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晓红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有机质
  • 6篇沉积有机质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3篇末次冰期
  • 3篇末次冰期以来
  • 3篇冰期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同位素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化学特征
  • 2篇环境演变
  • 2篇环境意义
  • 2篇古环境
  • 2篇古环境意义
  • 2篇沉积物
  • 1篇单体碳同位素
  • 1篇地层

机构

  • 8篇广州海洋地质...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1篇常晓红
  • 8篇杨楚鹏
  • 3篇廖泽文
  • 3篇姚永坚
  • 3篇李学杰
  • 3篇刘芳
  • 2篇甘华阳
  • 1篇倪玉根
  • 1篇吴峧岐
  • 1篇李顺
  • 1篇林进清
  • 1篇王俊珠
  • 1篇胡建芳
  • 1篇路剑飞
  • 1篇夏真
  • 1篇鞠东
  • 1篇黄磊
  • 1篇田彦宽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南海地质研究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坡底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南海作为环西太平洋最大、发育最完善、最复杂的边缘海,由于其半封闭的海洋环境、较高的沉积速率,且地处东亚季风带等种种特质,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陆交互系统的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场.前人的研究表明,末次...
杨楚鹏刘芳常晓红廖泽文胡建芳李顺李学杰姚永坚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有机质沉积速率气候演变环境演变
文献传递
西南巴伦支海海底天然气渗漏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标志及其成因机制被引量:2
2015年
在大量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了西南巴伦支海浅层气渗漏的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判识标志,探讨了该区浅层天然气渗流的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认为该区天然气渗流现象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麻坑、浅层气和水合物成藏(BSR)、气烟囱、沿断裂的流体渗漏以及其他相关特征;其气源主要来自下伏含油气系统,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沟通深部富烃层系的深大断裂,晚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冰川旋回作用、构造均衡抬升和剥蚀是其主要诱发机制。
杨楚鹏李学杰姚永坚常晓红吴峧岐黄磊鞠东
南海南部曾母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对曾母盆地南康台地以及L构造中新统碳酸盐建造的三级层序发育特征进行解剖,归纳总结研究区碳酸盐岩层序发育模式,认为曾母盆地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5.3-16Ma)期间发育3期较大规模的碳酸盐岩沉积旋回,在地层上可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即SQ1、SQ2和SQ3层序.其中SQ1与SQ3应该属于经典Ⅰ型碳酸盐岩层序,在其岩性上由低位域的致密藻灰岩沉积、水进域的泥质灰岩和高位域的珊瑚灰岩组合构成,代表了从开阔海沉积环境过渡至礁滩相沉积环境的发育过程;而SQ2应属于淹没不整合型碳酸盐岩层序,以泥质灰岩凝缩层+高位域的珊瑚灰岩或碎屑灰岩序列组合为特征,其发育基本处于水体环境持续变浅的沉积环境中.
杨楚鹏姚永坚李学杰常晓红
关键词:碳酸盐岩建造中新世曾母盆地地层学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下陆坡区沉积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选取南海北部下陆坡-深海平原过渡带典型沉积柱状样,通过对其沉积有机质的整体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表征,探讨了南海下陆坡-深海平原区沉积有机质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赋存状态、来源变化以及与古气候环境之间的相应关系。结果表明,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与冰期/间冰期旋回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冰期时对应高值,间冰期时对应低值;而有机质稳定氮同位素(δ15N)表现为全新世时其值偏低,末次冰消期其值偏高,与气候旋回没有相关性;C/N值和δ13Corg值都表明南海北部下陆坡沉积有机质来源是陆相和海相的混源,且在末次冰期/间冰期尺度上主要以海相来源为主。
常晓红杨楚鹏刘芳廖泽文
关键词:末次冰期
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坡底沉积有机质的长链正构烷烃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被引量:9
2015年
为探寻南海深海平原区的有机质组成特征、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信息,对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ZSQD289沉积柱状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分析,结合孢粉鉴定结果,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冰期以来陆源输入变化、源区的古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因素.结果表明: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深海陆坡坡底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冰期时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高于全新世间冰期;其陆源有机质应该主要由台湾南部河流输入,在低海平面时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此,其过程中可能受到西太平洋底流和黑潮的影响.该沉积源区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物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但30ka以来主要还是以C3植物占优势,由此推测末次冰期以来源区(台湾岛南部)不存在明显的干旱化,冰期虽然温度较低但气候比较湿润.
杨楚鹏刘芳常晓红廖泽文胡建芳李顺李学杰姚永坚
关键词:单体碳同位素
南海北部陆坡30 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被引量:1
2020年
南海是西太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汇集了周边陆地大量碎屑物质。这些陆源碎屑通过复杂的洋流系统经陆坡大量的输送到南海深海海盆中,使陆坡成为研究深海沉积物源汇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陆坡区域水深变化大,洋流体系复杂,加之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升降和季风的变化,使陆坡沉积环境一直成为研究的难点。为了研究陆坡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本文选用了南海北部陆坡中部和底部的两个重力柱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探讨陆坡区域近三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特征。研究发现海平面和季风是影响区域沉积环境的两个重要因素:(1)海平面变化是控制陆坡陆源物质/深海钙质碎屑变化的主要因素;(2)研究区域地层发育有“碳酸盐稀释事件”与东亚夏季风在全新世初期(11.5~8.5 kaBP)增强有关。
李平原路剑飞夏真甘华阳倪玉根倪玉根常晓红
关键词: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南海北部陆坡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下陆坡区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古环境意义
作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壳体和沉积有机质AMS14C定年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海东北部下陆坡与深海平原过渡带的ZSQD289站位末次冰期以来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的时间序列,利用其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其...
刘芳常晓红杨楚鹏廖泽文
关键词:沉积物有机质
南海北部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被引量:1
2016年
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南海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为研究海陆交互系统中的古气候演化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场。本文综合分析和梳理了南海北部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中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和序列的建立;多种替代性气候环境参数的综合对比研究;海—陆—气交互作用的研究。
常晓红甘华阳林进清
关键词:南海北部全新世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深海盆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古环境意义
选取位于南海东北部下陆坡区的STD235站位及位于深海盆的ZSQD289站位的沉积柱状样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前人在上陆坡区(17940站位)已完成的研究工作进行比较,探讨其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古环境意义,以期获得新的认识。通...
刘芳常晓红杨楚鹏廖泽文
关键词:沉积物有机质
南海北部下陆坡沉积有机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本工作选取了位于南海北部下陆坡区的N-1沉积柱状样作为研究对象。该沉积柱状样水深3605m,柱长847cm,沉积稳定,沉积物类型以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该沉积柱状样碳酸钙含量普遍偏低,变化范围...
常晓红杨楚鹏田彦宽廖泽文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