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对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肿瘤浸润和眼外转移及特定疾病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观察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对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肿瘤浸润和眼外转移以及特定疾病生存率(DSS)的影响。方法 行眼球摘除的41例晚期RB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诊断年龄2~72个月,平均诊断年龄23.08个月。单眼25例,双眼16例。D期13例,E期28例。眼球摘除手术前曾接受过全身化疗25例(化疗组),首选治疗为眼球摘除手术者(手术组)16例。两组患者性别、诊断年龄、单双眼发病比例、RB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每例患儿的病理组织学报告进行手术后病理分期(pTNM)风险性评估,确定肿瘤在视神经、脉络膜和前房侵犯程度,并将其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3个等级。41例患儿中,因颅内转移或眼外转移最终死亡5例;均为化疗组E期患儿。采用R软件生存分析软件包的survfit函数,应用Kaplan-Meier估计方法,测算E期患儿自诊断之日到随诊结束或死亡时间为止的DSS。对比分析化疗组、手术组E期患儿以及诊断后眼球摘除时间超过3个月和3个月以内E期患儿的DSS差异。结果 化疗组高风险比例较手术组明显降低。但两组总体风险性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0,P=0.077)。化疗组D期患儿的总体风险性较手术组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0,P=0.015)。两组E期患儿总体风险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89)。化疗组、手术组E期患儿DSS分别为0.71和1.00;两组E期患儿D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0,P=0.050)。诊断后眼球摘除时间超过3个月及3个月以内的E期患儿DSS分别为0.64和1.00;两者D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结论 全身化疗并不能降低晚期RB患儿肿瘤浸润和眼外转移的风险,反而会降低E期患儿的DSS。
- 路璐唐松郭慧刘桂琴赵东升
- 关键词:化学疗法
- Duane桡骨线综合征伴Chiari-Ⅰ型畸形一例
- 2015年
- 患儿,男,11岁,因出生后右眼内斜2014年2月11日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就诊.足月剖宫产,既往无特殊病史.全身体检发现右手大鱼际肌肉萎缩,肌力4级,弱于对侧(图1),脊柱向右侧弯.检查:右眼第一眼位时上睑遮盖角膜缘约3 mm,睑裂较左眼略小,向右侧水平方向注视时睑裂变大,高度约为7 mm,内转时睑裂高度约为4 mm并伴眼球后退(图2).代偿头位脸部向左偏斜.余双眼检查无异常,视力1.0。
- 刘璐杨洁樊宁甘润路璐欧阳明刘旭阳
- 关键词:综合征医院就诊肌肉萎缩
- 分析程序化教学法对入职培训效果产生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和评价在入职培训中采用程序化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进行入职培训的90名新入职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7)。对照组员工采用传统入职培训模式,观察组员工采用程序化教学法,对比培训前后两组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新员工培训效果以及新员工入职培训满意度。结果培训后,观察组专业发展、操作技能、支持和沟通能力、人格特质与总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职培训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程序化教学法应用于入职培训中能够显著提升培训效果,可有效提高新入职员工的岗位胜任力且能够使其培训满意度获得提高。
- 柯瑞莉黄惠嫔沈瑞玢路璐
- 关键词:入职培训岗位胜任力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预后并探讨其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在深圳市眼科医院进行综合治疗的65例(92眼)RB患儿的临床资料。综合治疗的方法为以化疗为主联合局部治疗(光凝或冷冻)+眼球摘除治疗。不同结局相关临床因素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指标采用Fisher's精准检验。结果:所有RB患儿的总生存率为92%,不同分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总的保眼率为51%,E期和其他4期之间保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风险D、E期RB患儿共60例,采用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保眼的共42例,D期18例中11例保眼成功,E期24例中4例保眼成功。治疗成功与失败患儿的初诊时间和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眼内肿瘤的位置将42例患儿分为3组,分析显示即周边部(包括中周部)与后极部、后极部+周边部保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21)。42例患儿中4例死亡,均为肿瘤位置处于后极部的患儿,后极部与后极部+周边部2组之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综合治疗提高了RB患儿的生存率,但患儿的生存率和保眼率与其临床分期及肿瘤所处的位置高度相关。
- 路璐唐松郭慧刘桂琴赵东升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预后因素
-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及术后弱视治疗分析
-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防治弱视的重要性。方法 对我院5年来共收治先天性白内障患儿56 例(80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 组)25 例(36 眼)、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后...
- 路璐
-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弱视
-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诊治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诊治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共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三家医院诊断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患者共14例(14只眼)。平均年龄62.86(73.7±7.2)岁。起病时间为白内障术后(10.6±4.0)d,其中术后2周以内发病共13只眼(92.86%),仅1例患者术后40d发病为迟发性眼内炎。合并全身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患者共4例(28.6%)。针对不同阶段的感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11例患者行标准的玻璃体腔取材并注药,其中2例患者培养阳性。4例患者行了前房冲洗术,3例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2例患者行人工晶状体取出。除1例患者不配合视力检查外,入院时视力≥0.02者仅3例(3只眼),而<0.02者共10例(10只眼);出院时视力≥0.02共8例(8只眼),10例(76.9%)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3例患者视力无改变。所有患者炎症均得到控制,均保住了眼球。结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根据不同感染阶段积极治疗可保住眼球,且视力可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 吕炜亮路璐刘欣华吴峥峥张静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眼内炎
- 早期前房穿刺及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持续性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早期前房穿刺及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持续性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病例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0例(50只眼),入院后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前房穿刺术,必要时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降低眼压,待眼压控制后,1周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50只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入院时平均眼压(43.12±9.35)mm Hg,术后6个月降低至(13.91±4.65)mm Hg。术前和术后1、3、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2.332,P=0.000)。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术后6个月50只眼房角全部开放。结论早期前房穿刺及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持续性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及时有效控制眼压、加深前房、增宽房角、提高视力。
- 孙良南陈璐胡慧玲路璐申晓丽朱远飞刘欣华
- 关键词:前房穿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 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发生角膜溃疡的特殊原因及处理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上睑下垂术后角膜溃疡发生的特殊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眼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进行的上睑下垂矫正术89例(110眼),其中5例(6眼)发生了角膜溃疡,分析其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5例(6眼)发生角膜溃疡,3例是因为术后下睑倒睫加重而引起,1例与心因性疾病有关,1例是因为脑膜瘤术后,角膜营养不良引起。进行了睑裂缝合、营养角膜、对症治疗等处理,患者角膜均恢复透明,上睑下垂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上睑下垂患者虽然在术前、术后均采取措施避免角膜溃疡的发生因素,但还是有少数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溃疡,其原因并不常见。术前完善检查,术后出现溃疡后积极处理,是可以避免或治愈角膜溃疡的。
- 叶琳彭云王媛路璐郭萍曾琨
- 复发性葡萄膜炎并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一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患者,男,41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周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自诉1年前左眼曾有视力下降病史,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明)后病情好转,此次发病后曾在外院以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疗效不佳.患者无全身疾病史及眼外伤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0.3,双眼视力均不能矫正;双眼指测眼压正常,裂隙灯显微镜下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照相可见双眼视盘旁放射状皱褶,视盘及黄斑区水肿(图1A).
- 柯瑞莉路璐唐松
-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双眼视力并发裂隙灯显微镜药物名称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0例(34只眼)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治疗后3~12个月随访,采用最佳矫正视力表检测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值,使用同一设备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TM)值,详细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0例患者共实施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88次,每只眼注射次数1~6次,平均注射次数(3.4±10.5)次,其中注射≥2次26只眼。注射后有2例2只眼发生结膜下出血,但未见积血等并发症,未经处理后自行消失;另有部分患者自述注射后眼部有短暂异物感,24 h后逐渐消失且并无其他不适感。治疗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BCVA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 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的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患者的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主观感受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后所有患者的CTM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路璐唐松郭慧王媛
- 关键词:黄斑厚度矫正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