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娜 作品数:6 被引量:67 H指数:3 供职机构: 航天中心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结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113例(131条肢体)接受大隐静脉射频消融、点式剥脱、硬化剂注射术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为观察组,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63条肢体)行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点式剥脱、硬化剂注射术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OLYMPUS双极射频热能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系统,在彩超引导下闭合距离隐股静脉瓣1~2cm的大隐静脉膝上主干,其余浅表的曲张静脉采用点式剥脱、硬化剂注射治疗;对照组于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上方切开0.3cm切口,游离、显露、结扎、切断远端大隐静脉主干,其余曲张静脉采取点式剥脱结合硬化剂注射术,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3例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点式剥脱切口处红肿、硬结等炎症表现,3例患者出现大隐静脉主干部分再通,4例术后出现局部麻木等隐神经损伤症状,26例患者术后大腿瘀斑,6例患者术后穿支浅静脉曲张复发,平均住院时间(3.7±0.4)d。对照组无主干再通,7例患者术后即出现隐神经损伤,3例患者术后小腿浅静脉曲张复发,63例患者术后换药均带有不同程度皮下瘀斑,6例出现切口周围炎症表现,平均住院时间(5.3±1.2)d。两组患者大隐静脉损伤及皮肤瘀斑情况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相比,射频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手术成功率及闭合率高、复发概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邵长刚 王斌 迟国庆 史瑞娜 刘浩 丁明超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 射频消融 硬化剂注射术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在髂总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抗凝血酶Ⅲ在髂总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髂总静脉狭窄患者120例,根据病人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n=60)和无DVT组(n=60),检测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的水平,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水平在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结果髂总静脉狭窄合并DVT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DVT组,叶酸、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无DVT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抗凝血酶Ⅲ呈负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ROC曲线分析中,同型半胱氨酸在合并DVT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界值取14.00μmol/L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76.7%。叶酸在合并DVT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界值取8.17mmol/L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81.7%。抗凝血酶Ⅲ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界值取79.0%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7%、80.0%。三者联合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3%和75.0%。联合检测分别与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比较的面积差异为0.082、0.146和0.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水平可作为评估患者髂总静脉狭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能力,在DVT的早期筛查中有重要诊断价值。 迟国庆 王斌 史瑞娜 宋文杰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肾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后分肾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肾动脉支架置入(PTRA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进行PTRAS手术的ARAS患者31例,均为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PTRAS的成功率,以及血压、降压药种类的变化;应用肾动态显像评估分肾肾小球滤过率(SKGFR)的变化。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手术严重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随访,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种类较术前均明显降低,血肌酐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术后3、6、12个月支架侧的SKGFR、总GFR较术前明显升高,而非支架侧SKGFR与术前无明显变化。将支架侧术前SKGFR的值以20 ml/min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SKGFR≥20 ml/min共15例,SKGFR<20 ml/min共16例,分析两组术前、术后SKGFR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术前SKGFR≥20 ml/min的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3~12个月支架侧的SK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前SKGFR<20 ml/min的患者,术后3~12个月支架侧的SKGFR较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RAS治疗ARAS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支架侧的分肾功能明显改善,肾动脉狭窄侧的SKGFR越小,其术后肾功能改善的越明显。 王斌 丁明超 陈晓霞 迟国庆 史瑞娜关键词:肾动脉狭窄 肾动态显像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观察 2022年 探析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采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区别以对照组(n40,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n40,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区分,对比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指标、神经功能(NIHS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TT较低,rCBV、rCBFV等较高(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颈动脉狭窄范围明显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采取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脑血管关注以及神经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史瑞娜 刘妍萌 杨富强关键词: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远期复发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治疗的268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予显微手术治疗,对手术的切除程度、术后死亡率、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肿瘤复发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不同范围切除术后,患者KPS对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WHO分级越高,其术后复发率越高;海绵窦侵犯患者术后复发较海绵窦未侵犯患者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脑膜瘤间变型及非典型性患者术后的复发率较良性脑膜瘤患者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P<0.01)。结论鞍旁脑膜瘤患者首选治疗为显微手术全切除,海绵窦受侵患者术后应予密切随访观察,脑膜瘤间变型及非典型性患者的复发风险较大,应于术后进行常规放射治疗。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远期疗效显著,应予推广。 杨富强 史瑞娜 林贵军关键词:肿瘤复发 显微手术 鞍旁脑膜瘤 疗效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00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其中88例设置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11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观察组效果评分为3.87±0.03,高于对照组3.24±0.05(P<0.05);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为3.18±0.03 min和1.39±0.02次/d,均低于对照组3.62±0.07 min和2.81±0.03次/d(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积指数分别为0.78±0.02 P a o s,0.33±0.02 L/L和7.13±0.04(P<0.05),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流变学指标。 史瑞娜 杨富强 李镝 卢翠莲 纪红关键词: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不稳定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