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兰佳男

作品数:31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灌注
  • 8篇器官
  • 7篇器官捐献
  • 7篇捐献
  • 6篇供肝
  • 6篇公民
  • 6篇肝脏
  • 5篇脑死
  • 5篇脑死亡
  • 5篇肝移植
  • 4篇心脏
  • 4篇再灌注
  • 4篇再灌注损伤
  • 4篇逝世
  • 4篇内质网
  • 4篇缺血
  • 4篇家兔
  • 4篇灌注损伤
  • 4篇DCD
  • 3篇心脏死亡

机构

  • 31篇武汉大学
  • 21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1篇兰佳男
  • 21篇叶啟发
  • 17篇熊艳
  • 15篇王彦峰
  • 11篇钟自彪
  • 6篇范晓礼
  • 5篇范林
  • 5篇付贞
  • 5篇薛帅
  • 3篇乔兵兵
  • 3篇王忍
  • 3篇曾宪鹏
  • 3篇杨自轩
  • 2篇张洋
  • 2篇何重香
  • 2篇李玲
  • 2篇熊艳
  • 1篇李宁
  • 1篇涂强
  • 1篇陈治泉

传媒

  • 5篇武汉大学学报...
  • 4篇2013中国...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脏死亡过程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抑制线粒体融合造成肝脏损伤
兰佳男熊艳薛帅钟自彪王彦峰叶啟发
家兔肾脏在体低温机械灌注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学动物模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家兔肾脏在体低温机械灌注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该模型复制肾移植低温机械灌注过程,其特点是采用了在体自体肾移植方式,构建步骤包括:术前准备;麻醉、固定、备皮,常规开腹...
钟自彪叶啟发王彦峰王忍付贞张洋刘忠忠兰佳男杨自轩
文献传递
机械灌注流量、阻力系数与DGF发生率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究心脏死亡供肾机械灌注流量(machine perfusionflow,MPF)、阻力系数R与术后DGF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40例心脏死亡供肾机械灌注病...
兰佳男熊艳叶啟发杨自轩刘忠忠钟自彪王忍付贞张洋王彦峰李玲
PP2A在长时间冷保存导致DCD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佳选择,而器官短缺促使心脏死亡(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DCD)供肝大量应用于临床。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经济的供肝体外保存方式仍是静态低温冷储存...
兰佳男
文献传递
气管夹闭法家兔心脏死亡模型的建立
心脏死亡,是指心跳先于呼吸和脑功能的完全停止,常见于心脏本身的严重疾病或损伤。心脏死亡供体(donation aftercardiac death,DCD)是指处于心跳、呼吸停止,宣布死亡的供者。器官经历较长的热缺血时间...
兰佳男熊艳叶啟发杨自轩刘忠忠钟自彪王忍付贞张洋王彦峰李玲
乙醛脱氢酶2通过自噬修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随着我国公民器官捐献的快速发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器官已获广泛采用。为此,DCD供体的质量,包括如何保存、维护器官的质量亦成为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器官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乙醛脱氢酶2(ALDH2)可在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内的众多应激条件下为各种器官提供保护,自噬的激活与抑制也可在不同应激条件的器官保护中发挥作用,而ALDH2则可通过调节自噬减少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旨在概述这种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林丹妮向涛邱强民许俊杰钟自彪兰佳男薛帅胡前超王彦峰叶啟发
关键词:自噬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乙醛脱氢酶2再灌注损伤
细胞色素B5对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2015年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B5对脑死亡供者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30例临床脑死亡供者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样本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两组肝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两组肝细胞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B5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两组肝细胞细胞色素B5 mRNA的表达.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肝细胞TUNEL阳性率分别为15%和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肝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而细胞色素B5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细胞色素B5的下降与细胞色素C的升高有线性负相关性(R2=0.908 4);研究组肝细胞细胞色素B5 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死亡时供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细胞色素B5可能参与了脑死亡后肝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脑死亡状态下肝脏质量评估的新指标.
熊艳兰佳男范林钟自彪范晓礼涂强乔兵兵黄伟付贞王彦峰叶啟发
关键词:脑死亡肝细胞细胞凋亡细胞色素B5
289例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DCD)在肝移植应用中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89例)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100例)收治的289例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受者肝移植供者为脑死亡器官捐献(DBD)设为DBD肝移植组,77例受者肝移植供者为心死亡器官捐献(DCD)设为DCD肝移植组,170例受者肝移植供者为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BCD)设为DBCD肝移植组。手术方法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观察指标:(1)受者术后肝功能。(2)术后并发症。(3)随访结果即患者1、3年生存率。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内,每周随访1次;第4~6个月,每3周随访1次;第7~12个月,每1个月随访1次;而后每3个月随访1次,患者随访时间均〉36个月。随访内容为患者生存率。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结果(1)3组受者术后肝功能比较:DBD肝移植组、DCD肝移植组和DBCD肝移植组受者ALT分别由术前的204U/L、190U/L、204U/L变化至术后14d的154U/L、216U/L、153U/L,3组受者ALT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0,P〈0.05);TBil分别由术前的147μmol/L、95μmol/L、143μmol/L变化至术后14d的43μmol/L、100μmol/L、37μmol/L,3组受者TBil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55,P〉0.05)。(2)3组受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DBD肝移植组、DCD肝移植组、DBCD肝移植组受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1、8、4例,3、31、19例,6、29、45例,3组受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叶啟发胡前超钟自彪范晓礼闫晓敏张萌兰佳男王彦峰
关键词:肝脏疾病肝移植临床疗效
脑死亡状态下细胞色素B5在供肝的表达及意义
2016年
目的观察细胞色素B5在脑死亡时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将1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脑死亡8h组(n=5),对照组维持麻醉8h,脑死亡组采用渐进式颅内加压模型建立脑死亡动物模型,维持脑死亡8h,分别取肝脏标本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Western blot、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色素B5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结果脑死亡组相对于正常组,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比(10±2)%,P〈0.05]。同时脑死亡组肝脏组织细胞色素B5的表达水平下降[(70±2)%比100%,P〈0.05],细胞色素C表达上升[(130±3)%比1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色素B5可能在脑死亡后肝脏损伤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兰佳男熊艳范林王彦峰叶啟发
关键词:肝移植脑死亡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异种移植被引量:2
2023年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于2015年1月全面进入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为来源的器官移植新时代,经过八年的改革实践及两年的专项整治,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呈现出快速、跨越式发展,并迈入法制化、伦理化、科学化、规范化道路,与国际同轨,展现出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位居亚洲第一、国际第二位,实现量质双升,并受到国际移植社会高度赞扬和支持。然而供受者的数量差异仍是器官移植医师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异种移植的发展可能是缓解器官短缺现状的有效手段,其临床推广需克服跨物种之间基因差异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就我国目前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现状以及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叶啟发兰佳男
关键词:器官捐献异种移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