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雄

作品数:29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8篇地震
  • 10篇地震前
  • 10篇地震前兆
  • 10篇震前
  • 10篇前兆
  • 8篇地震预报
  • 7篇强震
  • 3篇地震预测
  • 3篇非均匀
  • 3篇非均匀性
  • 2篇地震带
  • 2篇地震活动
  • 2篇短临
  • 2篇震源
  • 2篇强地震
  • 2篇强震前
  • 2篇中强地震
  • 2篇危险区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位

机构

  • 16篇中国地震局
  • 15篇国家地震局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作者

  • 29篇李志雄
  • 7篇高旭
  • 4篇李宣瑚
  • 4篇马丽
  • 3篇高荣胜
  • 3篇王晓青
  • 3篇陈学忠
  • 2篇张立人
  • 2篇李献智
  • 2篇焦明若
  • 2篇张国民
  • 2篇傅征祥
  • 1篇崔子健
  • 1篇杨敬宇
  • 1篇陈建民
  • 1篇宋治平
  • 1篇陈棋福
  • 1篇杨渝钦
  • 1篇丁鉴海
  • 1篇李志雄

传媒

  • 8篇地震
  • 5篇中国地震
  • 5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震科技情报
  • 2篇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山西地震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5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 4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8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分形处理方法被引量:5
1994年
本文从自仿射分形的角度探讨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分形处理方法。在对自仿射分形的分维量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较为适用的分形方法和满足计算需要的样本点数。从对部分水氡和地电阻率资料进行的处理分析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可用分形方法处理分析,分维值(或H值)可反映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其作为一个无量纲量为综合对比分析各类前兆现象,探讨地震前兆场的复杂性特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陈棋福马丽陈建民李志雄
关键词:地震前兆观测数据
大灰厂跨断层形变资料的地震信息识别被引量:4
1995年
利用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断层蠕动模型在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大灰厂台跨断层地形变资料在1989年大同地震前后出现的较大幅度变化进行了异常属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个时期的异常变化尽管叠加有一定的降雨影响,但蠕动模型计算得出的地表变化理论值与实际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符合,显示出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八宝山断层局部地段在大同地震前后可能存在着与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及应力调整有关的构造活动。
李志雄吴邦素高旭
关键词:断层蠕动地震前兆信息识别
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00年
给出一个描述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的参数 CV 值. 研究了华北北部地区6 级左右强震前水氡与电磁波观测值异常的时空分布非均匀性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在强震前,水氡与电磁波观测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CV 值有明显的升高过程.这说明, 震前短临地震前兆异常在空间上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强, 变得更加不均匀. 这可能与地壳应力场的增强过程有关. 如果这个结果得到进一步证实, 不仅有助于认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 还对地震预报具有现实意义, 并将为充分利用现有前兆资料进行地震预测研究, 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陈学忠王晓青李志雄宋治平焦明若侯健盛
关键词:华北北部强震非均匀性地震前兆
从能量释放动态过程进行震源机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从能量释放动态过程进行震源机理的实验研究郑熙铭1)高后秀2)杨渝钦2)杨敬宇2)李志雄3)1)中国天津300201天津市地震局2)中国天津300072天津大学3)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主题词地震活动震源机理动态过程相似性实验研究震源机理的研...
郑熙铭高后秀杨渝钦杨渝钦李志雄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动态过程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及其前兆特征
1996年
1989年10月18~23日在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最大震级为Ms6.1。这次地震是在华北地区1966~1976年强震活动高潮之后,在连续10a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平静背景上发生的。由于本区观测台网较为密集,因而在震前观测到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通过对这些前兆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大同—阳原盆地加速下降后(震前2~3a),在前兆中长期—中期阶段,前兆异常由震源区向远区扩展(135→330km),在前兆异常的短期阶段,大部分异常从远场逐渐向孕震区收缩。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的孕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大同—阳高孕震区地壳内存在断层面的障碍体或硬包体,它们具有较强的抵抗变形的能力,从而使得该区的应力随时间不断积累,在此过程中,周围地震的发生对其应力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使其增加,如渤海地震,有的使其减小,如邢台地震,到1985年前后。
李志雄高旭张永仙渠淑卿
关键词:地震前兆地震孕育地震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
1995年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李宣瑚李志雄
关键词:地震预报地震前兆前兆标志
地壳极限应变与危险区强震发生的概率估计被引量:4
1991年
本文在中国、日本与美国的破坏性地震极震区的地壳形变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用维布尔分布确定了适用于中国的地壳极限应变值为5.25×10^(-5)±2.27×10^(-5)。同时根据文献[2]所确定的17个一级危险区与6个二级危险区中各区的形变速度梯度值与历史地震活动资料,按维布尔分布确定了各危险区未来10—20年内发生强震的累积概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有二个地区累积概率已高达0.70以上,还有五个地区累积概率在0.30~0.70之间,同时对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地震与1990年青海共和-兴海地震进行了内符合检验,发现这两个地区到发震时的累积概率均超过了0.54,因而初步显示出本方法的有效性。
张郢珍张立人粟生平李志雄
关键词:地震
地震非均匀度的研究及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54
1994年
室内岩石破裂实验表明,主破裂前声发射事件在时间分布上随着应力增强存在着均匀—非均匀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个能够有效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地震非均匀度(GL值)。据对中国大陆1920年以来43次M_S≥7.0大震震前5年GL值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除少数边界附近的大震外,所有7级大震震前1—3年,在震中一定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活动均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值大于1.0);同时,大震震前GL值空间扫描图象显示出,GL值的高值区(GL>1)与未来大震震中密切相关。GL值的提出为强震中期预报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李志雄高旭
关键词:地震强震
华北地区主要地震带中强震潜在危险性估计被引量:5
1993年
从华北地区五条主要地震带上的中强地震资料人手,结合对各地震带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已有认识,对各地震带带内未来5-20年内中强地震活动危险性及带内不同地段地震迁移概率进行了定量估计。震例检验结果表明,文中所用的对地震带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计算、危险性排序和对各带带内地震迁移场所有概率估计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测结论可以作为未来华北地区中长期强震形势估计的参考依据。
李志雄李献智傅征祥
关键词:地震带强震危险性
我国大地震发生后继发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1992年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M_s≥6.0级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大地震发生后一定时间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减震作用,并计算出了大震发生后继发性强震的时空累积概率。结果表明,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发生后在一定时间、空间尺度范围内对后续强震的发生具有比较明显的缓解作用,这是由于大地震造成的破裂释放了震源及周围区域长期积累的大部分应变能,从而大大减弱了这个区域一定时间尺度内再次产生大破裂的可能性,使该区强震的继发累积概率表现出低值。以上结果可以作为一次大震发生后对相对安全区和危险区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
高旭李志雄
关键词:地震发震强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