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旭

作品数:13 被引量:10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地震
  • 6篇前兆
  • 4篇震前
  • 3篇地震前
  • 3篇地震前兆
  • 3篇强震
  • 2篇前兆特征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非均匀度
  • 1篇地震趋势
  • 1篇地震预报
  • 1篇地震孕育
  • 1篇断层
  • 1篇断层蠕动
  • 1篇信息识别
  • 1篇震群
  • 1篇震源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特性分析

机构

  • 8篇中国地震局
  • 6篇国家地震局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13篇高旭
  • 7篇李志雄
  • 2篇李献智
  • 2篇吕梅梅
  • 1篇马丽
  • 1篇张永仙
  • 1篇李海华
  • 1篇郭大庆
  • 1篇徐道一

传媒

  • 8篇地震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山西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1996
  • 3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4
  • 1篇197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灰厂跨断层形变资料的地震信息识别被引量:4
1995年
利用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断层蠕动模型在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大灰厂台跨断层地形变资料在1989年大同地震前后出现的较大幅度变化进行了异常属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个时期的异常变化尽管叠加有一定的降雨影响,但蠕动模型计算得出的地表变化理论值与实际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符合,显示出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八宝山断层局部地段在大同地震前后可能存在着与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及应力调整有关的构造活动。
李志雄吴邦素高旭
关键词:断层蠕动地震前兆信息识别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及其前兆特征
1996年
1989年10月18~23日在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最大震级为Ms6.1。这次地震是在华北地区1966~1976年强震活动高潮之后,在连续10a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平静背景上发生的。由于本区观测台网较为密集,因而在震前观测到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通过对这些前兆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大同—阳原盆地加速下降后(震前2~3a),在前兆中长期—中期阶段,前兆异常由震源区向远区扩展(135→330km),在前兆异常的短期阶段,大部分异常从远场逐渐向孕震区收缩。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的孕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大同—阳高孕震区地壳内存在断层面的障碍体或硬包体,它们具有较强的抵抗变形的能力,从而使得该区的应力随时间不断积累,在此过程中,周围地震的发生对其应力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使其增加,如渤海地震,有的使其减小,如邢台地震,到1985年前后。
李志雄高旭张永仙渠淑卿
关键词:地震前兆地震孕育地震
地震非均匀度的研究及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54
1994年
室内岩石破裂实验表明,主破裂前声发射事件在时间分布上随着应力增强存在着均匀—非均匀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个能够有效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地震非均匀度(GL值)。据对中国大陆1920年以来43次M_S≥7.0大震震前5年GL值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除少数边界附近的大震外,所有7级大震震前1—3年,在震中一定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活动均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值大于1.0);同时,大震震前GL值空间扫描图象显示出,GL值的高值区(GL>1)与未来大震震中密切相关。GL值的提出为强震中期预报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李志雄高旭
关键词:地震强震
我国大地震发生后继发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1992年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M_s≥6.0级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大地震发生后一定时间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减震作用,并计算出了大震发生后继发性强震的时空累积概率。结果表明,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发生后在一定时间、空间尺度范围内对后续强震的发生具有比较明显的缓解作用,这是由于大地震造成的破裂释放了震源及周围区域长期积累的大部分应变能,从而大大减弱了这个区域一定时间尺度内再次产生大破裂的可能性,使该区强震的继发累积概率表现出低值。以上结果可以作为一次大震发生后对相对安全区和危险区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
高旭李志雄
关键词:地震发震强震
中国大陆6级地震丛式活动特性分析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从统计学角度研究了自1915年到1989年7月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0≤M_s≤6.9强震成丛活动的特点。结果表明6级地震丛式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丛事件连续发生后必有一较长时段其活动较平静,平静过后又进入新的活跃阶段。在地震轮回活动期中,6级地震丛事件在地震动力学系统中具有明显的能量平衡调整和大应变释放补充作用。一般而言,大部分6级地震丛事件之后1.5年内多有7级大震发生,另外采用了方差分析法对未来丛事件进行了预测。我们认为丛事件卷入的强震数目多、持续时间短,对其的研究和预测有可能把握一定时期内地震大形势中的主要地震事件,不失为值得尝试的强震形势分析的途径之一。
李志雄高旭李宝生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
我国中期地震预报的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在国家地震局“八五”攻关二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中期(1—3a)地震预报的思路、方法和有关预报指标体系的部份内容,认为:①具有物理基础的统计预报方法仍然是中期地震预报的有效途径,但应强调其科学性、合理性及应用的正确性。②非线性科学的兴起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方法可以应用到中期地震预报上,进而推进了地震预测科学。③由于地震活动的区域性,我国各主要地震区中期预报指标体系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各具特殊性,应用中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而论。
高旭郭大庆李海华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前兆过程及其场—源特征被引量:3
1994年
本文对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前兆过程及其场、源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震前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是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估计大同地震的震源区尺度为20—30km,孕震区范围约200km。最早的异常(震前3—4年)表现为大同盆地沉降速率加大,且出现在震源区,然后扩展至孕震区边缘,在孕震区边缘(150—200km)存在中、短期异常的突出集中区,在孕震过程的中期阶段(震前1—2年)震源区周围存在“前兆空区”,并随着短临阶段前兆异常向震源区的收缩而消失。最后从场—源关系和多点应力集中的观点对上述现象作了解释。
高旭李志雄
关键词:地震前兆震源
大同—阳高震群前兆现象的综合分析被引量:19
1990年
本文介绍了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震群前的地震活动背景及异常现象,前兆观测异常现象及其时、空、强特征。根据本次震群活动前异常现象特征给出了具体的中、短、临阶段的时间划分、地震活动与前兆观测两类异常现象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了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在地震预报中的关键作用。短期阶段承前启后,信息丰富且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比临震阶段长。文中分析了异常现象的特征,特别是空间分布图象,应用板内动力学立交模型,综合解释了震前几年间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现象。
马丽高旭
关键词:震群前兆地震
中国大陆7级大震序列时间特征及中期预测方法被引量:7
1995年
本文基于1897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大震实际观测序列,对7级大震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针对不同时期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引入了地震危险随时间增长的加权韦布尔中期预测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7级大震序列是一个准泊松过程,大震连发是造成该序列具有非均匀特性及其它现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权韦布尔中期预测方法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出,加权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实际地震的非均匀发生过程。本文所得结论对我国大陆地区7级大震形势估计可能会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李志雄高旭吕梅梅渠淑卿
关键词:时间序列地震
中国大陆年地震趋势的多因子综合预报方法
多年地震予报工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的活动性与全球和地区性地震活动性有关,同时又与天文、气象等因素有关。经过实践,选取了10小变量;包括全球、西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一阿尔卑斯地震带等年应变释放能量和(∑E)和地球自转角速...
徐道一高旭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