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英林

作品数:39 被引量:21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10篇基因
  • 6篇蛋白
  • 6篇血管
  • 6篇血小板
  • 6篇造血
  • 6篇克隆
  • 4篇造血干
  • 4篇肿瘤
  • 4篇细胞生成素
  • 4篇抗体
  • 4篇活性
  • 4篇红细胞生成
  • 4篇红细胞生成素
  • 3篇血小板第四因...
  • 3篇原核
  • 3篇凝血
  • 3篇凝血酶
  • 3篇转录
  • 3篇纤维蛋白

机构

  • 3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南开大学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协和医科...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韦尔柏...

作者

  • 39篇蔡英林
  • 19篇韩忠朝
  • 8篇杨仁池
  • 8篇宋增璇
  • 7篇李彬
  • 6篇顾洁
  • 5篇王荷碧
  • 5篇许静
  • 5篇卢士红
  • 5篇刘拥军
  • 4篇王一
  • 3篇李洪钧
  • 3篇刘澎
  • 3篇郭娟
  • 3篇刁世勇
  • 3篇李文平
  • 2篇赵宗茂
  • 2篇袁碧波
  • 2篇李妍涵
  • 2篇杨学庸

传媒

  • 8篇中华血液学杂...
  • 6篇天津医药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生物技术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山西职工医学...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单克隆抗体通...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07
  • 3篇2004
  • 10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4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腺病毒介导的凝血酶敏感蛋白1抗血管新生衍生物基因转移抑制K562细胞裸鼠体内生长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凝血酶敏感蛋白 1(thrombospondin 1,TSP1)抗血管新生衍生物(TSP1f)基因转移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 6 2裸鼠移植瘤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TSP1fcDNA序列 ;采用AdEasy系统构建TSP1f 重组腺病毒ADV TSP1f;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ADV TSP1f 介导的TSP1f 在K5 6 2细胞中的表达 ;18只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分为 3组 ,分别于移植瘤内注射 10 9pfuADV TSP1f、10 9pfuADV LacZ及PBS观察对K5 6 2裸鼠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 ;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移植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K5 6 2细胞经ADV TSP1f感染可高效表达 /分泌TSP1f 多肽 ;治疗后 3周ADV TSP1f 治疗组移植瘤体积为 ( 110 8mm3± 179mm3) ,远小于ADV LacZ组 ( 45 18mm3± 45 2mm3)及PBS组 ( 46 6 6mm3± 45 8mm3) ,(P <0 0 1) ;每× 2 0 0倍视野中 ,ADV LacZ、PBS及ADV TSP1f 治疗组组织切片内CD31阳性血管内皮细胞平均数分别为 36± 7,34± 9和 14± 4。结论 ADV TSP1f可显著抑制K5 6 2细胞裸鼠体内生长 ,有望成为治疗恶性肿瘤包括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效的基因治疗药物。
刘澎王一杨仁池蔡英林韩忠朝
关键词:凝血酶敏感蛋白1基因转移K562细胞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恢复被引量:27
2004年
目的观察移植人脐血CD34+干细胞是否可以存活、分化、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方法2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行脊髓半切术并移植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脐血CD34+细胞,对照组行脊髓半切术后注射PBS液。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移植组和对照组所有大鼠在术前和术后24h、1、2、3、4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移植细胞的定位和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在脊髓病理切片中出现Brdu标记人脐血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到7%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GFAP),2%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核抗原(NeuN)。神经功能检测发现1周后移植组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移植人脐血干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行为和功能恢复,为神经损伤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细胞源。
李洪钧刘海英赵宗茂卢士红杨仁池朱惠芳蔡英林张庆俊韩忠朝
关键词:脐血干细胞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
卵巢肿瘤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基hTERT mR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研究端粒酶激活及其催化亚基的表达在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端粒酶活性并观察hTERT mRNA表达。结果:3株卵巢癌细胞系端粒酶活性均呈高水平表达,同时hTERT mRNA亦呈高表达;端粒酶阳性率在癌、交界性卵巢肿瘤中分别为74.19%、2/4,在良性及正常卵巢组织中未检测出活性。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TERT mRNA仅卵巢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1.79%;端粒酶阳性率及hTERTmRNA表达率均随手术分期的增高而增高(P<0.01)、卵巢肿瘤端粒酶阳性率及hTERT mRNA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及其催化亚基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二者有望成为卵巢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及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袁碧波糜若然韩忠朝蔡英林周毓玲
关键词:卵巢肿瘤端粒酶活性末端转移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催化亚基
PF4对造血干/祖细胞系KG1a总粘附性、粘附分子表达及细胞骨架蛋白聚合的作用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研究PF4单用及与IL-3联合应用对造血干/祖细胞系KG1a总粘附性、粘附分子表达及细胞骨架蛋白聚合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免疫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MTT、荧光分光光度等方法。结果1.单用100ng/ml  PF4作用于KG1a细胞时,KG1a细胞总粘附性增长80%,单用20ng/ml  IL-3作用于KG1a细胞时,KG1a细胞总粘附性增长96%,PF4与IL-3联合作用于KG1a细胞时,KG1a细胞总粘附性增长97%。2.PF4作用于KG1a后,CD31、CD44、CD11a、CD11b表达分别增加了21%、22%、17%、18%,较前均有显著性(P<0.05=,而PF4对KG1a细胞的CD62P、CD62E表达无影响;PF4与IL-3联合作用于KG1a时,CD31、CD44、CD11a、CD11b表达并没出现互相促进作用。3.分别用抗CD31、CD44、CD11a、CD11b等单克隆抗体阻断KG1a粘附分子时,对PF4引起的KG1a粘附性分别下调了39%、43%、34%、38%。4.PF4、IL-3作用KG1a细胞时,能够引起KG1a细胞肌动蛋白的聚合。结论PF4可刺激早期的白血病性造血干/祖?
卢士红刘拥军陆敏冯义李文影蔡英林韩忠朝
关键词:血小板第四因子肌动蛋白聚合
水蛭素变异物1活性多肽基因的化学合成及克隆被引量:1
1995年
为了解决天然水蛭素来源匮乏问题,我们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水蛭素的研究。根据水蛭素变异物1(HV1)的氨基酸序列,选择在原核细胞中高表达的密码子,设计了221个碱基对长度的HVIDNA片段。分14个寡核苷酸片段进行化学合成,各片段连接成HV1全基因后,经EcoRI、BamHI切点克隆入pUC18/19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105,蓝白菌落法筛选阳性克隆。限制性内切酶实验及DNA序列分析证实了HV1全基因的正确性,克隆成功。并且获得活性表达。
郭娟王荷碧蔡英林刘艳彤顾洁
关键词:化学合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KDR、Flt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0
2003年
目的 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KDR、Flt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用RT PCR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KDR、Flt1mRNA表达 ,ELISA法检测血浆中VEGF水平。结果  13个髓系白血病细胞系VEGF、KDR及Flt1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10 0 %、5 3 8%和 92 .3 %;39例治疗前AML患者有 32例检测了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VEGF、KDR及Flt1mRNA的表达 ,其阳性例数分别为 2 1例 ( 6 5 .6 %)、1例 ( 3.1%)和 17例 ( 5 3 .1%) ,3名健康献髓者BMMNC及 2名健康人骨髓CD34 +细胞均不表达VEGF及其受体。 39例治疗前AML患者血浆VEGF水平为 ( 135 .3±87.9)ng/L ,较 15例治疗后获完全缓解 (CR)的AML患者 [( 80 .6± 36 .9)ng/L]及 12名正常对照 [( 80 .6± 33 .1)ng/L]明显升高 (P =0 .0 2 8,0 .0 0 7)。 39例患者中有 35例接受常规化疗 ,2个疗程后未达CR的15例患者血浆VEGF水平为 ( 188.2± 118.6 )ng/L ,明显高于 2个疗程内获CR的 2 0例患者血浆VEGF水平 [( 10 4.2± 30 .9)ng/L](P =0 .0 0 4)。结论 AML白血病细胞不同程度表达VEGF及其受体mRNA ,AML患者血浆VEGF水平升高 ,VEGF水平影响患者化疗的疗效。
王一肖志坚刘澎杨晨杨仁池蔡英林韩忠朝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RT-PCR方法
抗人红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1992年
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用从人尿中提取的EPO免疫动物制备出两株分泌抗EPO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HIEPO2和HIEPO11。经鉴定HIEPO2和HIEPO11均能与重组人EPO(rHuEPO)反应,其免疫球蛋白类型均为IgM,用HIEPO2和HIEPO11制备的亲和层析柱纯化人尿中EPO,前者效果优于后者。HIEPO2对EPO的活性有抑制作用,HIEPO11对EPO的活性无影响。
官奇于爱新蔡辉国汤晓培卞钟元贾海蓉梁强马双沈德诚陈璋蔡英林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
内源性逆病毒癌基因V-erbB突变与白血病发生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证明鸡原始红细胞增多症逆病毒癌基因 V - erb B在人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基因组内的存在。方法 :应用 V- erb B PCR,V - erb B寡核苷酸 (Oligo)原位杂交技术和 PCR产物 DNA测序 ,对 84例 MDS、可疑 MDS和 4 9例其他相关血液病进行检测。结果 :2例患者骨髓细胞基因组内均存在 V- erb B亚基因片段 ,同源性占 99.5 % ,它们具有相同的限制性酶切位点 ,因此可以在 Southern印迹杂交条件下发生骨髓细胞 C- erb B重排和重排 /扩增。白前 P1 P2 PCR产物有 4 2 0 bp,P1 P3产物有 6 5 0 bp,而白血病 (AL- M4 ) P1 P2 PCR产物仅 390 bp,P1 P3PCR因 P3无模板序列而无结果。提示从白前发展为白血病 ,可能发生 V- erb B亚基因序列的缺失 ,即缺失突变。结论 :大鼠和人白血病和食管癌等可能均起源于其基因组内存在 V- erb B亚基因及其缺失突变。白血病发病中除了上述病因以外 。
冯宝章雷健玲郝建萍周玉玲蔡英林周燕刘敬忠
关键词:人白血病染色体不稳定性
RAPD用于新生儿病房产气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建立产气肠杆菌RAPD技术,用于新生儿病房产气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具有10张床位的新生儿病房,于同一时间采自4例同期住院患儿分离出5株产气肠杆菌,做RAPD分析及药敏试验,找出流行相关菌株及分析耐药情况。结果两株具有相同RAPD指纹图谱的产气肠杆菌是流行相关菌株,分别采自住院第4天和第10天的两例患儿,在新生儿病房内获得;所有菌株不同程度地对氨基苷类、哌拉西林、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RAPD技术为产气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简便、可靠的手段,菌株的耐药情况可能与标本采集之前抗菌药物的应用有关。
李鑫郑军安军宋诗铎刘瑞霞蔡英林
关键词:RAPD新生儿产气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
水蛭素变异物1基因克隆与表达
1999年
Haycraft于1884年发现医用水蛭提取物中有抗凝物质。50年代末,Mark-Warat首次分离出纯品,命名为水蛭素(Hirudin)。水蛭素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凝血酶最有效最特异的天然抑制剂。
王荷碧郭娟蔡英林顾洁刘艳彤
关键词:水蛭素抗凝物质分离纯化凝血酶静脉血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