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飞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后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目的分析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四肢锁定接骨板取出术的308例患者资料,男190例,女118例;平均年龄36.8岁(12~82岁)...
- 侯云飞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郭琰吕扬
- 关键词:锁定接骨板
- 颈脊髓损伤全瘫患者气管造瘘术必要性的预测
- 背景 之前的研究显示对于颈脊髓损伤患者,为方便气道管理,ASIA分级为A级或B级,神经损伤节段为C4、C5,存在严重合并伤或较多合并伤可行气管造瘘术.ASIA分级为C级、D级或E级或神经损伤位于C6或C7患者通常不需行气...
- 侯云飞
- 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后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目的 分析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四肢锁定接骨板取出术的308例患者资料,男190例,女118例;平均年龄36.8岁(12~82...
- 侯云飞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郭琰吕扬
- 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预测模型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通过易获得的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床旁资料建立气管切开预测模型,探讨用其预测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5例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数据。采集其中219例患者人口学资料,是否行气管切开,既往系统性疾病史(除肺病外)、既往肺病史、吸烟史、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神经损伤节段、ASIA分级、合并伤情况,是否存在颈椎骨折脱位,术前颈椎MRI显示的颈髓信号改变长度及最高病变节段、椎管最大侵占率、脊髓最大受压率、是否出现髓内出血。分别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建立气管切开的逻辑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方法应用另外126例患者资料对两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应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两模型预测能力。结果:345例患者中,58例行气管切开。决策树模型显示: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1分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6.7%;ASIA运动评分≤22分且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9.0%;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3分、不完全颈髓损伤、术前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最高节段位于C3或以下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8%。逻辑回归模型显示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或B级损伤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决策树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分别为73.7%vs 81.8%、89.7%vs 86.4%、87.3%vs 85.7%及0.909 vs 0.889。结论:决策树模型可用于进行气管切开的预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颈髓损伤、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术前颈椎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的最高节段位于C2或以上为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预测因素。
- 侯云飞吕扬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郭琰
- 关键词: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
- 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目的: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模型,预测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5名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神经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分别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建立预测气管切开的...
- 侯云飞吕扬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郭琰
- 关键词:颈髓损伤
- 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后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 分析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术的308例四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90例,女118例;平均年龄为36.8岁(12 ~ 82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至内固定物取出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6.3个月(2~56个月).骨折部位包括肱骨、尺桡骨、锁骨、股骨、胫骨及踝关节.观察是否出现内固定物取出困难,记录患者内固定物存留体内时间、锁定螺钉的直径、位置、置入方式、固定皮质数、锁定螺钉与接骨板是否垂直等.分别分析上肢和下肢骨折患者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潜在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37例患者出现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肱骨远端、尺桡骨近端、股骨近端及股骨干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1.7% (5/12)、33.3% (1/3)、33.3% (3/9)、33.3% (1/3),踝关节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发生率较低,为4.0% (4/100).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肢骨折患者为内固定物存留体内时间长、年轻患者及双皮质固定(P<0.05),下肢骨折患者为内固定物存留体内时间长、小直径螺钉及螺钉经皮置入(P<0.05). 结论 为减少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后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发生,建议在骨折愈合后尽早取出内固定物.不同部位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不同,术前决策及术中注意应各有侧重.
- 侯云飞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郭琰吕扬
- 关键词:骨板骨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