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敏

作品数:333 被引量:2,805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5篇期刊文章
  • 47篇专利
  • 43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8篇农业科学
  • 16篇生物学
  • 13篇经济管理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机械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14篇小麦
  • 100篇冬小麦
  • 50篇玉米
  • 44篇栽培
  • 43篇水分
  • 43篇籽粒
  • 38篇节水
  • 38篇灌溉
  • 33篇高产
  • 29篇水分利用
  • 27篇利用效率
  • 26篇土壤
  • 22篇作物
  • 21篇施肥
  • 19篇夏玉米
  • 17篇水分利用效率
  • 17篇穗粒
  • 17篇小麦品种
  • 16篇蛋白质
  • 14篇氮肥

机构

  • 318篇中国农业大学
  • 15篇新疆农业科学...
  • 14篇国家农业信息...
  • 12篇北京农业大学
  • 11篇内蒙古农业大...
  • 9篇太原师范学院
  • 9篇北京农林科学...
  • 8篇河南师范大学
  • 7篇河北农业大学
  • 7篇河南省农业科...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河南科技大学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新乡学院
  • 4篇河北省农林科...
  • 4篇内蒙古农牧业...
  • 4篇国际水稻研究...
  • 3篇黑龙江八一农...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33篇王志敏
  • 107篇张英华
  • 46篇周顺利
  • 34篇王树安
  • 26篇鲁来清
  • 25篇赵明
  • 22篇王璞
  • 18篇魏爱丽
  • 17篇高清海
  • 17篇黄琴
  • 16篇薛绪掌
  • 15篇李金鹏
  • 14篇张永平
  • 14篇吴永成
  • 13篇薛丽华
  • 12篇方保停
  • 12篇韩美坤
  • 11篇苏宝林
  • 11篇吴海岩
  • 10篇刘焕新

传媒

  • 36篇麦类作物学报
  • 29篇中国农业大学...
  • 17篇作物学报
  • 12篇玉米科学
  • 10篇华北农学报
  • 9篇生态学报
  • 8篇中国农业科技...
  • 8篇干旱地区农业...
  • 7篇中国生态农业...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北京农业大学...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科技导报
  • 3篇种子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8篇2023
  • 12篇2022
  • 12篇2021
  • 9篇2020
  • 8篇2019
  • 16篇2018
  • 12篇2017
  • 28篇2016
  • 15篇2015
  • 17篇2014
  • 8篇2013
  • 14篇2012
  • 8篇2011
  • 11篇2010
  • 9篇2009
  • 15篇2008
  • 8篇2007
  • 13篇2006
  • 15篇2005
3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小麦产需现状及形势分析(一)小麦生产情况1、播种面积"十一五"期间,粮食作物在我国整个作物种植结构中的比例保持在67%以上,2010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为68.4%,其中小麦的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
王志敏张英华薛盈文
文献传递
玉米籽粒败育与细胞保护酶类活性变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1998年
以典型的果穗顶端籽粒败育类型杂交种为材料,对果稳中部及上部籽粒在发育早期超氧化物酸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中部正常发育的籽粒相比,顶部败育籽粒POD活性较高而SOD,CAT活性较低。进一步分析籽粒丙二醛(MDA)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可知,败育籽粒在发育早期生物膜结构被破坏。这种膜质破坏可能与其较高的乙烯释放量有关。
张凤路王志敏赵明王树安赵久然郭景伦
关键词:玉米籽粒败育
提高作物单产的途径与对策被引量:13
2001年
分析了作物产量提高过程中 ,增加叶面积指数 (扩源 )和收获指数 (增库 )及提高生物量 (扩源增库 )给作物单产提高带来的巨大效益及其存在的生理限制因子 ,提出了今后提高作物单产的对策—培育生理生态理想型植株、提高生物量。
魏爱丽张俊平王志敏
关键词:单产作物产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
玉米子粒败育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20
1997年
本文综述了玉米子粒败育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玉米子粒败育机理的研究方向。
张风路王志敏赵明王树安
关键词:玉米子粒败育
基于成像光谱的小麦单籽粒蛋白质含量检测与筛选方法
本发明光谱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基于成像光谱的小麦单籽粒蛋白质含量检测与筛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小麦籽粒群体收集与籽粒高光谱原始图像拍摄;高光谱原始图像校正以及图像中小麦单籽粒分割、标记和光谱提取;小麦单籽粒蛋白质...
张英华李伟王志敏周晓楠刘丽威胡乃月孙振才马龙飞杜承航李浩然
不同灌溉处理对旱稻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8
2004年
通过对不同灌溉处理下旱稻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稻根系大部分根干重都集中在地表以下30cm内;不同灌水处理对根量及其分布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灌水量越少,水分胁迫处理下的根系系统在30cm以下分布相对越多,中下层土壤中根系占的百分率越高;其中限量灌溉Ⅱ产量较充分灌溉处理减幅最小,穗粒数减幅也最小,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根冠比次高,增加了对土壤深层水的利用,减少了灌溉水的投入。在水资源缺乏的北京地区,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灌溉方式。
赵俊芳杨晓光陈斌王化琪王志敏B.A.M.Bouman
关键词:灌溉处理旱稻根系生长水分利用效率
长期施肥和灌溉对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50
2018年
【目的】通过对华北地区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生长季不同施肥和灌溉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研究,揭示长期不同施肥和灌溉制度下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和灌溉,提高农田地力和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选取长期施肥和灌溉定位试验的6个处理冬小麦收获后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化肥+不灌溉(CI0)、化肥+拔节期灌溉(CI1)、化肥+拔节期灌溉+灌浆期灌溉(CI2)、有机肥+不灌溉(MI0)、有机肥+拔节期灌溉(MI1)和有机肥+拔节期灌溉+灌浆期灌溉(MI2)。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以16S rRNA基因为标靶,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和灌溉制度对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分析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灌溉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施有机肥比施化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处理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为每克干土4.34×10~9—1.39×10^(10)。灌溉显著提高了细菌数量,化肥和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17—1.60和0.76—1.93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灌溉显著影响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施肥对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门水平上,18个样品共获得39个类群,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共占77.22%—86.28%。不同处理间放线菌门(11.09%—27.01%)、拟杆菌门(5.45%—12.13%)和Saccharibacteria(2.41%—3.77%)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灌溉显著降低了放线菌门和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化肥和有机肥处理分别降低了36.48%—48.03%、22.17%—33.67%和15.21%—45.54%、13.40%—23.97%。层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施肥
杨亚东王志敏曾昭海
关键词:有机肥灌溉高通量测序
藜麦植株养分积累对源库调节的响应被引量:7
2018年
在藜麦种植过程中,存在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高等问题,从而导致藜麦产量品质降低及收获困难。为降低植株侧枝折断率和无效穗率,通过对比不同源库调节措施:去叶(CLE)、去侧枝穗(CSE)、去叶去侧枝穗(CLS)、去顶穗(TOP)、包顶穗(PTE)和对照(CK),旨在探明植株养分积累对不同源库调节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藜麦产量均与对照间呈显著性差异,CSE处理未折断穗产量最高,较CK高5. 2%,其植株茎粗较CK增加14. 0%,分枝数减少10. 0%,千粒质量增加6. 0%,TOP较CK处理分枝数增加了8. 0%;顶穗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加效应大于侧枝穗,CSE处理较CK显著增加光合有效辐射,产量与粒质量/叶干质量、粒质量/叶面积和粒数/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源库器官对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作用大小关系为叶片>顶穗>侧穗;藜麦灌浆期-成熟初期,顶穗和侧枝穗对植株养分贡献率均呈增加趋势,CSE、TOP、CLE处理总养分贡献率分别为对照的100. 5%,87. 6%,49. 0%。因此,在藜麦生育后期,穗为主要源器官之一,且顶穗优势明显,生产上应在选择优良品种、适宜水肥管理和合理密植基础上,配套去顶穗(打顶)或去侧枝穗措施,去除顶端优势或无效库器官,从而达到调节养分流向和提高养分积累效率的目的,促进源库协调发展,实现藜麦品质及产量的提升。
任永峰黄琴王志敏赵沛义高宇连海飞
关键词:源库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量
小麦品种抗寒性与生理性状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小麦品种抗寒性与低温处理下生理性状表现的关系。[方法]利用6个来自不同温度区域的小麦品种,在安徽亳州、河北吴桥、北京海淀和北京延庆4个不同的生态区进行田间试验,鉴定它们的抗寒性和产量表现,同时进行苗期低温处理下的生理性状测定。[结果]6个品种在不同地点的产量和越冬死苗率存在较大差异,它们的光合特性、SPAD值和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性状对苗期低温处理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但田间表现与苗期低温下生理性状的表现并不一致。[结论]该研究对小麦抗寒品种的选择和鉴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东明李娇郝学景苏洲高改梨王志敏张旭
关键词:小麦抗寒性生理性状
不同水分供给对小麦叶与非叶器官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9
2008年
在田间不同灌水条件(春季不灌水、春季灌2水和春季灌4水,每次灌水750m3hm-2)下,于灌浆后期对小麦叶片与非叶器官(穗颖、穗下节和叶鞘)叶绿体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并对不同器官的净光合速率(Pn)和光化学效率(Fv/Fm)进行了测定,以期探明小麦叶与非叶器官光合结构和功能对水分变化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充足供水条件(春季灌4水)下,叶片的叶绿体数目明显多于各非叶器官,但护颖和外稃叶绿体含有较多的淀粉粒。在灌浆期上层土壤重度水分亏缺(春季不灌水)条件下,植株各器官叶绿体均出现明显的衰老特征,但衰老程度存在器官间显著差异,旗叶叶片叶绿体受损程度明显大于非叶器官。在所测非叶器官中,外稃叶绿体对干旱胁迫反应较为敏感,而护颖、穗下节间和旗叶鞘叶绿体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水分胁迫下各器官Pn和Fv/Fm值均降低,叶片降低幅度最大,且随灌浆进程其光合下降最快,但穗下节间、旗叶鞘和穗器官较为稳定,可能与其叶绿体结构的稳定性有关。说明小麦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结构与功能对水分亏缺具有较强的耐性。
张永平王志敏黄琴谢岷
关键词:小麦叶绿体结构非叶器官限水灌溉
共3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