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 作品数:64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 深层理解:小说教学对话设计指向
- 2021年
- 小说教学对话设计应指向文本的深层理解。人文层对话设计,指向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并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技法层对话设计,指向文本的艺术特色,教学中应注重与作品的深层解读融通;模拟层对话设计,让学生获得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有效方法,直接反映着课堂"效益";创造层对话设计,引导学生有创见地解读文本,展现他们敏锐的洞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和创造性的想象,从而获得能力,培养思维。
- 管开兵李震
- 大数据时代的语文教学新形态被引量:1
- 2016年
- 大数据时代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命的活力。技术变革了语文教学,是革命性的巨变,也许我们还没有完全感觉到,但在循序渐进中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评价等,正在线上线下,形成一个语文教育教学新形态。聚焦于人的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基础,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用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 李震
- 关键词:教育理论书面语言自我发展言语发展文学网站
- 做优质的自己
- 2013年
- 做优质的自己,就是能从自己的生命本身出发。珍惜和利用自己的生命资源,滋养生命,不断地创造性地适应环境,不断地超越“当下”的自己。
- 李震
- 关键词:生命资源适应环境
- 体验:驶向彼在的意义之舟——《项脊轩志》教学突破
- 2019年
-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而教学现状是学生的体验失落,而没有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就不能形成深刻认知。什么是语言文字的体验?狄尔泰认为,"体验"特指"生命体验"。王一川认为:"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才是内心形成物。"(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体验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指向人的生命,具有生命活动的情感伴随和情感生成。
- 孙海莅李震
- 关键词:《项脊轩志》语言文字生命历程
-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唤醒被引量:4
- 2013年
- 汉字是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表意文字,其认知方式是由形直接到义,借助视觉系统进行文化传播。象形字是用模拟事物形象的方法造出的字,其形与义浑然一体。像《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的“山”“水”“龙”等,这些简单的汉字都是由具象图形抽象出来的,既有形态之美,又有深层意蕴。“山”是笔架之形,其本义是地面上有土石的隆起部分。
- 李震
- 关键词:教学过程唤醒语文《陋室铭》表意文字拼音文字
- 语文课堂共识及其教学实现
- 2023年
-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媒介,在学习过程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达成的一致认可,就是“课堂共识”。这种共识是理性的,形成了对学生价值观的改造,具有对话性、动态性、共融性、共进性、交往性和实效性等特点。课堂共识的形成需要引导学生唤醒学习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在“同化”和“顺应”中形成整体性力量。
- 吴艳李震
-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实现
- 生成教学空间: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指向被引量:2
- 2021年
-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利用插图生成多样的教学空间,使插图成为文本的有效补充和拓展。通过插图生成的教学空间,可以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加强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从而促进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 陈娟李震
-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空间
- 唤起学生生命的在场——以《社戏》教学为例
- 2020年
-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唤起学生生命的在场。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引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打开学生个体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促成学生生命与文本体验相融合,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 王晓青李震
- 关键词:学习情境生命在场
- 体验: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被引量:2
- 2011年
- 课堂回放《声声慢》教学实录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系故国,她一生坎坷却坚毅执著。她用七十余年的生命抒写了万世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这堂课,我们共同来"读"她的千古名篇——《声声慢》。(板书:读)一、初读:初味词情(生朗读)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 张长松李震
- 关键词:《声声慢》抒情中国历史教学实录课堂
- 在非连续性文本读写中培育跳跃性思维——以《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为例
- 2021年
- 跳跃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发散性思维,因此,它具备发散性思维的一般特征,如定向、新颖、层级、变通的特性。通俗地说,就是思维灵活、不呆板、有想象力且会变通、不拘泥。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恍然大悟,就是跳跃性思维最通俗的概括。在语文教学中,若在阅读时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开阔思维空间,进一步把握文章宗旨,而在写作时合理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练。
- 孙海莅李震
- 关键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散性思维闻一知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