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学东

作品数:32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文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诗歌
  • 7篇文学
  • 6篇诗学
  • 5篇代文
  • 5篇文革
  • 5篇文化
  • 5篇现代文
  • 4篇当代诗
  • 4篇当代诗歌
  • 4篇地下诗歌
  • 4篇新诗
  • 4篇文革地下诗歌
  • 4篇现代文学
  • 4篇现代新诗
  • 3篇语言
  • 3篇中国现代新诗
  • 3篇写作
  • 2篇中国当代诗歌
  • 2篇中国现代文化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机构

  • 28篇西华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8篇王学东
  • 1篇蔡震

传媒

  • 3篇诗探索
  • 3篇现代中国文化...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阿来研究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孝感学院学报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励耘学刊
  • 1篇中国语言文学...
  • 1篇“民国社会历...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初期《星星》诗刊的组织管理
《星星》诗刊作为新中国创刊最早的"专门的诗刊",我们特别关注她的"同仁色彩",认为她就是星星编辑部的"同仁刊物"。然而,作为四川省文联主管的"第二个刊物",她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官方刊物。《星星》诗刊的管理,除了有星星编辑...
王学东
关键词:三级管理
海外郭沫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执行会长蔡震被引量:1
2018年
在海外汉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郭沫若无疑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日本是海外郭沫若研究的重镇,他们研究郭沫若的学者比较多,而且持续、扎实地进行郭沫若研究,并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出版会刊,研究水平总体上比较高。中日两国的学者在做学问的路数上有所不同,当然也就各有长短。不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两国的郭沫若研究才可以有很好的交流和互补。
蔡震王学东
关键词:海外汉学郭沫若研究文化交流日本汉学
当下“自然中心主义”的诗学建构及反思——以黄恩鹏的散文诗创作为例
2018年
黄恩鹏不仅将"自然中心主义"作为他散文诗创作、诗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还数十年身体力行地"行走在自然的路上",在行走中践行了"自然中心主义"理论,这使他成为当下文学"自然中心主义"诗学追求的一个重要代表。他"自然中心主义"的诗学建构,本身就隐含着对现代性批判,特别是对"人类中心""理性中心"的现代价值的批判。然而,由于现实根基的缺失和"主体性"的消解,"自然中心主义"的文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就呈现出"宏大感"和"抽象感",也限制了他们走向更为丰富、复杂的世界。
王学东
关键词:自然中心主义主体性
“文革”地下诗歌的诗歌质态及其意义
2011年
在"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而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歌特质。地下诗人对于"诗歌"的定位和思考,展示了地下诗歌特有的诗歌质态,而且也灌注了地下诗人特有的生命体验。其中,"血诗"是对血腥的世界、血淋淋的世界的血意象的展示,是对权力暴行、迫害、杀戮等罪恶的全面揭露和展示;"野诗"凸显自我野性、原始力量,是对于生活、命运、世界的抗争和挑战;"无言之诗"是对诗歌自身、诗意、诗性力量的呼喊,是对人的赞美,由此绽放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呼喊。由此,地下诗歌中对于"诗歌"本体的思考,为中国现代诗歌贡献出了特有的诗歌质态,开拓了现代诗歌演进的新视野。
王学东
关键词:地下诗歌
巴蜀文化视野下的郭沫若文学思想
<正>1913年郭沫若离开成都,于1914年抵达日本东京,并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尽管东渡日本之后郭沫若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他文学创作,但蜀地的山水、风物、文化早己在郭沫若的心灵上打上了印记,时...
王学东
文献传递
现代作家“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及启示——以郭沫若为例
对于一个作家个体的成长来说,如果说正统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书面经验和理性感受,而地方文化则才是最至关重要的核心影响因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于地方文化的态度,才是现代作家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同时在建设具体的传统...
王学东
关键词:地方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文献传递
当代语言诗创作及反思——以周亚平语言诗创作为中心
2016年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语言诗写作是一个特别的、但是被我们文学史所忽视一个诗歌现象。一方面,语言诗是1980年代诸种诗歌形态中持续时间较长,参与诗人较多的一种。以语言为本体楔入诗歌,更新了中国当代诗歌语言,成为中国当代诗歌一次有价值的探索。另一方面,语言诗也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种重要走向。周亚平是中国当代语言诗写作中的一位代表性的诗人,而从周亚平出发对于语言诗的探索,既是对中国当代诗歌突围方式的反思与思考,也是对中国当代思想进路的一点考察。
王学东
关键词:当代诗歌
浅析多多的诗学观
2017年
面对当代语境,朦胧诗人多多以当代体验生命为核心的诗歌有着独特的当代特质,其独有的诗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正如黄灿然在《多多:直取诗歌核心》一文中所说,只有诗人多多的诗歌创作才命中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核心。
王学东
关键词:诗学观当代语境诗歌创作朦胧诗人现代新诗诗艺
“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及其问题
2011年
地下文学,属于"文革文学"的一部分,已引起了学界相当的重视。"不论是‘样板戏,、‘金棍子’姚文元或‘初润’或‘梁效’的‘大批判’,还是红卫兵文学,或是知青的地下文学,都是一座未曾发掘的地下文学库藏。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关于社会、政治形态的生动的文学说明,以及在那个异常年代普通人受压抑的心灵世界的了解,还可以得到无与伦比的审美变态的全部丰富性的启示。"在此库藏中,内容丰富,信息齐全,并且还有大量的史料掩埋在地下。而这些材料本身就是一个极端时代下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现。
王学东
关键词:文革文学中国当代诗歌姚文元蔡其矫诗潮
《星星》诗刊创刊始末被引量:2
2019年
1957年1月1日《星星》诗刊在成都创刊,虽偏居西部却与北京《诗刊》一起并列为新中国创刊最早的“专门的诗刊”①。《星星》诗刊是1956年中共中央所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产物,但其创刊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谈及《星星》诗刊创办的时候,有学者特别关注到她的“同仁”色彩:“这个刊物是一批青年诗歌爱好者创办的,在当时文艺报刊都是机关主办的情况下,这个刊物带有同仁办刊的性质”②,将目光锁定在白航、石天河、流沙河、白峡身上,认为《星星》诗刊的管理者只有这四个编辑,或者说《星星》诗刊就是这四个编辑创办的。其实作为一个省级刊物,《星星》诗刊的创办,并非简单的几个人、几句话就可以办起来的。
王学东
关键词:青年诗歌文艺报刊诗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