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作品数:7 被引量:24 H指数:4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交通运输工程 机械工程 更多>>
硬点可调式悬架垂向加载试验台的分析设计 被引量:5 2017年 电动汽车独立悬架-导向机构与分布式轮边驱动系统的设计呈现高度集成化的趋势,针对独立悬架-轮边驱动一体化系统的研发要求,面向独立悬架垂向动力学匹配设计和车轮定位参数测量等功能,考虑悬架的实际结构,设计了一种底盘硬点可调式独立悬架综合性能试验台。其中引入6自由度Stewart动平台,以实现车身硬点的位姿可调,显著增强了台架的通用性,采用龙门式导轨和云台实现硬点的准确定位。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台能很好地反映独立悬架-轮边驱动一体化系统的垂向动力学特性与悬架运动规律,为其进一步分析与优化提供试验条件。 陈辛波 王威 杨阳 刘怡伶 陈稀关键词:试验台 空间并联机构 硬点可调式独立悬架综合性能试验台的设计 2015年 设计了硬点可调式独立悬架综合性能试验台,应用于轮边电驱动系统进行垂向动力学和悬架运动学试验。在该试验台中引入了Stewart并联机构以实现车身硬点的位姿可调。在ADAMS软件里进行某悬架的垂向动力学仿真试验,得到了方位调整机构的动载,并利用该结果对方位调整机构进行强度校核,验证了六自由度平台及试验台整体设计的合理性。 李晏 陈稀 杨阳 陈辛波 王威关键词:试验台 六自由度平台 动力学仿真 强度校核 一体化拖曳臂-二连杆后独立悬架轮边驱动系统设计优化 被引量:1 2015年 分布式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先进驱动技术,但传统的轮毂电机驱动方案因簧下质量过大而导致车辆行驶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拖曳臂-二连杆悬架,以提高整车行驶平顺性、接地性及悬架性能为目的,综合考虑阻尼系数、悬架刚度和非簧载质量对平顺性、接地性的影响,应用ADAMS/View软件建立了拖曳臂-二连杆独立悬架的1/4车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并结合相关评价指标,对悬架的硬点坐标及刚度阻尼特性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一体化拖曳臂-二连杆独立悬架可以改善簧下质量负效应。 陈辛波 卢雯 王威关键词:车轮定位参数 麦弗逊悬架运动分析的空间解析法及MATLAB实现 被引量:5 2015年 汽车独立悬架结构的运动特性关系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乘车舒适性及底盘结构布置中的运动干涉问题,因此悬架运动特性的研究是汽车底盘开发中的重要内容.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方法,从数学角度分析麦弗逊悬架的运动特性,将经过参数优化的麦弗逊悬架在MATLAB软件中建模.对麦弗逊悬架运动分析的空间解析法进行编程,并利用GUI模块使程序窗口化.最后将MATLAB中通过计算得到的悬架运动特性曲线与ADAMS/VIEW中导出的曲线做比较,结果二者相互吻合,证明了此空间解析法和编程实现的正确性,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李晏 张姗 王威 陈辛波关键词:麦弗逊悬架 MATLAB编程 抑制簧下质量负效应的轮边驱动系统研究 被引量:7 2014年 传统的轮毂电机轮边驱动方案因其簧下质量过大而导致车辆行驶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变差,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电机集成式、电机摆动式两种抑制垂向振动负效应的轮边驱动电机布置方案和一种考虑到具体悬架形式和结构参数的1/4悬架垂向动力学模型。针对电机摆动式方案中电机的悬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这两种结构和轮毂电机结构的垂向动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基于Matlab和Adams软件的仿真结果,结合相关评价指标,分析了这3种系统的垂向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其余两种方案皆可起到抑制车辆的垂向加速度,改善车辆的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的作用,其中对车轮接地性的改善效果更明显,电机摆动式结构在改善垂向动力学性能上比集成式结构更有效。 陈辛波 王威 王弦弦关键词:动力吸振 平顺性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垂向动力学特性研究及悬架参数优化方法 被引量:3 2014年 为研究分布式轮边驱动系统垂向动力学特性,结合具体的悬架结构形式建立了1/4悬架动力学模型,并推导了其动力学方程,结合实际参数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分布式驱动悬架系统簧下质量的负效应。同时,为了从参数优化设计的角度来改善分布式驱动悬架系统的垂向动力学性能,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了悬架K&C系数的帕雷托最优状态(Pareto front),并根据实际需求选取了合适的参数对。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悬架系统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平顺性而没有对接地性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 陈辛波 王威关键词:平顺性 帕雷托最优 遗传算法 基于齿轮连杆的新型动力吸振式轮边电驱动系统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5 2016年 针对分布式电动汽车中簧下质量增大,车辆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恶化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齿轮连杆式轮边动力吸振器。评估其在多连杆悬架中空间布置的可行性;考虑路面不平度与电机驱动时作用在其壳体上的反力矩,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推导其振动力学微分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三自由度振动模型,在新欧洲行驶循环(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NEDC)工况下得到时域内的系统响应;结合计算结果分析动力吸振器弹簧刚度阻尼对车身加速度、车轮动载荷和电机振动的影响作用,并进行动力吸振器弹簧刚度和阻尼的优化设计;最后将该系统与传统汽车和一般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对比,分析其改善车辆平顺性和接地性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新型齿轮连杆式轮边动力吸振器可以合理布置在多连杆悬架中,并可显著改善分布式驱动汽车车辆平顺性和车轮接地性。 陈辛波 王叶枫 王威 朱剑飞 孙浩琪关键词:动力吸振 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