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东
- 作品数:81 被引量:579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后瓣口面积及血液动力学改变间相互关系研究被引量:8
- 1996年
- 自1992年11月至1994年6月,8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在本院接受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TMC),其中男性24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0.7±9.6岁(20~62岁)。均于PTMC前后经超声心动图测二尖瓣口面积(MVA)、跨二尖瓣压力阶差(MPG),术中测肺动脉压力(PAP)及左心房压力(LAP)。结果:PTMC术后,MVA显著增加(P<0.001),MPG、PAP及LAP均显著降低(P<0.001);MVA平均增加100%以上,PAP和LAP平均降低30%~40%,MVA增加百分数(△MVA)与PAR(△PAP)或/和LAP降低百分数(△LAP)间大致呈3:1比例,△LAP与△MVA有显著相关性,,r=0.25,P<0.05;△PAP与△LAP间也有非常显著相关性,r=0.52,P<0.001;由△LAP可分别判断、推算△MVA及△PAP。结论:本研究提示,PTMC后LAP降低百分数与MVA增加百分数及PAP降低百分数显著相关,由前者可推测后二者变化,可使PTMC效果的判断更简明,并建议将LAP降低1/3作为PTMC成功的主要标志。本研究结果有明显临床实用价值,对国内基层医院开展此术更具?
- 张维东张金荣杨燕斐刘晓惠朱小玲张桂珍张燕吕树铮吴学思陈湛
- 关键词: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二尖瓣口面积
- 胸痹心痛的临床证型与部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0
- 2005年
- 目的 明确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对胸痹心痛的证型影响 ,以寻找胸痹心痛的辨证客观化的宏观指标。方法 对 3 75例胸痹心痛病人进行辨证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比分析冠心病的不同危险因素对证型的影响。结果 女性阴虚证和气滞证的比例高于男性 ,男性血瘀证 (5 2 .1% )显著高于女性(3 1.5 % )。男性冠心病组的血瘀证显著高于男性非冠心病组和女性非冠心病组 (P <0 .0 5 )。冠状动脉狭窄组的女性的阴虚证和气滞证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女性的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的阴虚证显著高于男性正常组。虚证组的体重指数、发病年龄、胸痹心痛病程均分别低于虚实夹杂证 (P <0 .0 5 )。内向组的气滞证显著高于性情平和组和性情急躁组 ,而痰浊证则显著低于后两组 (P <0 .0 5 )。性情急躁组的气滞证显著高于性情平和组 (P <0 .0 5 )。非吸烟者的阴虚证显著高于吸烟者 (P <0 .0 5 ) ,吸烟者的血瘀证和痰浊证高于非吸烟者。饮酒对胸痹心痛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影响。肉食嗜好组的痰浊证显著高于非肉食嗜好组 (P <0 .0 5 ) ,肉食嗜好者的冠心病组和的痰浊证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 (Fat1c0 )和无肉食嗜好的冠心病组 (P <0 .0 5 )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证型分布无特殊性。结论 性别、体重指数、患病年龄、胸痹心痛病程。
- 李健丁邦晗张敏州张维东张崟马长生
- 关键词:胸痹心痛证候研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客观化
- 经皮冠状动脉导丝回撤致右冠状动脉损伤、猝死一例
- 2006年
- 张维东王伟庆
- 关键词:冠状动脉损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导丝猝死梗死后心绞痛
- 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多重并发症成功处置一例
- 2005年
- 张维东
- 关键词:介入治疗右冠状动脉入院胸痛左室收缩功能冠状动脉造影
- 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初步评价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例支架内再狭窄且有临床缺血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共置人支架34个,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部分患者进行冠造复查。结果:全部支架均成功置入,术中和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平均随访3—15(8.6.±2.2)个月,临床随访率93.8%(30/32),造影随访率78.1%(25/32)。随访期间,1例术后第3个月行冠脉造影示支架内完全闭塞,考虑为迟发型血栓形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第3天死亡,余冠脉造影无支架内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3.3%(1/3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3.3%(1/30),再次再狭窄率3.3%(1/30)。结论: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安全、有效,能有效预防、治疗再狭窄。
- 高阅春何继强李峥吴长燕张晓玲李宇赵华汪烨韩智红张维东陈方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再狭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西罗莫司
- 介入性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比较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远期预后以及实施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后者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资料与方法959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其中单支病变组(single-vessel disease,SVD)362例,多支病变完全性血运重建组(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291例,多支病变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306例,对比分析3组患者PCI手术后2.5年随访结果。结果与CR组比较,IR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3支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数量均高(P<0.05),病变数目少而平均置入支架数多(P<0.05)。SVD组冠状动脉病变平均狭窄程度重而植入支架长度和直径均小于另两组(P<0.05)。IR组再发心绞痛(P<0.05)、再次血运重建比例(P<0.01)和MACE事件发生率(P<0.05)均显著高于另两组。结论通过行PCI术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长期预后效果与单支病变者类似,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 罗亚玮陈方张维东高阅春张晓玲李峥何继强李宇韩智红赵华汪烨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运重建血管成形术
- 2型糖尿病对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DM)对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ULM)病变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11例行左主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ULM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按照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2组,DM-ULM组68例,对照组(非DM-ULM组)143例.研究糖尿病对药物洗脱支架治疗ULM病变远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DM-ULM组年龄大,男性少,高血压和脑卒中比例高,冠状动脉SYNTAX积分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9 ±14.6)比(23.1±10.2);P=0.010].采用Log-rank方法 分析,DM-ULM组与对照组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18例(32.6%)比20例(16.7%)]、心肌梗死[9例(20.1%)比1例(0.7%)]、硬终点事件[13例(26.3%)比6例(6.5%)]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LM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多.糖尿病是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ULM病变后远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硬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 张晓玲罗亚玮陈方张维东任学军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糖尿病
- 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96例高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狭窄≥75%而行支架植入术,观察生化指标,比较桡动脉、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分别为76.1%,39.6%。术后B型钠尿肽、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较术前改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桡动脉、股动脉入径组钙化病变、分叉病变比例分别为51.7%/60.3%,52.6%/52.6%,桡动脉入径组外周血管损伤较股动脉入径组低(6.89%∶23.7%)(P<0.01),手术时间、术后观察时间较股动脉入径组短(P<0.05或<0.01)。结论:高龄患者选择桡动脉介入术可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显著提高老年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期治疗风险小,病死率低。
- 吴长燕陈方张维东李海宴张晓玲高阅春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
- 平面QRS-T夹角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不全的评估价值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从而探索一种陈旧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心功能不全的心电图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的陈旧性心梗患者,心电图机自测QRS波向量与T波向量,计算出平面QRS-T夹角,测量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 1000例陈旧性心梗患者,平面QRS-T夹角为88.5±50.6°。平面QRS-T夹角与LVEF负相关(r=-0.406,P(0.01),LVEF越低,相关越密切。分别以平面QRS-T夹角(80°、(90°、(100°为界定点进行分析,其中平面QRS-T夹角(90°诊断心功能不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强(76%,74%)。结论平面QRS-T夹角与陈旧性心梗患者的LVEF呈负相关。
- 李艳红任学军韩智红王云龙陈方张维东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电图
-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预测因素的探讨被引量:11
- 2000年
- 目的 为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并随访冠脉造影的病例 6 2例 ,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再狭窄组 33例 ,无再狭窄组 2 9例 ,并分别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特点、血管病变特征及术后即刻血管并发症。结果 再狭窄组病人合并有糖尿病史比例较无狭窄组明显增多 (30 3%∶6 9% ,P <0 0 5 ) ;再狭窄组前降支及开口病变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狭窄组 (81 8%∶5 9 4% ,P <0 0 5 ;2 1 7%∶6 3% ,P <0 0 5 )。再狭窄组的长支架 (≥ 30mm)、单支血管多支架及小支架比例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 (2 2 7%∶5 0 % ,P <0 0 1;40 5 %∶15 6 % ,P <0 0 5 ;2 7 2 %∶2 5 % ,P <0 0 5 ) ;再狭窄组病人的支架边端残余狭窄≥ 2 0 %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2 4 3%∶3 1%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病人合并糖尿病史、前降支、开口病变、长支架、单支血管多支架。
- 陈韵岱吕树铮张金荣刘文娴柳弘朱小玲张维东
-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术支架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