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万云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玉米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措施
  • 2篇夏玉米
  • 2篇播期
  • 1篇地膜
  • 1篇性状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 1篇阴山北麓
  • 1篇栽培系统
  • 1篇生态
  • 1篇生物胁迫
  • 1篇适应性
  • 1篇试种
  • 1篇碳水化合物代...
  • 1篇农田
  • 1篇农田作物
  • 1篇农艺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北京市农业技...
  • 1篇北京市延庆县...

作者

  • 7篇王志敏
  • 7篇邓万云
  • 5篇张英华
  • 4篇韩美坤
  • 3篇李金鹏
  • 2篇王云奇
  • 1篇赵沛义
  • 1篇任永峰
  • 1篇赵姣
  • 1篇王彬
  • 1篇王彬
  • 1篇高清海
  • 1篇周顺利
  • 1篇黄菁
  • 1篇黄琴
  • 1篇梅丽
  • 1篇周继华
  • 1篇栗艳芳
  • 1篇贺超海
  • 1篇骆红

传媒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系统科学学报

年份

  • 6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蒙古阴山北麓区藜麦生态适应性研究被引量:23
2016年
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但目前尚未有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区藜麦种植的报道。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小、马铃薯连作导致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为调整种植结构,进行了藜麦引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藜麦从播种至收获全生育期为127~135d,2015年5月3日播种处理开花至成熟时间较长,达65d,有利于子粒的物质积累;藜麦株高较高,平均为172.5cm,各处理间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均呈极显著差异,5月3日播期处理单株干物质量表现最高;不同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以5月3日播期处理产量最高,实测产量为5 106.3kg/hm2。因此,藜麦适宜在阴山北麓区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其最适播期为5月初。当地发展藜麦生产需要解决抗旱播种和后期倒伏问题。
任永峰王志敏赵沛义宋洁栗艳芳骆红邓万云
关键词:播期干物质量
一穴多株种植对夏玉米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手段,但是种植密度的持续增加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高密群体的郁闭问题已成为限制进一步增加种植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缓解夏玉米高密度群体的郁闭状况,改善高密度种植下的玉米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本试验在82 500株·hm·2密度下设置了一穴1株(P1)、一穴2株(P2)和一穴3株(P3)3个处理,分析了一穴多株对夏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干物质、光合势、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作物生长速率、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P1相比,P2和P3吐丝期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10.7%~21.9%和7.3%~16.7%,吐丝后20 d分别增加13.5%~21.9%和9.4%~12.7%;P2和P3吐丝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P1(P〈0.05)。一穴多株种植提高了夏玉米6叶展以后的光合势,P2的提高幅度小于P3;P2、P3吐丝后20 d到成熟期相对生长率比P1分别高30.4%~190.7%和33.9%~183.5%,净同化率分别高16.1%~161.9%和30.7%~155.8%。采用一穴多株种植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率、粒叶比和籽粒产量,P2和P3分别比P1增产5.8%~23.5%和4.9%~18.9%。粒重/叶面积、粒数/叶面积与籽粒产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2=0.94,P〈0.000 1和R2=0.76,P〈0.001)。可见,在高密种植条件下,采用一穴多株种植可以改善夏玉米群体质量、提高产量。本研究推荐高密度下一穴2株种植方式。
王云奇李金鹏王志敏宋文品韩美坤邓万云张英华
关键词:夏玉米
藜麦在北京地区适应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为探究藜麦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及其适宜播期范围,利用引进的藜麦种植材料设置不同地域适应性观察和不同播期试验,进行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表现的评价。结果表明,2年不同试验点藜麦均正常成熟:2014年产量为1 764.7kg/hm^2;2015年3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1 880.1kg/hm^2,其中房山大安山获得最高产量为2 235.2kg/hm^2。不同播期藜麦生育期在117~127d,株高在185.1~197.5cm,茎粗在19.8~24.8mm,单株主茎一级分枝数在20~27个,产量1 363.78~2 029.26kg/hm^2,单株粒重27.86~33.20g/株,千粒重2.29~2.70g。综上结果,藜麦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尤其在房山大安山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表现较好;其适宜播期在4月底。
邓万云周继华黄琴梅丽郭自军徐学欣韩美坤王志敏
关键词:试种适应性播期农艺性状
小麦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小麦遭遇逆境时花后光合作用减弱,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为主要灌浆物质来源对产量贡献率可达20%~50%。因此,了解茎鞘NSC的代谢规律,明确栽培管理措施和遗传育种改良对NSC代谢的影响,对于充分发挥NSC在小麦抗逆稳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小麦茎鞘NSC主要成分——果聚糖为例,概述了NSC的结构与合成、运输与降解;分析了小麦茎鞘NSC的功能,特别是对低温冻害和高温干旱逆境的响应;讨论了品种选择、水分管理、氮肥运筹等栽培措施对茎鞘NSC的调控作用;展望利用茎鞘NSC进行抗逆育种的前景。
王彬张英华邓万云韩美坤宋文品徐学欣姚得秀黄菁李金鹏王志敏
关键词:非生物胁迫抗逆性栽培措施
一种简易起垄铺膜覆土一体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简易起垄铺膜覆土一体装置,包括机架、起垄铲、地膜轴、覆土盘、行走轮,所述机架为冂形,所述机架包括一个前部横梁和两个侧翼纵梁,所述起垄铲通过滑座与所述前部横梁连接;所述侧翼纵梁的中部铰接有下摆转臂,所述地...
王彬王志敏张英华高清海薜丽华蒿宝珍邓万云韩美坤
文献传递
一穴多株种植对夏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在密度为82 500株/hm2,通过一穴多株种植方式调整株距,设一穴一株(对照,P1)、一穴二株(P2)、一穴三株(P3)3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下夏玉米的光合速率、花后叶片特性、子粒灌浆速率和穗部性状,对粒重和产量进行评价,验证在高密种植条件下调整株距能否改善夏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一穴多株种植方式适当扩大株距可以提高夏玉米的光合速率,改善穗部性状,延缓夏玉米花后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下降以及叶片衰老,夏玉米子粒体积、粒重和灌浆速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P1相比,P2、P3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5.8%、4.9%。在高密种植情况下,通过一穴二株来调整株距可以延缓花后叶片衰老,从而保证子粒灌浆足够的光合面积,最终实现粒重的增加和产量的显著提高。
王云奇张英华宋文品李金鹏邓万云王志敏
关键词: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粒重光合速率
农田作物栽培系统复杂性初探
2016年
农田作物栽培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从复杂性角度解析该系统的特征并探索其机理,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其发展动因及规律,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有目标的适应调节与控制。复杂性科学的产生,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运用"整体"或"系统"方法处理复杂性问题的新方向。农田作物栽培系统是由作物-环境-措施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最终实现目标产品输出的复杂系统,表现出开放性、层次性、多样性、动态非线性、自适应性等特性。农田作物栽培系统正不断朝可设计、可控性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演化。复杂性科学的产生,为农田作物栽培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作物生产技术更好地发挥综合集成效应指明了方向。
赵姣贺超海钱景琪张俊丽邓万云周顺利张英华王志敏
关键词:作物资源环境栽培措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