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少君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胸腔
  • 4篇肺癌
  • 3篇胸腔镜
  • 3篇手术
  • 2篇胸腔镜手术
  • 2篇食管
  • 2篇腔镜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外科
  • 2篇细胞
  • 2篇细胞肺癌
  • 2篇小细胞
  • 2篇小细胞肺癌
  • 2篇鳞癌
  • 2篇非小细胞
  • 2篇非小细胞肺癌
  • 1篇蛋白
  • 1篇导管
  • 1篇胸部
  • 1篇胸部创伤

机构

  • 9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9篇黄少君
  • 6篇郭占林
  • 5篇王宇飞
  • 4篇靳智勇
  • 4篇梁俊国
  • 4篇张满
  • 3篇康世荣
  • 3篇马英
  • 3篇李春林
  • 3篇田燕
  • 2篇孙嘉阳
  • 2篇鲁志刚
  • 2篇那顺
  • 1篇特木热
  • 1篇葛丽红
  • 1篇高旭东

传媒

  • 6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两种术式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比较右胸、上腹部切口和左胸切口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鳞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1-2012-12收治的43例行左胸切口治疗(单切口组)和45例行右胸、上腹切口治疗(双切口组)病人,回顾性分析两种术式淋巴结清扫数目、吻合口复发率、术后3a无病生存率、术后吻合口狭窄、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发生率。结果:双切口组平均清扫淋巴结26.5±4.3枚,多于单切口组清扫淋巴结14.7±4.2枚(P〈0.05):3a无病生存率双切口组高于单切口组(P〈0.05);双切口组术中损伤喉返神经率高于单切口组(P〈0.05);双切口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复发率、乳糜胸发生率均低于单切口组(P〈0.05)。结论:经双切口术式可有效提高3a无病生存率,降低吻合口狭窄、乳糜胸发生率。
扎那顺巴雅尔王宇飞黄少君郭占林
关键词:手术治疗生存率
胸外科ERAS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郭占林张满王宇飞康世荣那顺黄少君马英李春林鲁志
该项目属于临床外科学领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加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
关键词:
关键词:食管癌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并胸腔内灌注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2013年
目的:探讨胸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并灌注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40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并胸腔内灌注白介素-2,每三天一次,共4周。结果:40例病人完全缓解(CR)19例,部分缓解(PR)15例,有效率(CR+PR)为85%。毒副反应轻,一过性发热最常见。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并灌注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简便易行、微创、安全,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小,是晚期恶性胸腔积液姑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黄少君郭占林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白介素-2恶性胸腔积液
胸腔镜手术在胸部创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在胸外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2006-06~2018-06期间胸腔镜手术治疗92例胸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男性74例,女性18例;年龄11~68岁。钝性伤73例,锐性伤19例,均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分别行胸腔内止血,肺、膈肌、心肌等修补,部分病人同时行肋骨内固定。13例同期或分期行骨科、腹腔、脑科、泌尿科手术。6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5 d,所有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无术后死亡。结论胸腔镜手术对胸部创伤的诊治更加准确、及时,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胸部创伤病人诊治安全可行。
田燕吴永坤葛会景包曙光张满王宇飞那顺黄少君郭占林
关键词:胸部创伤胸腔镜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的循环肿瘤细胞计数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循环肿瘤细胞计数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40例对象包括20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10例肺部良性肿瘤病人,10例健康的志愿者,治疗开始前从外周血中收集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采用磁性激活细胞分离技术(Magneticactivated cell separation,MACS),经CD326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富集CTCs后,行CK-FITC、CD45PE荧光抗体标记,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对外周静脉血CTCs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全组中Ⅰ、Ⅱ期病人共14例,CTCs外周静脉血阳性4例(28.57%);Ⅲ、Ⅳ期病人6例,CTCs外周静脉血阳性3例(50%)。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循环血中能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可能反映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疾病状态。非小细胞肺癌CTCs水平的定量检测是较为敏感的肿瘤进展、治疗反应和预后预测的评价指标,本研究建立的免疫磁珠富集联合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肺癌病人外周血CTCs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相信随着肺癌肿瘤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发现,CTCs细胞系的分离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必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梁俊国高旭东靳智勇黄少君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
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的体会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应用。方法:2009-03~2015-1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行胸腔镜肺癌肺叶切除172例,男101例,女71例,平均年龄55.9(40~81)岁。完成胸腔镜单纯肺叶切除165例,右肺中、下叶切除5例,右肺上叶切除并下叶背段切除1例,右肺上叶袖状切除1例,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支气管胸膜瘘及二次手术者;5例病人中转开胸,余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安全、可行。
田燕王宇飞张满马英李春林鲁志刚黄少君孙嘉阳靳智勇康世荣梁俊国郭占林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肺癌肺叶切除
ERCC1、RRM1和BRCA1的表达与晚期肺鳞癌病人GP方案治疗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通过检测晚期肺鳞癌组织中修复基因家族中ERCC1、RRM1和BRCA1的表达,探讨三者表达水平与GP两药联合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入组病人肺鳞癌组织中ERCC1、RRM1及BRCA1蛋白表达。对明确诊断为ⅢB/Ⅳ期肺鳞癌且体能状态、体力状况ECOG评分、预生存期≥3个月的病人可入选本组研究。均进行GP方案化疗,再休息3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行胸、腹部CT主体病灶做1次疗效评价,疗效评价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CIST1.1),共4个周期。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吸烟、化疗反应及预后与肿瘤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ERCC1、RRM1、BRCA1不同表达水平与病人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研究病人化疗总有效率38.6%,ERCC1、RRM1、BRCA1的表达三者均阴性晚期肺鳞癌病人,给以GP方案化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三者均阳性表达者。结论:修复基因ERCC1、RRM1、BRCA1可作为晚期肺鳞癌使用GP方案疗效的预测基因;组织中三者均阴性表达的肺鳞癌病人可能是选用GP化疗方案治疗的获益群体。
梁俊国靳智勇黄少君葛丽红
关键词:乳腺癌易感基因1鳞癌
胸腔镜肺癌切除术1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胸腔镜肺癌肺叶或亚肺叶切除术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9例,年龄56.3(44—81)岁。完成胸腔镜肺叶切除120例,右肺中下叶切除4例,肺楔形切除6例,肺段切除5例,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支气管胸膜瘘及二次手术者。3例患者中转开胸,余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田燕王宇飞张满马英李春林鲁志刚黄少君孙嘉阳靳智勇康世荣梁俊国郭占林
关键词:胸腔镜肺癌外科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使术后外科病理分期更加精确,以更好地拟定术后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06年11月~2007年12月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肺癌根治术后的37例NSCLC患者为对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其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纵隔淋巴结中MUC1 mRNA基因的表达,以明确是否存在微转移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吸烟、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外科病理分期(P-FNM)、淋巴结大小、淋巴结融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7例患者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50枚纵隔淋巴结中,13例患者的20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灶,阳性率为35.1%(13/37),其中P-N0期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9.2%(7/24),P-N1期为46.2%(6/13)。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吸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大小、淋巴结融合情况等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外科病理分期(p-TNM)与分子TNM分期方法之间总符合率为64.9%,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T-PCR方法检测纵隔淋巴结MUClmRNA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并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精确TNM分期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使目前的肿瘤TNM分期更加精确。
特木热扎那顺巴雅尔黄少君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淋巴结粘蛋白1RT-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