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学杰

作品数:128 被引量:763H指数:15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8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0篇地质
  • 18篇油气
  • 18篇盆地
  • 14篇海洋地质
  • 13篇沉积物
  • 12篇油气资源
  • 11篇表层沉积物
  • 10篇地层
  • 10篇资源潜力
  • 9篇油气资源潜力
  • 9篇南海北部
  • 9篇南海西部
  • 8篇地质构造
  • 8篇区域地质
  • 8篇陆架
  • 7篇海盆
  • 6篇遥感
  • 6篇碳酸
  • 6篇碳酸盐
  • 6篇古气候

机构

  • 117篇广州海洋地质...
  • 14篇同济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国土资源部
  • 9篇南方海洋科学...
  • 7篇青岛海洋地质...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海南省海洋地...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深...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作者

  • 128篇李学杰
  • 48篇姚永坚
  • 38篇杨楚鹏
  • 13篇高红芳
  • 12篇韩冰
  • 11篇万荣胜
  • 11篇李波
  • 11篇钟和贤
  • 9篇李顺
  • 9篇汪俊
  • 9篇陈芳
  • 8篇林进清
  • 8篇张江勇
  • 7篇冯志强
  • 5篇田成静
  • 5篇万玲
  • 5篇徐子英
  • 5篇孙美静
  • 5篇鞠东
  • 5篇张勇

传媒

  • 1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2篇南海地质研究
  • 11篇中国地质
  • 8篇海洋地质
  • 4篇极地研究
  • 4篇地球科学(中...
  • 4篇海洋地质前沿
  • 4篇地球科学
  • 4篇2014中国...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1
  • 16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12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9篇2003
1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定量研究被引量:24
2004年
南海西部 4°~ 18°N ,10 8 5~ 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 ,从陆架至深海盆区 ,随着水深增加 ,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 2 0 0~ 2 0 0 0m处最丰富 ,向浅水和深水方向 ,其丰度均下降 ,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 (P)与水深 (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 ,两者关系完全不同 :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 ,而在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 2 0 0m的陆架区 ,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满足关系式 :lnD =0 0 2 1P +3 2 0 8;而在水深大于 2 0 0m的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满足D =- 5 2 6 3P +5 2 10 5 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 ,浮游有孔虫增加 ,但水深大于 2 0 0m后 ,碳酸盐的溶解起主要作用 ,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 ,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李学杰陈芳陈超云郭华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海盆陆架区底栖有孔虫
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坡底沉积有机质的长链正构烷烃特征及其古植被意义被引量:9
2015年
为探寻南海深海平原区的有机质组成特征、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信息,对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ZSQD289沉积柱状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分析,结合孢粉鉴定结果,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冰期以来陆源输入变化、源区的古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因素.结果表明:30ka以来,南海东北部深海陆坡坡底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冰期时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高于全新世间冰期;其陆源有机质应该主要由台湾南部河流输入,在低海平面时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此,其过程中可能受到西太平洋底流和黑潮的影响.该沉积源区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物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但30ka以来主要还是以C3植物占优势,由此推测末次冰期以来源区(台湾岛南部)不存在明显的干旱化,冰期虽然温度较低但气候比较湿润.
杨楚鹏刘芳常晓红廖泽文胡建芳李顺李学杰姚永坚
关键词:单体碳同位素
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
南海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享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南海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东亚及相邻各国必经之路.资源之争,使得周边各国使出浑身解数,发展海洋经济与技术,1981年至2002年,越南就从南沙海...
陈洁温宁李学杰
关键词:油气资源勘探现状
西巴伦支海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被引量:2
2018年
巴伦支海陆架宽广,油气资源丰富,其南部是北极地区调查程度相对较高的海域。该区沉积基底主体形成于加里东期,包括西部的加里东造山带、中部的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东南的蒂曼造山带,东缘为新地岛褶皱带。西巴伦支海构造以台地与小型盆地相间格局为特征,发育3组裂谷盆地群: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新近纪裂谷盆地群。加里东之后,巴伦支海地壳处于拉伸状态,形成一系列NE向裂谷盆地。晚石炭世开始,裂谷作用停止,以区域沉降为主。二叠纪—三叠纪巴伦支海东缘的新地岛褶皱带碰撞隆升,完全改变了巴伦支海物源格局,由早期的西部物源为主变为西南为主。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西南巴伦支海老的线性构造复活,形成新裂谷盆地。晚白垩世—新生代,巴伦支海西缘边缘持续沉降,形成裂谷。除西缘外,西巴伦支海新生代以区域的隆升剥蚀为主,对生烃和油气藏储产生重大影响。
李学杰杨楚鹏吴峧歧王哲姚永坚李波
关键词:地层沉积盆地
南海西部深海平原SA14-34岩心浊流沉积特征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对位于南海西部深海平原的SA14-34岩心进行详细的沉积物组分研究,结果表明:该岩心岩性复杂多变,沉积了粘土、粉砂质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砂和粉砂质砂等7种沉积物类型。浊流沉积发育,至少已识别出4个特征明显的浊流层。浊流层厚度为18~120 cm,具有粒度较粗呈下粗上细、异地钙质微体生物化石丰富、陆源碎屑矿物含量高、SiO_2/Al_2O_3比值和CaCO_3含量高四大特点。并对浊流沉积的物质来源、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浊积物主要来自西部陆架-陆坡区,有利的地形、丰富的物源和频繁的海底火山活动诱发的地震是浊流发生的主要原因。
陈芳李学杰刘坚陆红锋王金莲张欣廖志良陈超云
关键词:浊流沉积南海西部
大亚湾海洋地质环境调查及综合评价
冯志强郑志昌李学杰林进清黄向清石要红夏真庞高存刘剑许康里马胜中梁开曾宁烽陈太浩耿雪桥陈婷婷
大亚湾是我国海岸线上新崛起的一颗明珠,不但是华南最重要的核电基地,也将要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城。作为“珠海-深圳近岸海洋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防治的调查研究”项目的首选调查区域,通过从空中和海面,到海底及海底以下100...
关键词:
关键词:地质环境
广东大亚湾海洋地质环境与潜在地质灾害被引量:10
2002年
大亚湾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海湾,通过对其大量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表明,大亚湾有9种底质类型,除沿岸及岛屿周围颗粒较粗外,湾内浅海区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大亚湾目前底质总体污染较小,以轻微污染为主,但湾内水体交换能力差,污染易而治理难,应倍加保护。大亚湾潜在地质灾害包括活动性地质灾害因素和限制性地质条件,主要有海岸侵蚀、沙波、断层、不规则埋藏基岩、埋藏脊、航道沟、异常堆积区和陡坎等。
李学杰冯志强林进清夏真梁开
关键词:地质灾害海岸侵蚀沙波断层
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北部的时空展布与深部结构被引量:1
2021年
中南-礼乐断裂带是协调南海各次海盆扩张的重要断裂.深入研究中南-礼乐断裂带时空展布和深部结构对于认识南海海盆多期次海底扩张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的精细剖析,结合重力、磁力与地形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中南-礼乐断裂带在南海海盆北部的时空展布特征、内部构造形变及其深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南-礼乐断裂带在西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宽约25~35 km,北延于珠江海谷西侧(18.7°N,115.5°E),南消失于中沙地块东北侧(17.2°N,116.0°E),主要呈NNW向延伸.该断裂带的主控断裂沿大型海山和侵入岩体分布,主要发育时期是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为继承性活动,其内部断裂对早中新世及以前的地层具有控制作用,表现为正断层.深部结构上,中南-礼乐断裂带两侧Moho面埋深不一,两侧次海盆的沉积厚度和洋壳厚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该断裂带至少是一条地壳级断裂,甚至可能是岩石圈级断裂.
徐子英汪俊汪俊唐江浪姚永坚李学杰
关键词:深部结构海洋地质
南海东南部陆缘Nido灰岩发育特征及其构造控制因素被引量:3
2021年
南海东南部陆缘发育一套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碳酸盐岩(Nido灰岩)与南海海底扩张历史吻合.为系统了解Nido灰岩构造控制因素,基于大量钻井、拖网和地震资料,刻画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构造变形对其控制作用.结果显示:Nido灰岩呈大规模连片分布在研究区东北至西南部.以乌鲁根断裂为界,东北部灰岩呈北西倾向,与早渐新世岩石圈破裂形成的断块高点和扩张阶段较弱的构造活动有关;西南部灰岩呈东南倾向,受晚渐新世伸展断陷形成的构造高点和早中中新世南沙地块板片挠曲形成的构造前隆迁移作用控制.碳酸盐岩台地主要发育期与海底扩张时间吻合,具有区带性,反映南海穿时破裂过程和南部陆缘俯冲-碰撞过程的横向差异和不均一性.
王利杰孙珍姚永坚姚永坚李学杰赵中贤卓海腾李学杰
关键词:海洋地质
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
南海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享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南海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东亚及相邻各国必经之路.资源之争,使得周边各国使出浑身解数,发展海洋经济与技术,1981年至2002年,越南就从南沙海...
陈洁温宁李学杰
关键词:油气资源勘探现状
文献传递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