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建军 作品数:15 被引量:72 H指数:6 供职机构: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改良式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后气道狭窄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改良式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IPDT)治疗后出现气道狭窄的原因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经IPDT治疗的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2例患者实施IPDT后28~120d,1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2例呼吸喘憋、插入吸痰管困难、套管渐浅置,6例安全拔管后吸气时切口内陷,4例不能耐受套管而拔管后出现发作性呼吸困难及喘憋。纤维支气管镜检示12例气管狭窄,主要见切开处出现明显的肉芽增生。感染(12例痰培养致病菌均阳性)、瘢痕体质(瘢痕体质史4例)、年龄﹥75岁(4例)、术中机械性损伤及胃食管反流等因素是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DT)术后气管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气管狭窄的风险。结论 IPDT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术后创伤较小,且伤口的愈合处较为美观,可减少PDT传统方法造成气道狭窄的风险程度。 景建军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 改良式 气道狭窄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有创通气治疗危重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5例急性呼衰患者。对65例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测定治疗前、治疗后6h动脉血乳酸及动脉血气,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15例),以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限,分为高乳酸清除率(≥10%)组(46例)和低乳酸清除率(<10%)组(19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比较,治疗前动脉血乳酸、APACHE II评分、p H值、Pa O2、Pa CO2及氧合指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6h后,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比较动脉血乳酸、Pa O2、Pa CO2及氧合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但是p H值、APACHEⅡ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27%±9%)明显高于死亡组乳酸清除率(12%±4%),有统计学差异(<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15.21%)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42.10%),差异有统计学(<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范丽丽 景建军 唐广宁 陈彬关键词:乳酸清除率 有创机械通气 预后 监护室使用呼吸机发生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究监护室使用呼吸机发生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有效帮助。方法:收集我院2015-01-01-2016-12-31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者150例,按照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08例,住院期间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观察组42例,住院期间已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病原菌特点以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从42例已发生VAP的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病原菌83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27.71%)、表皮葡萄球菌(14.46%)、铜绿假单胞菌(18.07%)、鲍曼不动杆菌(19.28%)。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磺胺甲噁唑、罗红霉素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而对替考拉林、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等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具有较强耐药性,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具有较强敏感性;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等具有较强耐药性,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具有较强敏感性。单因素分析显示VAP主要与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出现昏迷、是否开放式吸痰、是否应用抑酸剂、是否进行鼻胃管喂养、是否应用广谱抗生素、脑血管疾病有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无关。独立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较长机械通气时间、出现昏迷、开放式吸痰、应用抑酸剂、未应用广谱抗生素、患有脑血管疾病等因素为ICU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研究监护室病房内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景建军 何光辉 李晓峰关键词: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C-反应蛋白预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并迟发性脑病的价值 2019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的变化及其预测迟发性脑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近三年108例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按程度分为轻度中毒组(52例),中度中毒组(24例),重度中毒组(32例)。比较入院第1d、3d、5d组间患者CRP值;并按照CRP值将其分为CRP正常组(40例),CRP轻度升高组(32例),CRP重度升高组(36例),随访其迟发性脑病发生情况。结果入院第1d,轻、中度中毒组CRP值与重度中毒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后3d,重度中毒组CRP值高于轻、中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患者CRP值高于轻度中毒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5d,重度中毒组CRP值高于轻、中度中毒组患者(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C-反应蛋白数值明显升高。CRP值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迟发性脑病存在正相关(r=0.457, P<0.01);其预测急性一氧化为预测迟发性脑病的监测指标之一,且其灵敏度较高,有一定的特异性,在预测与诊治一氧化碳中毒并迟发性脑病患者时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张振贵 景建军 俞作发 杨翌承 李剑峰 汪学琴 梁彦平 何光辉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C-反应蛋白 预后 迟发性脑病 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短期并发气管食管瘘3例 被引量:3 2009年 唐广宁 景建军 吴治龙关键词:食管气管瘘 肺部感染 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在抢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8年 唐广宁 吴治龙 景建军 刘丽疆 侯超 王利剑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 重症患者 SELDINGER 抢救 气管切开术 微创技术 肌酸激酶与一氧化碳中毒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2016年4月~2018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198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根据中毒的临床表现,划分为110例轻度中毒患者,49例中度中毒患者,39例重度中毒患者;根据肌酸激酶值可划分为肌酸激酶值正常组136例,肌酸激酶值轻度升高组29例,肌酸激酶值重度升高组33例。观察分析其预后情况以及对肌酸激酶值进行预测的应用价值。结果比较肌酸激酶值,重度中毒患者明显高于轻度以及中度中毒患者(P <0.05),而轻度中毒患者则明显低于中度中毒患者(P <0.05)。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中毒程度同肌酸激酶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预测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3.3%、73.3%、100%。肌酸激酶值正常组心肌损伤、肾衰竭、呼吸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肌酸激酶值轻度升高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9%,肌酸激酶值重度升高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经比较(P <0.05)。结论对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动态检测肌酸激酶值指标水平可以作为其并发症监测指标之一,且同中毒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一定的特异性,在临床中具有预测价值。 张振贵 俞作发 李剑峰 汪学琴 景建军 梁彦平 何光辉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肌酸激酶 并发症 预后 炎症因子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PCT、WBC、CRP)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急救中心、按统一诊治标准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3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A组(轻度中毒)58、B组(中度中毒)41例、C组(重度中毒)31例。同时,选取同时间段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检查所有入选者PCT、WBC、CRP、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等情况。结果:病情严重程度与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相关性。病情严重程度与WBC、C反应蛋白水平为正相关关系(r=0.85、0.81,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与一氧化碳中毒轻、中、重度之间正相关(r=0.91、0.89,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中毒、就诊、症状改善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毒、就诊、症状改善时间与一氧化碳中毒轻、中、重度之间正相关(r=0.95、0.89、0.85,P<0.05)。结论:WBC、CRP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毒、就诊、症状改善时间与中毒轻重情况正性相关。能够作为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分级及预后预测的辅助指标,特别是在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景建军 张振贵 俞作发 沙瓦尔·妮莎 李剑峰 何光辉关键词:炎症因子 SOFA评分 一氧化碳中毒 预后 反复心搏骤停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1例 被引量:3 2017年 心搏骤停(CA)是最严重的临床急症,高质量的心肺脑复苏(CPCR)是最为有效的抢救方法.常规心肺复苏(CPR)30 min无效后,延长复苏时间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如何提高超长CPR患者出院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新疆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收治1例发生2次CA的患者.该患者于2002年因急性心肌梗死(AMI)突发阿-斯综合征,经35 min CPR成功后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 h临床判断再通,住院25 d痊愈出院.2016年患者再次发生CA,经185 min CPR成功后发生CA后综合征,经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调节置换液温度至35℃,达到脑保护目标温度管理(TTM)要求,持续亚低温治疗7 d,患者住院75 d临床痊愈出院,随访9个月日常生活自理,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本文详细介绍该患者救治经过,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何光辉 梁彦平 景建军 李晓峰 金鑫 杨翌承 吕仕彬 陆娇娇关键词:心搏骤停 溶栓治疗 连续性血液净化 1840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分析1 840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石河子市120调度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调取2015—2017年数据,对1 840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呼叫时间、死亡原因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死亡患者≥71岁患者占比最多(65.92%);去除猝死及原因不明的死亡(89.35%),死亡原因位居前3位的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3.48%)、创伤(2.72%)、肿瘤晚期(2.17%);各年度及合计死亡人数每天分布最高时间段均为08:00~09:59,分布最低时间段集中在00:00~05:59;依据圆形统计分析出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高峰时间和时段分别为13:20和05:54~21:56。结论本地区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以男性和≥71岁患者为主,一天中以05:54~21:56较密集,但集中趋势不明显,急救人员任何时间点都应该提高警惕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发生,对死亡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创伤等应采取干预措施,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李海燕 焦盼盼 卫鹏羽 何光辉 朱晓凤 景建军关键词:院前急救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