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小群

作品数:14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醛固酮...
  • 4篇增多症
  • 4篇醛固酮
  • 4篇醛固酮增多
  • 4篇醛固酮增多症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腺癌
  • 3篇临床及CT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血浆
  • 2篇血浆醛固酮
  • 2篇肾素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实性
  • 2篇受体
  • 2篇突变

机构

  • 14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14篇何小群
  • 9篇李琦
  • 5篇周波
  • 5篇罗天友
  • 4篇杨珊
  • 3篇李启富
  • 3篇吕发金
  • 2篇程庆丰
  • 2篇段雅倩
  • 1篇陈英
  • 1篇刘智萍
  • 1篇甄乾娜
  • 1篇任伟
  • 1篇王德林
  • 1篇曹友德
  • 1篇孙明芳

传媒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军事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肾功能状态与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究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9例DFU患者。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受损组及肾功能中重度受损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社会经济学状况、自我管理及预后;回归分析探讨肾功能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功能受损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自我管理更好、合并更多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有更低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且到中重度肾功能受损时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比例更高(43.7%vs.26.8%,χ^2=8.567,P=0.003)、死亡率更高(26.1%vs.8.3%,χ^2=16.587,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与不良结局显著相关(OR=1.462,95%CI=1.132~1.874,P=0.004)。进一步在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在老年患者中,随着eGFR的下降,DFU患者预后越差(OR=1.614,95%CI=1.021~2.571,P=0.040),中青年患者中未见这一显著性关系。结论:随着肾功能的恶化,DFU患者更不易愈合、死亡率更高,尤其以老年患者为甚。
童涛传丰宁何小群程庆丰刘智萍周波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肾功能预后
基于血浆醛固酮/肾素浓度比的联合策略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筛查价值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最适于临床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方案。方法收集疑诊PA的病例303例,分为PA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无功能性肾上腺皮质意外瘤组。利用血浆醛固酮/肾素浓度比值(AR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最佳诊断界值。进一步对目前临床关于PA筛查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立位ARR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卧位ARR及立、卧位血浆肾素、醛固酮。立位ARR诊断PA的最佳诊断界值[(pg/ml)/(μIU/ml)]为43.45,两次立、卧位试验中至少一次立位ARR>43.45时诊断PA的灵敏度最高,达0.94;两次立位ARR均<43.45时,其除外PA的灵敏度为0.74,特异度为0.94,准确度为0.81。结论在高危人群中筛查PA,推荐行两次立位血浆肾素、醛固酮浓度测定,在两次中只要有一次立位ARR>43.45即需考虑PA可能,并进一步进行确诊试验以避免漏诊。
孙明芳杨珊何小群周波李启富段雅倩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试验
实性孤立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CT表现差异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实性孤立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solid solitary mucinous lung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SS-MLIA)与实性孤立性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solid solitary non-mucinous lung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SS-NMLIA)的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2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SS-MLIA(黏液腺癌组)与277例SS-NMLIA(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CT征象。结果 (1)临床特征: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及临床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平扫CT征象:黏液腺癌组下叶分布、充气支气管征、钙化及紧贴胸膜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胸膜牵拉征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边界情况、分叶征、毛刺征及含气腔隙的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增强CT征象:黏液腺癌组血管造影征及液性无强化低密度区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T动脉期及△CT静脉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SS-MLIA与SS-NMLIA的CT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下叶分布、充气支气管征、钙化、紧贴胸膜、强化程度较轻、血管造影征及液性无强化低密度区需高度警惕SS-MLIA。
吴顺李琦何小群龚军伟霍继文
关键词:黏液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腺癌临床及CT特征在预测EGFR基因突变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肺腺癌临床及CT特征在预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经病理证实且行胸部CT扫描及EGFR基因检测的单发肺腺癌患者803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EGFR基因突变阳性组(426例,53.05%)和阴性组(377例,46.95%),比较两组临床及CT特征的差异。联合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及CT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该模型在预测EGFR基因突变中的效能。结果:①临床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62±10 vs 61±11);女性(69.46%vs 39.03%)及不吸烟患者(66.37%vs 36.16%)EGFR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男性及吸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57.75%vs 50.83%)。②CT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在803例患者中,两组肿瘤大小[(3.36±1.83cm)vs(3.79±2.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周围型分布(55.28%vs 45.74%)、存在毛刺征(60.45%vs 50.26%)、GGO(66.67%vs 50.87%)、充气支气管征(70.83%vs 49.93%)、血管集束征(76.92%vs 45.39%)、胸膜牵拉征(64.95%vs 39.47%)及双肺多发转移(62.86%vs 51.58%)的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而存在含气腔隙(46.67%vs 53.33%)、坏死(33.93%vs 56.15%)、胸腔积液(46.15%vs 55.26%)及胸内淋巴结肿大(48.67%vs 59.87%)的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608例增强患者中,EGFR突变组(40.79±23.43)HU与非突变组(35.81±20.72)HU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临床及CT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不吸烟、GGO、充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及双肺多发转移为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示该回归模型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为0.77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82%、68.53%。结论:肺腺癌的临床及CT特征对EGFR基因突变状态具有重要的预�
霍继文李琦罗天友何小群吕发金
关键词: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咯血患者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的CT血管造影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咯血患者肺外体循环动脉(ESCA)供血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咯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和数量,分析ESCA的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结果 233例咯血患者中,84例(36.1%)存在ESCA供血,共318支,包括肋间后动脉171支,锁骨下动脉分支56支,胸廓内动脉分支47支,腋动脉分支23支,腹主动脉分支21支;CTA表现为管径增粗、走行纡曲,发出分支至病灶区域参与供血,部分与肺动脉或供血支气管动脉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84例有ESCA供血患者中,82例(97.62%)伴有靶胸膜增厚;149例无ESCA供血患者,90例(60.40%)伴有靶胸膜增厚;有ESCA供血患者伴靶胸膜增厚率高于无ESCA患者(χ2=36.60,P<0.01),且ESCA来源与靶胸膜增厚部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ESCA是重要的咯血责任血管,其数目、来源与病灶部位及胸膜增厚密切相关。
龚军伟李琦罗天友霍继文何小群
关键词:动脉血管造影术
能谱CT在精准勾画继发阻塞性不张的中央型肺癌放疗靶区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中的价值,以实现临床放疗靶区的精确划定。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及CT证实、拟行放疗的89例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患者,分析增强各期能谱CT资料。①利用能谱CT优化对比噪声比(CNR)技术得到肿瘤与不张肺组织对比度最好时的单能量CT值;②比较混合能量图像(PI)、最佳单能量图像(BMI)与最佳单能量-碘基伪彩融合图(BMI-ICM)瘤-肺交界面的主观评分与检出率;③比较肿瘤与不张肺组织的碘浓度(IC)值。结果:①增强各期肿瘤与不张肺组织均在56 keV时取得最佳CNR。②瘤-肺交界面主观评分:PI、BMI和BMI-ICM三者间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显示BMI-ICM最高,BMI次之,PI最低(均P<0.05);瘤-肺交界面检出率:BMI和BMI-ICM均显著高于PI(均P<0.05),但BMI与BMI-ICM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增强各期肿瘤平均IC低于不张肺组织(P<0.001)。结论:能谱CT有助于鉴别中央型肺癌与阻塞性肺不张,为临床放疗靶区的精准勾画提供了新的方法。
何小群李琦罗天友龚军伟霍继文
关键词:肺不张能谱CT
无创方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系以自主性醛固酮分泌增多为特征的常见内分泌性高血压,可分为肾上腺醛固酮瘤(APA)、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醛固酮腺癌等类型,其中以APA及IHA多见[1]。
何小群杨珊周波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无创方法分型诊断
局限于单个肺叶的肺炎样肺癌与大叶性肺炎的临床及CT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局限于单个肺叶的肺炎样肺癌与大叶性肺炎的临床及CT特征差异,以降低肺炎样肺癌的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肺炎样肺癌(肺癌组)及45例大叶性肺炎(肺炎组)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及CT征象,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衡量各参数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从临床特征来看,肺癌组年龄明显大于肺炎组(P<0.05),但2组间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癌组以咳嗽、胸痛及咯血多见(均P<0.05),而肺炎组以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多见(均P<0.05),但2组间咳痰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CT征象来看,2组实变影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癌组实变影枯枝型充气支气管征、含气腔隙、不均匀强化及伴随结节影的出现率明显高于肺炎组(均P<0.05),但2组胸腔积液及磨玻璃密度影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ROC曲线分析显示,枯枝型充气支气管征对2种疾病的鉴别价值最大,AUC为0.80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659、0.956。结论:局限于单个肺叶的肺炎样肺癌与大叶性肺炎的临床及CT特征均存在差异,全面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肺炎样肺癌的诊断正确率。
马超豪何小群陈辉月李琦
关键词:肺肿瘤肺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浸润性肺腺癌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20年
目的探讨浸润性肺腺癌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T征象的差异,以期寻找一种有助于鉴别其病理亚型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浸润性肺腺癌患者422例,根据病理亚型将其分为A组(以贴壁/腺泡/乳头状生长方式为主)及B组(以实体/微乳头状生长方式为主),然后将A组细分为A1组(以贴壁状生长方式为主)和A2组(以腺泡/乳头状生长方式为主),分别比较A组和B组、A1组和A2组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结果 (1)A、B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两组性别构成、吸烟史、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和病理TNM分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B组以男性、吸烟、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Ⅲ~Ⅳ期多见;但两组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A、B两组CT征象比较:两组病灶大小、密度、血管集束征、充气支气管征、钙化、坏死及胸腔积液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B组病灶较大且更易表现为实性密度,B组钙化、坏死及胸腔积液发生率高于A组,但血管集束征及充气支气管征发生率低于A组;但两组病灶分布、含气腔、毛刺、分叶及胸膜牵拉征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A1与A2组临床病理特征及CT征象的比较:两组仅病灶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A1组以亚实性密度为主,A2组以实性密度为主;但两组其余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病理亚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鉴别浸润性腺癌的不同病理亚型。
何小群罗天友李琦李娴龚军伟霍继文
关键词:肺腺癌病理亚型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大量胸腔积液掩盖下的原发性肺癌的临床及CT特征分析
2022年
探讨大量胸腔积液掩盖下的原发性肺癌的临床及CT特征,并与结核性胸膜炎比较,以降低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比较首诊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50例原发性肺癌(肺癌组)及51例结核性胸膜炎(结核组)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在临床特征方面,肺癌组年龄及吸烟者比例均显著大于结核组(P < 0.05),但两组性别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肺癌组发热率显著低于结核组,而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显著高于结核组(P < 0.05);两组咳嗽、胸痛及结核杆菌抗体阳性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在CT征象方面,肺癌组不张肺组织多为不均匀强化,而结核组多为均匀强化(P < 0.05);胸膜不规则增厚及胸内淋巴结增大多见于肺癌组(P < 0.05),而两组胸腔积液范围及平扫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大量胸腔积液掩盖下的原发性肺癌与结核性胸膜炎具有不同的临床及CT特征。当遇到以大量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例时,应仔细分析不张肺组织的强化方式、胸膜增厚及胸内淋巴结增大情况,充分结合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提高该型肺癌的诊断正确率。
陈英杨剑斌李琦商亚军何小群
关键词:胸腔积液原发性肺癌结核性胸膜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