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海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黄芪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性蛋白尿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观察黄芪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性蛋白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性蛋白尿患者3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8例,干预组于每天口服卡托普利及连续静脉注射黄芪2周,每隔2周后再重复静脉注射,而对照组仅口服卡托普利,疗程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24 h微量白蛋白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 h微量白蛋白量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卡托普利维持量少,干预组高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黄芪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性蛋白尿能提高卡托普利疗效,减少卡托普利维持量,降低卡托普利的不良作用机率。
- 何传雄罗晓璇李建明陈志强王东郭晓阳邓意华梁洁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消渴病卡托普利
- 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的探讨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06—2013-03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7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1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84例不伴有颈动脉斑块,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通过彩超检查颈动脉了解hs-CRP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中,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的hs-CRP明显高于不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
- 潘庆登陆智东黄永康钟丽娟何岳何传雄陈志强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
- 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与年龄存在性别差异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机制,更好地防治此类疾病。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1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男90例,女102例,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明确颈动脉斑块形成,并将两组的hs-CRP和年龄进行对比。结果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男性年龄小于女性,而hs-CRP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的年龄较女性小,而男性中的hs-CRP明显高于女性。
- 潘庆登何传雄黄永康陆智东钟丽娟何岳陈志强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炎症反应年龄性别差异
- 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3例患者,其中4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斑块组),231例无颈动脉斑块(无斑块组)。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并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将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LDL、TG和HDL多个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平均年龄(72.20±11.12)岁,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9,P〈0.01);且血清TC、TG和LDL分别为(5.38±1.41)、(1.63±0.91)和(3.56±1.18)mmol/L,也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5、2.785、5.261,P均〈O.01),而两组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I.571,95%CI:1.116±2.212)、年龄≥65岁(0尺=3.116,95%CI:2.201~4.410)、高血压(0R=1.699,95%Ch1.184-2.438)、LDL≥3.3mmol/L(DR=1.779,95%Ch1.161~2.726)和TG≥1.8mmol/L(0R=1.575,95%CI:1.064~2.333)5种因素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关。结论男性、年龄≥65岁、高血压、LDL≥3.3mmol/L和TG≥1.8mmol/L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 潘庆登陈志强黄永康陆智东何岳钟丽娟何传雄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LOGISTIC回归分析
- 短疗程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两组TC、LDL-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TC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第1周后,治疗组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3%vs 25.0%,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内即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而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 潘庆登钟丽娟黄永康陆智东何岳何传雄陈志强
- 关键词:血脂异常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短期疗效
- 泼尼松联合茶碱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泼尼松联合茶碱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泼尼松)和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茶碱)。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更短(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FV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高(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茶碱可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升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陈志强李建明
- 关键词:泼尼松茶碱支气管哮喘肺功能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