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手术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股骨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骨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骨折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脂肪间充质干...
  • 1篇植骨
  • 1篇植骨修复
  • 1篇植入
  • 1篇植入物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恢复

机构

  • 5篇沈阳医学院附...
  • 1篇沈阳医学院

作者

  • 5篇王楠
  • 5篇马骥
  • 4篇张洋
  • 3篇李治
  • 3篇陈晓春
  • 2篇王涛
  • 2篇赵伟
  • 2篇杨立枫
  • 1篇牛庆飞
  • 1篇潘海
  • 1篇王勇
  • 1篇申德伟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微创闭合复位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研究: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被引量:23
2017年
背景:恢复桡骨远端骨折稳定性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法效果均不十分理想。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桡骨远端骨折创伤较小,全螺纹空心钉可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微创全纹空心螺钉加压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适用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骨折累及关节面但骨折块小于等于2块的患者。目的:试验假设微创闭合复位与全螺纹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方法:以前瞻、随机、对照方法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将中国辽宁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外科门诊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为C型臂X射线机透视辅助微创闭合复位与全螺纹空心螺钉加压内固定组,常规切开复位(包括掌侧和背侧切开)与锁定钛板内固定组,均固定24周。主要结局为术后24周骨折端X射线以及CT检查;次要结局为以PRWE问卷功能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以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评估骨折愈合速度,以目测类比评分变化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程度。试验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2784678)。试验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讨论:研究试图证明以微创闭合复位复合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方法修复桡骨远端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更有优势,修复后骨折断端稳定性好,可早期开展腕关节功能康复而有利于功能恢复,若试验结果达到此目的,将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外科干预手段提供更合适的选择。
杨立枫张洋王楠马骥李治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微创
ERAS理念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被引量:6
2018年
探讨与传统的围手术期干预方式相比,ERAS理念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取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12个月内我院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经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表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并做术前疼痛指标的评估笔记。随后对两组分别采用ERAS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干预以及传统理念下的围手术期干预。两组患者术后6小时、24小时、3天、5天的疼痛情况进行VAS评分。对出院的患者进行术后为期1年的随访,评价髋关节的功能,并记录相关的数据信息。结果,试验组术后6小时、24小时、3天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天的VA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距。试验组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ERAS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干预术后效果优于传统方法,对减少患者术后痛苦,减轻患者及社会医疗负担有一定的意义。
王楠赵伟陈晓春马骥张洋李鹏程包晓赫潘海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PFNA加速康复外科
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柱畸形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各24例。前路组患者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后路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Cobb角、术前及术后12个月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结果前路组和后路组患者术前Cobb角分别为(26.41±4.23)、(27.87±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2个月,前路组的Cobb角分别为(15.25±1.92)、(16.68±1.39)°,后路组的Cobb角分别为(4.12±1.85)、(5.51±1.21)°。术后1周、12个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低于术前,且后路组低于前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显著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方式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柱畸形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无差异,但后路手术对脊柱畸形的矫正效果优于前路手术,且后路手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损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荐。
马骥王楠陈晓春包晓赫李鹏程王涛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柱畸形神经功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髓芯减压植骨修复股骨头坏死(英文)被引量:9
2015年
背景:单独使用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易造成股骨头凹陷和内部显微结构的崩溃,因而需要自体骨等材料进行填充支撑,而骨髓干细胞移植能使股骨头塌陷的发生率降低。目的:观察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骨外四科住院的33例采用股骨头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髓腔内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结果与结论:股骨头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髓腔内治疗股骨头坏死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增加,疼痛消失,能从事各种劳动;X射线片或CT检查显示股骨头正常30髋,占79%;疼痛明显减轻,行走基本正常或者轻微跛行15髋,占40%;行走间距延长35髋,占92%;髋关节功能障碍明显好转24髋,占63%。提示髓芯减压植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局部血供,促进坏死骨质吸收和骨质修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张洋王楠杨立枫马骥李治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间质干细胞移植股骨头干细胞髓芯减压植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被引量:9
2020年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各种骨重塑需要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被认为是骨再生的优良候选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骨再生有协同作用,并能显著增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应用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8-10月龄雌性SD大鼠75只,随机取60只采用卵巢切除方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余15只进行假手术,未切除卵巢。将6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联合治疗组,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DMEM培养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骨形态发生蛋白2、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12周,取各组大鼠股骨和血清,组织学观察骨小梁数量和结构以及骨小梁间距,ELISA检测血清P1NP、ALP、TRAP、OPG、RANKL水平,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RANKL、OPG蛋白和mRNA水平,细胞因子芯片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大鼠的骨小梁间距扩大,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少,骨小梁失去正常结构并且不连续。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骨小梁间距扩大较少,骨小梁结构更完整、更连续;②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清P1NP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TRAP水平显著降低(P<0.05);③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RANKL/OPG比值显著降低(P<0.01),从而促进更多的骨形成;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含有多种与骨形成密不可分的细胞因子,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4和7、
杨九杰赵伟王楠陈晓春李治马骥申德伟王勇牛庆飞王涛周禹伯张洋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骨分化骨再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