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功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生物合成
  • 2篇L-精氨酸
  • 1篇代谢工程
  • 1篇蛋白
  • 1篇选育
  • 1篇诱变
  • 1篇诱变选育
  • 1篇生产菌
  • 1篇生物发酵
  • 1篇生物发酵法
  • 1篇生物合成途径
  • 1篇转运蛋白
  • 1篇微生物发酵
  • 1篇微生物发酵法
  • 1篇微生物发酵法...
  • 1篇响应面
  • 1篇响应面设计
  • 1篇谷氨酸棒状杆...
  • 1篇发酵法
  • 1篇发酵法生产

机构

  • 3篇江南大学

作者

  • 3篇张伟国
  • 3篇程功
  • 2篇徐建中
  • 1篇郭燕风
  • 1篇徐凯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L-精氨酸生物合成机制及其代谢工程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L-精氨酸是人体半必需的氨基酸,在生命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及市场需求。目前,L-精氨酸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产,为了提高L-精氨酸的产量和稳定性,最有效的方法是优化L-精氨酸生产菌株,通过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菌株有望达到这一目的。本文分析了微生物中L-精氨酸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并综述了构建高产L-精氨酸的代谢工程策略。此外,展望了菌株稳定性和底物扩展利用的未来研究方向。
程功徐建中张伟国
关键词:L-精氨酸代谢工程生物合成途径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亮氨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5年
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生产L-亮氨酸最主要的方法。选育L-亮氨酸高产菌株,有利于缩短国内亮氨酸生产与国外生产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L-亮氨酸市场与国际的竞争力。作者概述了L-亮氨酸的生产方法、生物合成过程中酶的调节作用以及转运蛋白和亮氨酸响应蛋白对L-亮氨酸的调控作用,同时概述了国内外L-亮氨酸产生菌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
张伟国程功
关键词:L-亮氨酸生物合成转运蛋白LRP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L-精氨酸生产菌及发酵条件优化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L-精氨酸高产菌株,利用响应面设计探索突变菌株生产L-精氨酸的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系统对实验室保藏的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GUI089进行系列诱变,选育L-高精氨酸和8-氮鸟嘌呤抗性菌株。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7个因素中筛选出对L-精氨酸合成具有显著效应的(NH4)2SO4、葡萄糖和尿素3个因素。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出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参数水平。【结果】经过一系列的诱变和筛选,选育出一株L-高精氨酸(15 g/L)和8-氮鸟嘌呤(0.7 g/L)抗性菌株,并将此菌株命名为C.glutamicum ARG 3-16。此菌株的L-精氨酸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9.79%,且发酵液中杂酸的浓度明显降低,特别是L-脯氨酸、L-谷氨酸和L-缬氨酸。在经响应面优化后的最佳发酵条件下,L-精氨酸的产量达到39.72±0.75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0.49%。【结论】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成功选育出一株L-精氨酸高产菌株,利用响应面法有效地优化了发酵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ARG 3-16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
程功徐建中郭燕风徐凯张伟国
关键词:L-精氨酸选育谷氨酸棒状杆菌响应面设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