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兴国

作品数:15 被引量:41H指数:5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静脉
  • 11篇血栓
  • 10篇深静脉
  • 10篇静脉血
  • 10篇静脉血栓
  • 9篇血栓形成
  • 9篇深静脉血栓
  • 7篇静脉血栓形成
  • 6篇深静脉血栓形...
  • 4篇内皮
  • 4篇内皮细胞
  • 3篇细胞
  • 3篇静脉内
  • 3篇静脉内皮
  • 3篇静脉内皮细胞
  • 2篇蛋白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血管
  • 2篇血栓模型

机构

  • 12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作者

  • 15篇赵学凌
  • 15篇李兴国
  • 12篇王兵
  • 12篇李宏昆
  • 9篇吴雪梅
  • 8篇郑宏宇
  • 5篇周如丹
  • 4篇胡继红
  • 4篇李文
  • 3篇刘海平
  • 2篇娄振凯
  • 2篇章玉冰
  • 1篇宋恩
  • 1篇张春强
  • 1篇李云建
  • 1篇姚黎清
  • 1篇罗旺
  • 1篇董忠礼
  • 1篇张福厚

传媒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13-K/Akt和MAPKs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P13-K/Akt、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s)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刺激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损伤的模型,采用M1Tr法检测细胞活力,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双氢罗丹明123(DHR)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blot检测P13-K/Akt和MAPKs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各浓度H2O2组细胞活力(OD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各浓度H2O2组不同作用时间点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μmol/LH2O2刺激HU-VECs24h后,细胞凋亡率及胞内RO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H2O2组P—Akt、P—C—Jun、p—p38及p—ERKl/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采用抗氧化剂白藜芦醇(RES)预处理2h后,这-作用被逆转。结论P13-K/Akt和MAPKs信号通路可能参与ROS介导的HUVEC细胞凋亡。
娄振凯李兴国张福厚董忠礼王兵赵学凌
关键词:氧化应激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促进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DVT)大鼠模型股静脉内皮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e1)的表达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和实验组(50只)。实验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DVT模型。于不同时间点(创伤后2.5 h和25 h)解剖股静脉观察血栓发生率、严重程度,并将实验组分为B组(血栓形成前组,创伤后2.5 h)、C组(血栓形成组,创伤后25 h)和D组(血栓不形成组,创伤后25 h)。分离股静脉内皮组织,提取总RNA,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 230 2.0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针对上述基因进行Pathway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基因芯片分析及实时PCR结果均发现创伤后2.5 h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TGF-β1和Serpine1表达均上调,且B组高于A组和D组(P<0.05);血栓形成时,两者亦显著上调,且C组高于A、B、D组(P<0.05),而A、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thway分析提示TGF-β1是Serpine1的上游调控基因,可诱导Serpine1的过度表达,抑制纤溶,促进血栓形成。结论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TGF-β1和Serpine1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创伤性DVT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胡继红吴雪梅李兴国李宏昆郑宏宇赵学凌王兵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转化生长因子-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氧化应激和Rac1/2对静脉壁的影响及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英文)被引量:5
2012年
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核心调控网络目前仍未完全阐明。目的:观察氧化应激和Rac1/2在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不同时间点(造模后2.5h和25h)解剖股静脉观测血栓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再将模型大鼠分为:血栓形成前组(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创伤后25h)、血栓未形成组(造模后25h)。获取股静脉壁组织,提取总蛋白质和总RNA。结果与结论: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相比血栓未形成组,血栓形成组大鼠股静脉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最高(P<0.05),血栓形成前组次之(P<0.05);而总超氧化物岐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在血栓形成组最低,血栓形成前组次之(P<0.05)。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PCR结果发现,相比血栓未形成组,血栓形成组大鼠股静脉组织中Rac1和Rac2的表达最高(P<0.05),血栓形成前组次之(P<0.05)。结果证实,局部静脉血管壁组织中丙二醛,Rac1/2表达上调,总超氧化物岐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降低,可能导致创伤性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李兴国郑宏宇李文李宏昆赵学凌王兵吴雪梅
关键词:氧化应激谷胱甘肽还原酶深静脉血栓
整合素基因Itgαv和Itgβ3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鼠深静脉血栓(DVT)模型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整合素基因Itgct。(integrinalpha5)和Itgl3,(integrinbeta3)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50只),对模型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双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DVT模型。不同时问点(造模后2.5h和25h)解剖股静脉、观测血栓的发生率,进而将模型组分为:血栓形成前组(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造模后25h)、血栓不形成组(造模后25h)。分离股静脉内皮组织,提取总RNA;采用GenechipRatGenome2302.0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PCR结果均发现:大鼠股静脉组织中Itgct。貌和Itsl3,的表达水平在血栓形成组最高,血栓形成前组次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血栓不形成组(P〈0.05)。结论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Itgct,烷和ItN3,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宏宇李兴国李文李宏昆赵学凌吴雪梅王兵
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 B1和组织因子的表达(英文)被引量:3
2012年
背景:目前调控静脉内皮细胞、血小板、炎性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局部深静脉血栓微环境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未发现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可靠方法。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6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模型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于造模后2.5,25h,解剖股静脉观测血栓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将模型组分为:血栓形成前组(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造模后25h)。取各组股静脉内皮组织,采用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一步采用real-timePCR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PCR结果均发现,造模后2.5h,血栓形成前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25h,血栓形成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高于血栓形成前组、血栓不形成组和对照组(P<0.05)。提示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appaB1和组织因子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兴国郑宏宇李文李宏昆赵学凌吴雪梅王兵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
血管组织中Plaur和Plat诱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释放促血栓形成
2012年
背景:目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形成的核心调控网络仍未完全阐明,对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预测也无理想的方法。目的:观察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静脉内皮细胞中Plaur和Plat的促血栓形成作用。方法: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依据取材时间及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组和血栓不形成组,分别于造模后2.5,25h取大鼠股静脉内皮细胞用于实验。结果与结论:基因芯片分析及real-timePCR结果均显示创伤后2.5h,大鼠股静脉Plaur、Plau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表达上调;血栓形成时,Plaur、Plau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表达上调更显著。信号通路分析显示Plaur、Plau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上游调控基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触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关键基因。提示Plaur、Plau可通过上调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引发血小板黏附、聚集,促进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胡继红吴雪梅李宏昆李兴国周如丹赵学凌王兵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信号通路内皮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在创伤性深静脉兔模型血栓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表达(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极其复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缺氧与损伤因素参与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消退过程。目的:观察静脉壁中缺氧诱导因子1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栓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钳夹双侧股静脉+石膏固定双下肢建立兔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mRNA、蛋白在兔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建模后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模型兔创伤后24h,经B超监测,血栓形成率为58%;血栓栓子随造模后时间延长逐渐缩小机化,创伤后第5天开始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的血管腔有断续血流信号。模型兔股静脉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在造模后1,3,5d表达逐渐升高(P<0.05或P<0.01),此后7-14d表达逐渐下降(P<0.05或P<0.01)。结果证实,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缺氧诱导因子1表达上调,在血栓形成后的溶解及机化再通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表达下调。
刘海平赵学凌吴雪梅周如丹李宏昆李兴国郑宏宇
关键词:创伤深静脉血栓缺氧诱导因子1
H_2O_2、LPS和TNF-α诱导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建立方法,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分离培养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细胞,孵育不同时间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OD值)。结果各浓度H2O2损伤组较对照组OD值显著降低(P<0.01),不同浓度H2O2损伤组间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0.1μg/mL LPS损伤组与对照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浓度LPS损伤组较对照组OD值显著降低(P<0.05),且LPS浓度在一定范围内,OD值随LPS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具有一定的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各浓度TNF-α损伤组较对照组OD值显著降低(P<0.01),且TNF-α浓度在一定范围内,OD值随TNF-α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具有一定的浓度与时间依赖性。结论 H2O2、LPS和TNF-α能体外损伤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成功建立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各损伤因子对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娄振凯罗旺李兴国赵学凌王兵
关键词: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及精氨酸酶Ⅰ表达的变化(英文)被引量:5
2011年
背景:近期相关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Ⅰ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动脉, 并未对静脉性疾病, 进行广泛研究。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鼠精氨酸酶Ⅰ的表达变化, 分析其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髋人字石膏外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 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无血栓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精氨酸酶Ⅰ在各组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精氨酸酶Ⅰ表达量比其他3组明显上升(P <0.01),正常对照组、血栓形成前组和无血栓形成组精氨酸酶Ⅰ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提示精氨酸酶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宋恩李云建章玉冰姚黎清周如丹李宏昆李兴国张春强王兵赵学凌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1在兔深静脉血栓模型股静脉壁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静脉壁中纤溶相关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消退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揭示t-PA、PAI-1在DVT成和消退中的作用。方法50只体质量为2.0-2.5kg的13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4)和模型组(n=46)。模型组采用钳夹双侧股静脉+石膏固定双下肢建立兔DVT模型,建模后每24h行B超监测血栓形成状况。根据建模后预设的时间点及血栓状态的不同,再将模型组分为8个亚组:建模后4h、8h、12h、1d(无血栓形成)、1d(有血栓形成)、3d、5d、7d;在各相应的时间点取4只兔处死切取股静脉壁,用SYBR@GreenI核酸凝胶染液荧光实时定量PCR及ELISA检测股静脉组织中t-PA、PAI-1mRNA、蛋白在兔DVT模型建模后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有1只兔因麻醉过量死亡,49只进入实验组。创伤后24h,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率为72.73%(24只);血栓栓子随造模后时间延长逐渐缩小机化;从第5天开始经B超监测模型组血栓形成的血管腔有断续m流信号。与对照组相比,t-PA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h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12h下降到最低点(P〈0.01),在血栓形成后1d升高至对照组水平(t9〉0.05),3、5d继续升高(P〈0.05),5d达到高峰(19〈0.01),7d再次回落至对照组水平(P〉0.05);与t-PA变化相反,PAI-1mRNA、蛋白在造模后4、8、12h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12h达到最高点(P〈0.01),血栓形成后1、3、5d逐渐下降(P〈0.05),3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5d到最低点(P〈0.01),7d再次升高至对照组水平(19〉0.05)。结论t-PA、PAI-1参与了DVT形成过程;在血栓形成后,t-PA、PAI-1参与了血栓的溶解、机化再通过程。
刘海平赵学凌吴雪梅周如丹李宏昆李兴国郑宏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