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苏

作品数:1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4篇射频
  • 4篇射频消融
  • 4篇起搏
  • 4篇消融
  • 2篇对心
  • 2篇对心功能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功能
  • 2篇心室
  • 2篇心室收缩
  • 2篇心室收缩同步...
  • 2篇腋静脉
  • 2篇阴道
  • 2篇阴道成形
  • 2篇阴道成形术
  • 2篇右室
  • 2篇右室间隔部
  • 2篇折返
  • 2篇折返性
  • 2篇折返性心动过...

机构

  • 8篇徐州医学院附...
  • 5篇粤北医院
  • 1篇粤北人民医院

作者

  • 14篇陈文苏
  • 8篇程明月
  • 8篇张超群
  • 8篇李承宗
  • 7篇王志荣
  • 2篇张卓琦
  • 2篇杨煜
  • 2篇黄志峰
  • 1篇廖土明
  • 1篇邓雪莲
  • 1篇刘文清
  • 1篇葛文坤
  • 1篇邱俊勇
  • 1篇李静
  • 1篇邓雪莲

传媒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长春中医学院...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年份

  • 6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02
  • 1篇200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射频消融治疗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报道
张超群李承宗程明月陈文苏王志荣
经腋静脉盲刺置入起搏电极的临床研究
2015年
目的:观察经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起搏电极实用性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将行起搏置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经腋静脉穿刺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X线曝光时间,同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腋静脉穿刺组X线曝光时间稍长于锁骨下静脉组,长期随访(2.1±1.6年)腋静脉组电极功能良好。结论:穿刺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有效。
杨煜李承宗程明月陈文苏王志荣张超群
流出道室性早搏/室速的分布及射频消融特点
李承宗王志荣张超群程明月陈文苏张卓琦
卵巢恶性肿瘤13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年龄分布、分类与分期、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生存率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1986年1月~2001年11月间收治的130例卵巢恶性肿瘤作临床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发病大多数在生育年龄;卵巢恶性肿瘤以无性细胞瘤最多;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类,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生存率与临床分期关系明显,I期与Ⅲ期的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对卵巢恶性肿瘤,宜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最主要手段;化疗方面,主张上皮性肿瘤用DDP、CTX或DDP、ADM,生殖细胞肿瘤用PVB,转移癌多用FMC,肿瘤切除有困难或腹水、晚期病人则选择术前化疗1~3疗程;手术的彻底及化疗、放疗的规范,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陈文苏
关键词:卵巢恶性肿瘤外科手术药物疗法放射疗法
经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电极的临床研究
张超群杨煜李承宗程明月陈文苏王志荣
右室间隔部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陈文苏张超群王志荣程明月李承宗
CARTO3指导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特点
李承宗张超群张卓琦陈文苏程明月王志荣
女性阴部尖锐湿疣的临床病理与人乳头瘤病毒免疫组化检测的意义
2001年
1目的 探讨女阴尖锐湿疣的诊断方法。2方法 对 12 6例确诊为女阴尖锐湿疣的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改变和人乳头瘤病毒免疫组化进行检测分析。 3结果 病变外观主要表现为增生型损害 ,病理组织学改变可作出诊断者 10 4例 ,可疑 2 2例 ;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为 6 9.84% (88/12 6 )。 4结论 对于女阴尖锐湿疣大部分通过临床病理检查分析可获得确诊 ,对可疑病例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免疫组化检测可帮助确诊。
刘文清李静邓雪莲廖土明邱俊勇陈文苏
关键词:尖锐湿疣临床病理免疫组化人乳头瘤病毒
右室间隔部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位的最佳起搏位置。方法61例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X线影像结果及心室电极头端所在位置,将患者分为右室低位间隔组(22例)、右室中位间隔组(21例)及右室高位间隔组(18例)。随访术后1年的心室起搏比例、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资料,比较患者QRS波时限、R波切迹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及主动脉射血前时间与肺动脉射血前时间之差(IVMD)等,并分析右心室间隔部位的最佳起搏位置。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EF、LVEDD及F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起搏模式均为DDD,3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低位间隔组相比,中位间隔组其心室起搏QRS时限短、R波切迹少、FS值高、SPWMD时限短、IVMD时限短,2组之间EF值及LVEDD无明显差异;与高位间隔组相比,中位间隔组心室起搏QRS时限短、切迹少、EF值高、SPWMD时限短、IVMD时限短,FS值及LVEDD无统计学差异;与高位间隔组相比,低位间隔组QRS波时限短、LVEF值高,LVEDD、FS、SPWMD及IVMD之间无差异。结论相对于右室间隔面其他部位起搏,右室中部间隔面起搏时QRS波时限更短,对心脏功能及心脏收缩同步性等影响最小,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陈文苏张超群程明月李承宗
关键词:心脏起搏心功能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前后左心房功能变化
张超群葛文坤李承宗陈文苏程明月王志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