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骨折
  • 4篇外固定
  • 4篇固定术
  • 3篇跟骨
  • 3篇跟骨骨折
  • 3篇关节
  • 2篇袖套
  • 2篇远端
  • 2篇桡骨远端
  • 2篇肱骨
  • 2篇外固定治疗
  • 2篇外固定装置
  • 2篇微创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术
  • 2篇肩关节
  • 2篇并发
  • 2篇并发症
  • 1篇第5掌骨颈骨...
  • 1篇远端骨折

机构

  • 11篇北京市丰盛中...
  • 1篇北京市宣武区...

作者

  • 11篇董延旭
  • 8篇李晔
  • 6篇金立昆
  • 4篇佟云
  • 4篇倪前伟
  • 4篇张杰
  • 3篇郑移兵
  • 3篇张海群
  • 2篇齐越峰
  • 2篇赵兴玮
  • 2篇王晨曦
  • 1篇李旭
  • 1篇谢克波
  • 1篇刘洋
  • 1篇陈文学
  • 1篇王芃

传媒

  • 2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国骨伤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 1篇北京中医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硬纸夹板外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4年
评价改良硬纸夹板外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丰盛医院急诊骨科2017年1月-2022年3月接诊的47例非开放性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外固定方法分为改良组夹板25例、传统组夹板22例;改良组采用双层硬纸夹板固定,传统组采用单层硬纸夹板固定,比较两组夹板固定时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头干角改善情况、手掌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3个月,改良组在夹板固定时长、临床愈合时长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与正常掌骨头干角的差值为(4.08±3.11),传统组与正常掌骨头干角的差值为(7.00±5.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改良组优良率为96.00%、差占比4.00%,与传统组优良率86.36%、差占比13.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组优占比92.00%、良占比4.00%,与传统组优占比59.09%、良占比2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改良组与传统组均出现了畸形愈合的并发症,但改良组仅1例(4.00%)出现轻度畸形愈合,传统组3例(13.64%)出现中度畸形愈合、4例(18.18%)出现轻度畸形愈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改良硬纸夹板外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在维持整复后骨折的稳定性减少畸形愈合、改善头干角和恢复手掌功能方面疗效优于传统硬纸夹板外固定。
张海群李晔赵兴玮董延旭佟云
关键词:掌骨颈骨折改良法外固定
顶压手法结合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规范化研究
齐越峰郑移兵王芃张兴平陈文学李晔倪前伟董延旭金立昆王晨曦
跟骨的重要性以及骨折的复杂性,使其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争议。随着内固定和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但由于距下关节形态复杂、显露困难,即使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常难达到解剖复位,切口并发症很...
关键词:
关键词:跟骨骨折
“丰盛正骨”结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移位的影响因素及高风险时间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丰盛正骨”结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移位的影响因素及高风险时间。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成年患者439例,均行“丰盛正骨”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后1个月内桡骨短缩≤2.5 mm者389例纳入无移位组;桡骨短缩>2.5 mm,尺偏角、掌倾角出现不同程度复位丢失的50例,纳入移位组,比较2组性别、患侧、损伤类型、掌倾角丢失、外固定时间、年龄、骨折AO分型、尺偏角、桡骨短缩、尺骨稳定性、桡骨远端背侧粉碎情况。结果2组性别、患侧、损伤类型、掌倾角丢失、外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骨折AO分型、尺偏角、桡骨短缩、尺骨稳定性、桡骨远端背侧粉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复诊桡骨高度丢失与首次复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复诊桡骨高度丢失与首次复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复诊时移位超过2.5 mm比例高于二次复诊、终末复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骨折AO分型、尺偏角、桡骨短缩、尺骨稳定性、桡骨远端背侧粉碎是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丢失的危险因素;骨折复位丢失在首次复诊(复位后3~7 d)风险最高,并且在后续复诊仍旧存在移位趋势。
董延旭李晔佟云张海群谢克波
踝关节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取出困难原因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踝关节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方法:选取2019年4—12月行踝关节内固定(包括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取出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患者的人数、性别、年龄,及使用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的数量、材料、使用部位、留置时间。按照是否发生螺钉取出困难,将患者分为螺钉正常取出组和螺钉取出困难组,对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患者共31例,涉及87枚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均为国内同一厂家生产的TC4钛合金螺钉。螺钉正常取出组26例(77枚螺钉),螺钉取出困难组5例(10枚螺钉),螺钉取出困难发生率为11.49%。螺钉正常取出组男13例、女13例,螺钉取出困难组男2例、女3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80±11.72)岁,(43.60±12.09)岁,t=1.044,P=0.305]。螺钉取出困难组患者的螺钉留置时间比螺钉正常取出组长[(14.78±3.08)个月,(16.10±1.14)个月,t=2.550,P=0.016]。螺钉正常取出组螺钉应用于外踝33枚、内踝39枚、后踝5枚,螺钉取出困难组螺钉应用于外踝1枚、内踝4枚、后踝5枚;2组患者的螺钉应用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螺钉取出困难组中螺钉应用于后踝(50%)和内踝(9.3%)的比例更高。结论:踝关节骨折应用3.5mm全螺纹空心无头加压螺钉固定,后期发生螺钉取出困难的风险较高;螺钉留置时间过长及固定后踝或内踝骨折更易发生螺钉取出困难。
倪前伟戴禹润金立昆李晔张杰董延旭
关键词:踝关节骨钉手术中并发症
一种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外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外固定装置,包括超肩关节固定带,超肩关节固定带的左右两侧在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其延伸后的一侧与另一侧可拆卸式连接,超肩关节固定带的下方左右两侧连接有袖套,左右两侧...
董延旭郑移兵戴禹润常智
不同髓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InterTan髓内钉和股骨近端仿生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bionic intramedullary nail,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接受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3组。PFBN组25例,女16例,男9例,年龄69~79(73.67±5.16)岁;PFNA组55例,女38例,男17例,年龄68~80(74.23±5.57)岁;InterTan组40例,女26例,男14例,年龄68~79(73.45±5.34)岁。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3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BN组、InterTan组负重时间[(7.98±1.34)d、(8.22±0.46)d],早于PFNA组(10.27±0.66)d(P<0.01);PFBN组、InterTan组骨折愈合时间[(10.14±2.33)周、(11.87±2.48)周],优于PFNA组(13.68±2.36)周(P<0.01)。术后1个月,PFBN组、InterTan组Harris评分[(70.52±5.34)分、(69.81±6.17)分],高于PFNA组(51.46±5.36)分(P<0.01),PFBN组和InterTa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及术后6、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P<0.05)。结论:PFBN和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传统PFNA具有骨折愈合更快、负重时间更早且术后并发症更少的优势,但3种术式均可达到较高的有效率且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
金立昆李晔张杰董延旭齐越峰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髓内钉术后并发症
跗骨窦入路微创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微创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该院收治单侧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28例,其中Sanders Ⅱ型12例(42.9%),Sanders Ⅲ型16例(57.1%),经跗骨窦入路使用微创钢板固定,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0.5分钟,术中出血量60.2ml。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跟骨结节关节角:术前(7.5±4.6)°,术后(33.0±4.5)°;跟骨交叉角:术前(93.5±10.3)°,术后(127.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术后6个月(86.0±7.8)分,术后12个月(90.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微创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Ⅱ和Ⅲ型跟骨骨折可取得坚强固定,术后12个月疗效满意。
李晔倪前伟金立昆张杰董延旭佟云
关键词:跟骨骨折SANDERSSANDERS
用于控制成人肱骨中上段骨折垂直分离移位的外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控制骨折的外固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成人肱骨中上段骨折垂直分离移位的外固定装置。包括跨肩关节可开合袖套、可伸缩超肘关节连接袖套和固定板,跨肩关节可开合袖套和可伸缩超肘关节连接袖套之间通过连接带...
董延旭郑移兵戴禹润常智张海群
定点卡压双层硬纸夹板套叠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价定点卡压双层硬纸夹板套叠固定与常规硬纸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1月-2019年5月收治的66例C1或C2型(AO分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外固定方法分为2组,每组33例。改良组采用定点卡压双层硬纸夹板套叠固定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硬纸夹板固定治疗。术后4~6周根据患者骨折复位后和骨折临床愈合时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情况;随访3个月,测量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从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并发症4个方面评价腕关节功能,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随访3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改良组的掌倾角丢失[(2.9±2.4)°比(4.6±3.2)° ,t=-2.524]、尺偏角丢失[(3.4±2.2)°比(5.0±3.0)° ,t=-2.506]、桡骨长度短缩值[(2.4±1.9)mm比(3.6±2.1)mm,t=-2.302]均小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1.52±2.75)分比(5.76±8.68)分,t=-2.677]低于常规组(P <0.05 )。改良组优良率为97.0% (32/33 )、常规组为78.8%(26/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5,P=0.021)。结论定点卡压双层硬纸夹板套叠固定可更为有效地控制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骨折再移位,且有效维持复位,疗效优于常规硬纸夹板固定。
董延旭赵兴玮佟云刘洋
关键词:桡骨骨折小夹板固定术
改良弧形扩大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改良弧形扩大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弧形扩大跗骨窦入路组(28例)和跗骨窦入路组(28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定期摄片,比较两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记录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改良弧形扩大跗骨窦入路组术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跗骨窦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弧形扩大跗骨窦入路组的切口长度显著长于跗骨窦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弧形扩大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切口愈合好,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董延旭金立昆金桥张杰孙新侯云杰戴禹润李晔
关键词:跟骨骨折微创内固定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