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钦
- 作品数:23 被引量:8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真菌寄生大豆胞囊线虫检测装置
- 真菌寄生大豆胞囊线虫检测装置,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实验领域,它为了解决现有实验室难以准确测定寄生真菌对不同虫态大豆胞囊线虫的寄生情况的问题。该真菌寄生大豆胞囊线虫检测装置由检测管和细胞培养板组成,其中检测管是在管体的上端盖...
- 宋洁许艳丽姚钦
- 文献传递
- 一种动态控温开顶式气室
- 一种动态控温开顶式气室,涉及一种开顶式气室。目的是解决OTC内部的温度高于环境中的温度,现有的空调系统不能保证OTC内的温度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和输入OTC内部的CO<Sub>2</Sub>的分布是不均匀造成的模拟大气CO<...
- 李彦生金剑于镇华刘俊杰姚钦孙泽杨成林姜楠
- 文献传递
- 侵染3株模式豆科根瘤菌的噬菌体生物学特性
- 2019年
- 豆科作物根瘤菌被噬菌体浸染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根瘤菌数目和结瘤量的降低,进而导致共生固氮作用弱化和作物产量的显著下降.然而,目前关于根瘤菌噬菌体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3株模式根瘤菌,即慢生型大豆根瘤菌、中华大豆根瘤菌和中华苜蓿根瘤菌为宿主,于黑土农田土壤中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从每个宿主细菌分离3株噬菌体,共分离获得9株根瘤菌噬菌体,对其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侵染苜蓿根瘤菌噬菌体(SMM)和慢生型根瘤菌噬菌体(BDM)属于肌尾噬菌体科,而侵染中华根瘤菌噬菌体(SSS)隶属于长尾噬菌体科.9株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均在0.001~1.0的变化范围内.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BDM的潜伏期和爆发期明显长于SMM和SSS,但获得的裂解量最小.根瘤菌噬菌体在30~40℃和中性pH条件下侵染活性最大.对比发现,侵染同一宿主的噬菌体生物学特征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分异度远小于不同宿主噬菌体间的差异.
- 刘俊杰刘株秀于浩姚钦于镇华王光华
- 关键词:根瘤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豆科
- 东北湿地沉积物中T4型噬菌体g23基因的多样性
- 2019年
- 【目的】揭示我国东北典型湿地沉积物中T4型噬菌体g23基因的多样性,明确湿地环境T4型噬菌体群落分布特征,为噬菌体生态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简并性引物MZIA1bis和MZIA6对采自东北6个地点不同类型湿地沉积物土壤DNA进行PCR扩增,采用克隆测序方法,解析沉积物中T4型噬菌体g23基因组成,通过UniFrac分析T4型噬菌体群落结构在湿地沉积物中与其他环境中的差异。【结果】在东北湿地沉积物中共得到262条不同的g23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我国东北湿地沉积物T4型噬菌体g23基因分布与海洋、湖泊及稻田生态系统中g23基因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东北旱地黑土g23基因分布较远;以g23基因群集表征的T4型噬菌体群落在不同地点湿地中分异明显。【结论】东北湿地生态系统T4型噬菌体群落结构复杂多样,存在着一些未知的噬菌体类群。
- 李想孙岩刘俊杰姚钦王光华
- 关键词:湿地沉积物系统进化树
- 不同大豆连作年限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9年
- 大豆连作导致作物产量下降、病原微生物富集和土壤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然而,目前关于大豆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及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豆连作(不同年限)和大豆.玉米轮作下的黑土细菌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轮作5年(CR5)和13年长期连作(CC1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养分(AN、AP和AK)含量。与短期连作相比,CR5和CC13处理均提高了细菌群落的OTUs数量、PD值、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聚类分析图谱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受到轮作和连作年限的双重影响,而土壤pH、TN、TP、AN、AP和AK是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P<0.05)。此外,VPA分析发现上述土壤因子中,土壤pH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贡献度最大。本研究证明大豆长期连作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证实大豆长期连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环境,为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株秀刘俊杰徐艳霞张武米刚姚钦王光华
- 关键词:大豆连作轮作细菌群落
- 寒区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结合室内生测、温室盆栽和大棚内小区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寒区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EPN)对我国北方越冬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cloriphaga Yanget Zhang的防治作用。室内生测的结果显示,在侵染剂量为400条侵染期线虫(IJs)每头3龄幼虫或蛹时,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ZT(Hb.ZT,哈尔滨市植物园分离株)、H.bacteriophoraLG(Hb-LG,辽宁分离株)、H.bacteriophora NJ(Hb—NJ,美国新泽西分离株)和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All(Sc—A11)对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致死率于72h后均达100%,而对蛹的寄生效果则是Hb-ZT线虫最高;Hb—ZT与Sc—All(1:1)混用,对幼虫的室内寄生效果高于单独施用2个线虫的寄生效果;温室盆栽试验中喷施Hb.ZT与Sc—All(1:1)的线虫混合液,施用剂量减半(50万LJs/m2),对韭蛆成虫羽化的控制效果稍高于单独施用2个线虫(100万IJs/m2)效果;不同时期防治韭蛆的试验结果表明,于韭菜棚内发现韭蛆成虫5~10d内喷施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韭菜大棚内喷施剂量为50万LJs/m2的Hb-ZT与Sc·All线虫混合液对韭蛆幼虫防效达100%,增产作用与常规化学药剂(辛硫磷)相当。
- 李春杰王义许艳丽张志明孟洁姚钦宋洁
- 关键词:昆虫病原线虫韭菜迟眼蕈蚊寒区防效
- 大豆重迎茬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20年
-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国家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大豆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大豆重迎茬种植现象在部分地区有抬头的倾向。大豆重迎茬种植是制约大豆产量的主要瓶颈问题,为了解决大豆种植行业面临的重迎茬问题,开展大豆重迎茬障碍机制及对策研究对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综述重迎茬种植在大豆、土壤环境和土壤与作物相互作用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初步探讨重迎茬大豆化感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着重阐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重迎茬条件下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以展望,以期为充分认识和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李森姚钦刘俊杰金剑刘晓冰王光华
- 关键词:重迎茬大豆土壤环境化感作用土壤微生物
- 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
- 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控制大豆虫病害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依靠化学农药拌种,污染土壤和环境的技术问题。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如下:采用珍珠粟与大豆两年轮作的方式。本发明控制大豆胞囊线...
- 许艳丽姚钦宋洁刘春龙潘凤娟李春杰
- 文献传递
- 真菌寄生大豆胞囊线虫检测装置
- 真菌寄生大豆胞囊线虫检测装置,本发明属于农业生物实验领域,它为了解决现有实验室难以准确测定寄生真菌对不同虫态大豆胞囊线虫的寄生情况的问题。该真菌寄生大豆胞囊线虫检测装置由检测管和细胞培养板组成,其中检测管是在管体的上端盖...
- 宋洁许艳丽姚钦
-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及消减途径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自抗生素发现以来,在挽救了无数生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由于多年来抗生素的使用处于监管失控状态,大量的抗生素随人和动物粪便等排泄物流入环境,导致抗生素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本文针对抗生素抗性基因这一新型环境污染物,综述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种类、来源、分布状况、传播途径和生态风险,重点阐述了消减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技术途径,并结合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状况,对今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 朱玥晗姚钦李森郭兆奎王光华
- 关键词: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基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