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强

作品数:14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脓毒
  • 5篇细胞
  • 3篇胆囊
  • 3篇胆囊结石
  • 3篇休克
  • 3篇预后
  • 3篇脓毒性
  • 3篇脓毒性休克
  • 3篇脓毒症
  • 3篇免疫
  • 3篇结石
  • 3篇测序
  • 2篇胆囊结石患者
  • 2篇血栓
  • 2篇深静脉
  • 2篇深静脉血栓
  • 2篇重症
  • 2篇细胞免疫
  • 2篇结石患者
  • 2篇静脉

机构

  • 14篇昆明医科大学
  • 6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玉溪市人民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王强
  • 9篇刘荣
  • 6篇杨德兴
  • 3篇刘斌
  • 3篇杨斌
  • 2篇张捷
  • 2篇李敏
  • 2篇吴韬
  • 1篇潘兴华
  • 1篇李青青

传媒

  • 6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天津医药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医学研究与战...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进行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各个专科及ICU进行LEDVT的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有无血栓形成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A组)32例和无血栓组(B组)99例,新血栓形成组(B1组)35例和无新血栓形成组(B2组)5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t检验、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A组和B组间比较分析ICU外LEDVT的危险因素,B1组和B2组间比较分析ICU内LEDVT的危险因素。结果(1)LEDVT入科时的发生率为24.4%,ICU内的发生率为38.5%。左侧血栓形成(50.7%)的比例高于右侧(37.3%),血栓中周围型(91.0%)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52.8%)最常见。血栓形成后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2)A、B两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肥胖、恶性肿瘤、既往VTE病史、脑卒中病史、肾脏疾病病史、年龄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肥胖、吸烟、既往VTE病史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B1、B2两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肥胖、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COPD病史、脑卒中病史、血型、脓毒血症、年龄、APACHEⅡ评分、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CRP、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制动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脓毒血症、制动时间、未抗凝治疗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1)ICU患者LEDVT发生率较高,左侧血栓形成的比例高于右侧,血栓中周围型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最常见,血栓形成后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2)A、B两组间比较发现年龄、肥胖、吸烟、既往VTE病史是ICU外LEDVT的危险因素,B1、B2两组间比较发现吸烟、�
蒋国云杨德兴赵琨武彧王虹王强刘荣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重症监护病房
高通量测序分析胆囊结石患者microRNA表达谱差异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和非结石患者胆囊黏膜中mi RNA表达谱的差异。方法选取30例胆结石患者(结石组)和30例胆囊息肉患者(非结石组)的胆囊黏膜组织,采用Illumina Hi 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深度测序,比较2组的micro RNA表达差异。对差异表达的mi RNAs进行筛选与靶基因预测,并进行GO和KEGG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荧光定量RT-PCR(q RT-PCR)对差异表达mi RNAs进行验证。结果结石组和非结石组分别获得2 215 832和1 424 770条序列,平均长度22 nt。2组间显著差异表达的mi RNA共计17个,其中9个表达上调,8个表达下调。GO分析结果示靶基因富集于离子的结合和转运、载脂蛋白结合、钙离子通道激活、蛋白激酶活性等分子功能以及大分子的合成和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和代谢等生物进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示靶基因多集中于癌症相关通路,包括WNT、Hippo等信号通路。q RT-PCR结果示差异性mi RNA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相一致。结论差异表达的mi RNA可能在胆囊结石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杨斌张捷刘斌吴韬王强
关键词:微RNAS基因表达谱胆囊结石病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致脑疝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23年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balamuthia amebic encephalitis, BAE)在临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中比较罕见,属于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 GAE)的一种。1986年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病原体首次在一只死于脑炎的狒狒脑组织尸检中被发现[1]。BAE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肌痛,严重时精神状态异常、偏瘫、癫痫、意识障碍等[2]。
王强周维钰王振方唐杰夫付凯刘圣哲刘荣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疝
基于循环和细胞免疫效应指标为基础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风险因素,以循环和细胞免疫效应指标为基础,精准调控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减轻免疫功能抑制,提高脓毒性休克救治成功率。方法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 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救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病例资料160例,均给予标准集束化治疗。同时根据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结局情况分为死亡组(n=89)和生存组(n=71),统计2组患者入院24 h内基线资料、检验指标、去甲肾上腺素加权平均剂量、血气分析、微循环指标、细胞免疫以及早期72 h内的临床综合治疗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判断出有意义的指标,并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多因素COX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95%CI:1.09~1.12,P=0.036)、营养方式(HR=0.74,95%CI:0.56~0.90,P=0.037)、去甲肾上腺素加权平均剂量(HR=6.21,95%CI:4.09~9.43,P<0.001)、IL-6(HR=1.16,95%CI:1.09~1.31,P=0.012)、T淋巴细胞绝对值(HR=0.47,95%CI:0.24~0.91,P=0.025)、mHLA-DR(HR=0.46,95%CI:0.28~0.75,P=0.002)6个因素为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以可视化森林图呈现。结论年龄、去甲肾上腺素加权平均剂量、IL-6是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风险比均大于1。营养方式、T淋巴细胞绝对值、mHLA-DR是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风险比均小于1。
王强杨德兴周维钰唐杰夫付凯王振方刘圣哲李敏栾英刘荣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免疫预后分析
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动、静脉血乳酸相关性及乳酸、乳酸清除率的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动脉、中心静脉及外周静脉血乳酸浓度的相关性,探讨不同时间段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号楼ICU 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一般资料,监测入住ICU时及治疗后6 h、12 h、24 h动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血血气参数,以及48 h、72 h动脉血血气参数。首先根据血样本的来源分为动脉、中心静脉、外周静脉组,分析3组之间血乳酸浓度的相关性,然后根据患者28 d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探讨早期不同时间段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对病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1)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入住ICU时及治疗后6 h、12 h、24 h动脉与中心静脉乳酸值具有相关性,各时间段r值在0.89~0.90之间,P<0.05;入住ICU时及治疗后6 h、12 h、24 h动脉与外周静脉乳酸值具有相关性,各时间段r值在0.83~0.87之间,P<0.05;(2)经绘制ROC曲线,初始及治疗后6 h、12 h、24 h、48 h、72 h动脉乳酸AUC分别为0.64,0.62,0.64,0.72,0.66,0.63,P<0.05,动脉24 h乳酸AUC最大,其最佳截断值=2.42 mmol/L,灵敏度=0.64,特异度=0.66;(3)经绘制ROC曲线,6 h、12 h、24 h、48 h、72 h动脉乳酸清除率AUC分别为0.66,0.61,0.74,0.72,0.70,P<0.05,24 h乳酸清除率AUC最大,其最佳截断值=19.57%,灵敏度=0.64,特异度=0.68。结论(1)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动脉与中心静脉、外周静脉血乳酸水平具有相关性;(2)治疗后24 h的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武彧杨德兴王虹王强周维钰唐杰夫王振方付凯刘荣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血乳酸乳酸清除率预后评估
脓毒症宿主免疫损伤特点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损害的常见靶器官包括大脑、肺、心脏、肝、肾脏等,但是近年来随着对脓毒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靶器官损伤越来越受重视,宿主的免疫功能在防治机体对感染清除和避免二重感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从宿主免疫损伤特点着手,进一步免疫监测并探究免疫治疗的靶点,提高宿主对机体感染的抵抗力,保护重要器官功能,防治脓毒症病情进展,进一步降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脓毒症宿主免疫及不同免疫损伤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王强刘荣
关键词:脓毒症免疫损伤
高通量测序分析胆囊结石患者基因表达谱差异被引量:2
2014年
胆囊结石成因复杂,与胆固醇、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障碍有关。胆囊结石不但可并发胆管感染、梗阻性黄疸、胰腺炎等较严重并发症,还与胆囊癌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2500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胆囊结石患者进行mRNA表达谱差异筛选分析,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Gene Ontology(GO)和KEGG显著性富集统计,以期探索胆囊结石发病的分子基础,为胆结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杨斌张捷刘斌吴韬王强
关键词:胆囊结石结石患者高通量测序分析结石成因
细胞因子在诊断感染性疾病及其严重程度中的价值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预测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明确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号楼ICU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收住的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培养结果及呼吸道病原体基因检测或宏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革兰染色阳性菌组/革兰染色阴性菌组,血源性感染组/非血源性感染组;依据《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比较各组患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经两样本秩和检验革兰氏阴性杆菌组和革兰氏阳性杆菌组IL-6、IL-8、IL-10、IL-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组IL-6、IL-8、IL-10较革兰氏阳性菌组明显升高。血源性感染组和非血源性感染组IL-6、IL-10、IL-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源性感染组患者IL-6、IL10较非血源性感染组患者明显升高。而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除IL-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患者细胞因子升高程度更为剧烈。结论 (1)细胞因子在感染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细胞因子在鉴别革兰染色阴性菌及革兰染色阳性菌感染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IL-6、IL-8及IL-10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中更高;(3)在鉴别血源性感染及非血源性感染方面,细胞因子IL-6及IL-10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在血源性感染患者的外周血浓度明显高于非血源性感染患者;(4)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细胞因子大量升高,对比脓毒症患者,脓毒性休克患者细胞因子升高程度更为剧烈,甚至可高达正常水平的上千倍。表明细胞因子在诊断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层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赵琨杨德兴蒋国云武彧王虹王强刘荣
关键词:细胞因子感染性疾病血源性感染脓毒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293T衰老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建立293T细胞衰老模型,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293T衰老细胞端粒及端粒酶相关基因TCAB1的影响。方法通过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获得293T细胞衰老模型,用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别与293T细胞、293T细胞衰老模型共培养5d后,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端粒相对长度及端粒酶相关基因TCAB1的水平变化。结果通过200μmol/Lt-BHP处理293T细胞2h后,大量细胞出现衰老改变,而凋亡较少。与BMSC共培养5d后,293T细胞及衰老模型的端粒延长和TCAB1基因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t-BHP能够诱导293T细胞衰老,BMSC与293T细胞共培养具有提高细胞端粒酶活性和延长端粒的作用。
陈裕浩朱向情郑学忠李青青王强阚晓丽王严影潘兴华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衰老293T细胞端粒
成功救治惠普尔养障体致脓毒性休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一例被引量:2
2021年
惠普尔养障体(Tropheryma whipplei,TW)属于革兰阳性需氧杆菌,1991年其DNA首次从典型Whipple病患者的小肠活检中发现[1]。TW所导致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体质量下降和关节疼痛。国外研究发现TW除可导致慢性胃肠炎、关节炎、葡萄膜炎等慢性感染外,还可以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急性肠炎,菌群移位导致肺部感染、心肌炎,随累及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征性[2]。目前国内对于该细菌相关的疾病报道较少,由于临床对该细菌缺乏了解及诊断方法有限.
武彧王强王虹周维钰付凯王振方唐杰夫刘荣
关键词:急性肠炎脓毒性休克腹痛腹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