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震
- 作品数:52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从订定篇题看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整理被引量:1
- 2015年
-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是关于其生平与文学活动最基本的史实,但在其旧体诗词的整理工作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尚未厘清,如何订定作品篇题便是其中之一。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基本上不是为发表而作,许多只是诗人自己的抒情、感怀之作,与友朋之间的唱酬、交往之作,诗成时常常没有篇题。以至于今,许多作品的篇题五花八门,且多有异题同篇者。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改变这些乱象,需要规范相关问题的解决,尽快地将史实梳理清楚。
- 蔡震
- 关键词:篇题
- 郭沫若研究三议被引量:2
- 2008年
- 2008年,是郭沫若逝世30周年。30年来,随着社会学术思想领域的日趋活跃,关于郭沫若研究的学术纷争也不断产生,近年来更是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状况——拥护者竭力论证和维护其革命文化旗帜的地位,反对者则列举其为文与为人的不足,对其极力否定。其实,作为"人"的郭沫若,"既不像天使那样纯洁,也不像魔鬼那样邪恶,无论是对其神圣化,抑或妖魔化,都是对真实郭沫若的一种遮蔽"。从这一立场出发,本刊约请了几位郭沫若研究方面的专家,分别就目前郭沫若研究存在的问题、郭沫若的自我定位与我们对郭沫若的定位、郭沫若的性格侧面、郭沫若研究的双重祛魅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还原作为"人"的郭沫若与作为学术对象的郭沫若。
- 蔡震
- 关键词:郭沫若研究新文学
- 郭沫若著译作品盗版本的考察辨析(上)被引量:1
- 2015年
- 郭沫若著译作品的出版,是郭沫若文学活动和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而在考察梳理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的时候,有一个情况特别需要关注,即,郭沫若著译作品的盗版本问题。盗版本书是郭沫若著译作品出版过程中一个相当突出,而又难有定说,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它会直接影响到对于郭沫若的生平活动,尤其是其创作著述活动的历史记述,需要予以甄别、辨析。
- 蔡震
- 关键词:出版过程文学活动
- 郭沫若笔名谈
- 2022年
- 一张名片郭沫若纪念馆藏有一张郭沫若的名片,竖行繁体字:右上台头两行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间为姓名,清楚地印着“郭沬若”,左下角文字为“四川乐山”(见图片)。我是最近翻检资料才看到这张名片,在这之前,正在考虑新近一篇考察郭沫若一首佚诗的文章最后遗留的那个问题:“昧若”,是否就是郭沫若所署笔名?
- 蔡震
- 关键词:佚诗繁体字笔名名片
- 郭沫若与孩子剧团及抗战戏剧被引量:4
- 2015年
- 郭沫若将两个活动在民间的孩子演剧团体收编入三厅编制,既是其个人情感的推动,亦是抗战现实文化需求的促成。它从侧面反映了戏剧之于抗战文化的重要作用。戏剧(曲)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社会,一直都是广大农村、乡镇地区文化阅读的主要方式。所以抗战一开始,戏剧演出的形式就成为从官方到民间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手段。戏剧(包括创作、演出)在抗战的社会责任担当中有力地激励着士兵和平民大众坚持抗战的信念与意志,将文艺的宣教作用发挥到极致。戏剧,尤其是更容易贴近现实的话剧艺术(包括与话剧形式相似的街头剧、活报剧等),也被这样的时势推动而发展着。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前所未有地为广大民众所接受。郭沫若正是因此而选择了戏剧作为文学创作新的发力点,并成就了其历史剧创作的辉煌。
- 蔡震
- 关键词:孩子剧团抗战戏剧
- 《女神》对大自然的诗性感悟与日本文化被引量:1
- 2005年
- 感受大自然诗性的内容和品格,是郭沫若作为诗人一个突出的特点。讴歌大自然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表现其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同时,在这之中又特别显现了郭沫若与日本文化之间的联系。
- 蔡震
- 关键词:《女神》日本文化
-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若干史料、史事的考辨被引量:5
- 2004年
- 蔡震
- 关键词:史料史事流亡考辨生平疏误
- 郭沫若又一首寺字韵诗考被引量:1
- 2020年
- 在“卢沟桥事变”80周年纪念之际,曾有一首郭沫若的佚诗被披露出来,是郭沫若1939年书赠一位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校友的诗。因是一件文物,所以并无整理出的文本及相关资料刊出。该诗无题,诗文及落款如下:九大今中小野寺,诱和惯写怪文字。我辈恨之澈骨深,学部虽殊心不异。同窗健者来巴岷,聚谈同乐气訚訚。可怜孺子号龙象,俯首附敌如犬驯。流芳遗臭各千载,薰莸一器难同在。今晨闻刺丁默邨,明朝定死周佛海。侈谈南阙贵公卿,闻警何人最心惊。防毒外衣兼面具,此公不便书其名。
- 蔡震
- 关键词:韵诗周佛海大学校友佚诗卢沟桥事变
- 郭沫若与日本文学二题被引量:1
- 2013年
- 日本文学在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构成。郭沫若与欧洲文学史上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的关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经由日本近代文化的中介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已经产生了掺入日本文化因素的变异。《女神》对于色彩的审美想象和表达独具特色,极富表现力,它们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具有较大的差异,明显是受到日本传统文化对于色彩的美学偏爱所影响。自然主义文学确立了日本近代文学观照人生,表现人生的审美态度;个性、自我,及其真实自然的表达。这就是郭沫若与其之间的精神联系。而在创作上,它们表现在郭沫若的"身边小说"中。
- 蔡震
- 关键词:自然主义日本文学
- 《驳〈说儒〉》的演变——郭沫若一文成三篇被引量:1
- 2019年
- 郭沫若的《驳〈说儒〉》原题作《借问胡适》,因两个同时涌出的写作动机而成文,文字虽都与胡适关联,但内容实相去甚远,所论涉及文化学术的不同领域。文章发表后文本曾有删削改动,亦有作者为之作序,却未曾刊出之事。作者后来在订定史学论集《青铜时代》时,只收录保留了该文的"驳《说儒》"其中的八节,"替鲁迅说几句话"、"论胡适的态度"两节则拆解删去,不复再现。还原最初的文本、史迹,可以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史实、史事,且能够保存原《驳〈说儒〉》完整的文本内容及相关信息。
- 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