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来
-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司氯胺酮用于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被引量:19
- 2022年
- 目的应用改良序贯法研究艾司氯胺酮在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方法选择2021年1—2月择期全麻下行短小手术(<1 h)的患儿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2~6岁,ASAⅠ或Ⅱ级。术前于手术准备间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待起效后与家属分离,行麻醉诱导,评估用药后镇静效果。采用改良序贯法测定其用于患儿术前有效镇静的剂量,起始剂量为0.5 mg/kg,剂量梯度设定为0.05 mg/kg,当患儿Ramsay镇静评分≥2分、Funk神经行为评分≥3分且麻醉诱导评分为4分时为镇静成功(阳性),则下一例患儿在上一例患儿给药剂量基础上降低0.05 mg/kg,反之任一指标达不到相应评分时则为镇静失败(阴性),下一例患儿在上一例患儿给药剂量基础上升高0.05 mg/kg,直至出现连续7个阳性和阴性拐点交替之后研究结束。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其术前用药的ED_(50)、95%有效剂量(ED_(95))和95%可信区间(CI)。记录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和麻醉期间恶心呕吐、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艾司氯胺酮用于患儿术前有效镇静的ED_(50)为0.580 mg/kg(95%CI 0.559~0.602 mg/kg),ED_(95)为0.618 mg/kg(95%CI 0.598~0.678 mg/kg)。患儿无一例发生恶心呕吐、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艾司氯胺酮静注用于2~6岁患儿入手术室前镇静的ED_(50)为0.580 mg/kg(95%CI 0.559~0.602 mg/kg)。
- 苏颖颖陈文雁谭思由罗雯李洁琼孔高茵魏来
- 关键词:术前用药剂量-效应关系
-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QLB)应用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全麻联合QLB组(Q组,25例)和单纯全麻组(A组,25例)。两组患者采用统一的麻醉诱导及术中麻醉管理方案,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首次PCIA按压的时间及PCIA的按压总次数;观察患者入室后静息时(T1)、切皮时(T2)及壁层腹膜切开时(T3)的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观察术后6h(T4)、24h(T5)、48h(T6)时的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患者术后胃肠通气、恶心和呕吐的情况。结果:Q组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术后首次PCIA的按压时间及术后PCIA的按压总次数均明显低于A组;与T1比较,A组患者在T2、T3的MAP、HR明显增加,而Q组患者无明显变化,且Q组在T2、T3时MAP、HR均低于A组,Q组在T4、T5所测得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低于A组,在T6时间点测得的VAS评分与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组术后胃肠通气时间短于A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可明显减少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中阿片药物使用总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得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刘永平谭思由周湘兵孔高茵刘景诗魏来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超声引导镇痛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老年患者开腹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在老年患者开腹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择期行开腹肝切除老年患者(≥65岁)随机均分为两组,术中分别行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CLCVP组)和SVV指导的GDFT(GDFT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5 min(T0)、进腹时(T1)、第二次肝血流阻断时(T2)、开始关腹(T3)、手术完成时(T4)5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与血气指标,以及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肝血流阻断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各自T0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在T1、T2、T3、T4时间点均明显下降,心率(HR)在T1时间点明显下降(均P<0.05),CLCVP组心脏指数(CI)在T2、T3、T4时间点明显升高(均P<0.05),而GDFT组CI在T1、T2、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间MAP、HR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GDFT组CVP在T3时间点明显高于CLCVP组、CI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高于CLCVP组(均P<0.05)。与各自的T0时间点血气指标比较,两组血pH值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降低,CLCVP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_(CV)O_2)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GDFT组S_(CV)O_2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血乳酸(Lac)在T1、T2、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间血pH值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GDFT组S_(CV)O_2在T2、T3、T4时间点均明显高于CLCVP组、Lac在T3、T4时间点明显低于CLCVP组(均P<0.05)。两组晶体液、胶体液、总液体量、尿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GDFT组出血量少于CLCVP组、肝血流阻断时间短于CLCVP组(均P<0.05)。结论:SVV指导的GDFT能稳定老年肝切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气指标,减少术中出血及肝血流阻断时间。
- 申盛乾段小辉段小辉刘苏来魏来赵媛魏来蒋波
- 关键词:肝切除术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老年人
-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大鼠肝门阻断所致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大鼠肝门阻断所致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am组)、肝门阻断组(PTC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Dex组)。应用Pringle法行肝门阻断,持续30 min,阻断解除后4 h 处死大鼠,取血清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取回肠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行病理镜检并作 Chiu评分。结果阻断解除后4 h,PTC组及Dex组血清TNF-α水平、回肠组织MDA含量及病理学Chiu评分均显著高于 Sham组,回肠组织 SOD活性显著低于 Sham 组;Dex 组 TNF-α、MDA 及 Chiu 评分结果显著低于PTC组,而 SOD结果显著高于PTC组(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通过减轻组织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肠黏膜,减轻肝门阻断后肠道的损伤。
- 邹毅魏来黄红珏孔高茵
- 关键词:缺血
- 不同穴组电针预处理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不同穴组的电针预处理对肝门阻断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防治效应。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肝俞组、肝俞+阳陵泉组、肝俞+内关组、肝俞+太冲组、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只。假手术组仅行剖腹、肝门暴露1h后缝合,不行其他任何手法操作;模型组使用无创动脉夹阻断供应肝中叶和左叶的动脉、静脉和胆管1h,再灌注4h以构建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70%HIRI)模型;余下五组电针组大鼠分别于固定后取相应穴位行电针刺激30min,电针完毕后构建70%HIRI模型。各组干预结束后行腹主动脉穿刺取血3~4mL,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损伤情况并行病理损伤评分。结果:模型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评分以及血清ALT、AST、TNF-α和IL-6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肝俞组、肝俞+阳陵泉组、肝俞+内关组及肝俞+太冲组病理损伤评分和ALT、AST、TNF-α、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单纯电针预处理肝俞穴与联合肝俞、阳陵泉穴电针预处理比较,前者转氨酶和TNF-α、IL-6水平均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电针预刺激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且该效应因穴位配伍不同而具有差异,肝俞和阳陵泉穴配伍在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 谭思由陈文雁孔高茵刘景诗魏来
- 关键词:电针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功能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