疆地区暴雪天气是冷、暖气团与水汽条件配合的产物。(2)在这两次暴雪过程中,水汽主要来自西部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以及南部阿拉伯海等地;冷气团主要来自北欧、挪威海-巴伦支海、西西伯利亚以及伊朗高原等地;暖气团的来源和输送路径一般与水汽相同或紧密相关。(3)2015年12月10 12日降雪过程是北疆创纪录的一次超强暴雪,此次降雪天气中冷气团来自挪威海-巴伦支海、北欧和伊朗高原等地,暖气团和水汽来自黑海-里海一带。在降雪过程中,来自阿拉伯海的充沛水汽源源不断进入,是导致此次降雪天气强度空前的重要原因。(4)2016年3月2 3日是一次较弱的春季降雪过程,冷气团来自北欧-西西伯利亚地区,暖气团和水汽则分别来自北疆当地和巴尔喀什湖附近,降雪过程中由于缺乏后续水汽补充,导致降雪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弱。(5)对比两次降雪过程可见,降雪过程中有无持续充足水汽补充,是决定降雪持续时间和降雪强度的主要因素。
- 刘崧黄富祥杨莲梅韩爽爽
- 关键词:暴雪
- 从一个概念的引文出处谈治学严谨性被引量:3
- 2015年
- "地累积指数"是评价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常用指标,在大量评价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案例文献中获得了广泛使用。然而笔者查询发现,大多数文章所引用的该概念出处有多个雷同的错误版本,即该概念的参考文献出处出现了多个错误版本的相互传抄。说明绝大多数作者在使用该概念时,并没有查阅自己所引用文献,使该参考文献引文出处出现大量荒唐和矛盾之处,绝大多数作者并未发觉,而仍然在传播错误出处。这一现象反映了有些作者发表文章的急功近利性掩盖了治学严谨性,同时也提醒期刊方面提高把关水平,避免此类现象。
- 夏学齐杨忠芳郭晶晶邵鑫韩爽爽
- 关键词:地累积指数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