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靖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池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折
  • 2篇手术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 2篇椎体
  • 2篇内固定
  • 2篇脊柱
  • 2篇股骨
  • 2篇固定术
  • 2篇PFNA
  • 1篇顶尖
  • 1篇胸椎
  • 1篇胸椎骨折
  • 1篇炎症
  • 1篇有限切开
  • 1篇置入
  • 1篇手术患者
  • 1篇手术治疗
  • 1篇疏松性
  • 1篇术后

机构

  • 7篇池州市人民医...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7篇张靖
  • 1篇周俊
  • 1篇魏建军
  • 1篇匡文忠
  • 1篇陈晓东
  • 1篇鲁清
  • 1篇胡磊
  • 1篇丁伟
  • 1篇余俊
  • 1篇陈耀东
  • 1篇方勤
  • 1篇方五洲

传媒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有限切开及克氏针比拟螺旋刀片置入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及克氏针比拟螺旋刀片置入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13-05—2015—11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对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40~10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100~400ml,平均250ml,术中透视1次;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6个月疗效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优1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达94%。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准确有效进行骨折端复位固定,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内固定成功率。
胡磊周骏武张靖丁伟余俊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有限切开内固定
全内脏反位合并脊柱骨折1例
2018年
全内脏反位(situs inversus viscerum,SIV)又称"镜面人"或"镜像人",是指人的心脏、肝脏、脾脏、胆囊、胃、肠等内脏的解剖位置与正常相反,恰同常人在镜子中的影像一样,此种情况极其罕见。我科收治1例全内脏反位合并T12椎体骨折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郑立强张靖周骏武
关键词:全内脏反位脊柱骨折椎体骨折
顶尖距在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传统的顶尖距参数应用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价值及存在问题。方法自2014年1月—2016年11月池州市人民医院应用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62例,获得完整随访40例,通过手术资料、术中、术后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一般结果、骨折复位情况、螺旋刀片的位置包括Cleveland分区和顶尖距(tip-apex distance,TAD)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评价髋关节功能使用牛津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8个月。手术切口平均为(67±18)mm,手术时间平均为(95.1±28.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30±148)ml,住院时间平均为(17.8±7.3)d。术后髋关节功能满意,优良率95%。40例随访患者中有2例出现螺旋刀片切割现象,2例切割的螺旋刀片头部分别位于Cleveland分区的"1"区和"5"区,该2例患者TAD均小于20 mm。TAD为20~30 mm的患者中未发现螺旋刀片切割现象。结论 PFNA系统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参照传统的顶尖距置入螺旋刀片时会出现一定的股骨头切割并发症,若将PFNA螺旋刀片的顶尖距参数控制在20~30 mm时,股骨头切割风险可得到有效的规避。
张靖周骏武方五洲陈晓东
关键词:PFNA股骨转子间骨折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br>  方法:我院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12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患者实行手术治疗.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本组髋臼骨折12例,其中&quo...
周骏武张靖匡文忠吴丙虎周俊
关键词: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内固定术
经横突上嵴椎弓根螺钉植入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行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池州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3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单纯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8.39±5.68)min]明显长于对照组[(48.54±5.27)min],卧床时间[(16.42±3.67)d]明显短于对照组[(42.36±4.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而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有2例再骨折现象;观察组治疗后有2例骨水泥椎间盘外漏现象、1例肋间神经痛觉敏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实施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可行性和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魏建军周骏武张靖方勤陈耀东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两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AO分型42-A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与经皮微创锁定接骨板两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下段AO分型42-A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胫骨下段AO分型42-A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分别采用交锁髓内钉技术及经皮微创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A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26~67岁,平均(50.38±10.08)岁。B组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18~66岁,平均(46.69±11.11)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不同阶段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B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6个月及12个月,A组和B组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A组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而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与经皮微创锁定接骨板两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下段AO分型42-A型骨折效果差异不大,交锁髓内钉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略多,临床应用过程中医师可根据对两种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灵活选择。
郑立强张靖周骏武吴礼府李思炜谭靓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胫骨下段骨折AO分型
结合复合炎症-免疫反应评分的人工智能模型评估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复合炎症-免疫反应评分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模型,预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风险。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的293例脊柱手术患者,以3∶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收集术前8种全身炎症-免疫反应标志物及一般临床资料。使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value convergence and selection operators,LASSO)算法所得的回归系数构建复合炎症-免疫反应评分(complex inflammation-immune response score,CIIRS)。通过LASSO算法筛选出脊柱手术患者POD风险变量并基于此构建10种ML模型。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用于模型可视化解释。结果293例患者中,59例出现POD(20.1%)。基于NLR水平×0.537+PLR水平×0.009+MLR水平×0.168-HRR水平×1.548+MHR水平×0.954+CAR水平×6.166的CIIRS具有较高诊断脊柱手术患者POD能力[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95%CI):0.936(0.904~0.962)]。LASSO算法确定年龄、吸烟、手术时间和CIIRS与脊柱手术患者POD风险相关(P<0.05)。10种ML算法中,训练组与测试组均证实XGBoost的精确-召回曲线(precision-recall curve,PRC)、精确-召回收益曲线(precision-recall gain curve,PRGC)和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ipient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处于最高,诊断性能最好。基于SHAP可视化XGBoost模型能降低脊柱手术患者POD假阳性率。结论基于年龄、吸烟、手术时间和CIIRS的XGBoost模型对预测脊柱手术患者POD具有极高诊断性能。模型的SHAP可视化能实现高准确率的POD风险分层,指导医护人员完善患者围术期诊疗策略。
汪瑜朱爱满鲁清张靖
关键词:脊柱疾病炎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